《老子》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脫


《老子》五十四章:善建不拔,善抱不脫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今譯

善於建樹的不可拔除,善於抱持的不會脫落,如果子孫能遵行這個道理則世世代代的祭祀不會斷絕。

拿這個道理貫徹到個人,他的德會是真實的;貫徹到一家,他的德可以有餘;貫徹到一鄉,他的德能受尊崇;貫徹到一國,他的德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他的德就會普遍。

所以要從(我)個人觀照(其他的)個人,從(我)家觀照(其他人的)家,從(我的)鄉觀照(其他的)鄉,從(我的)國觀照(其他的)國,從(我的)天下觀照(其他的)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用這種道理。

引述

“修身”猶如鞏固根基,是建立自我與處人治世的基點。老子並強調由治身到治國的大小範圍內,修德的重要性。社會各階層中的德教,亦為儒家所倡導,不過在程序推衍上各家觀點略有差別。例如《管子·牧民》也提出家、鄉、國、天下之為治的主張,但它認為:“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牧民》的觀點與老子“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相一致,兩者與《大學》修齊治平卻有較大的不同,《大學》由修身到齊家之後,便由齊家急速推廣到治國。然而“家”與“國”不僅性質、領域不同,所處理的事各也各異,能齊家的未必能治國。不過,《大學》的誇誇其談,頗深入人心。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