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編者按】穿透千秋風月的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的一道靚麗風景。蘆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交匯地,演繹了無數精彩的歷史故事,成就了蘆山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蘆山茶馬古道之痕跡幾近蕩然無存,也無較為系統、完整的史料記載供世人飽覽,實乃史界憾事。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熱心人士在些許遺存中尋覓這段過往的傳奇,在零碎的片甲記載中感悟那番亢奮的印記。近日,旅居蘆山的外籍有識之士李靖先生,心懷好奇之念,涉足古道遺蹟,對蘆山茶馬古道之歷史文化進行了潛心研討,形成了《淺說蘆山茶馬古道》一文,頗具參考價值,特予刊發,以饗網友。李靖先生身為他鄉人,生活在蘆山,把蘆山當著第二故鄉,深深眷戀蘆山的山與水,孜孜探尋蘆山的古與今,實乃性情中人,堪為善舉之士,其義可嘉!

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李靖

我早就想寫一篇關於蘆山境內茶馬古道的概述性的文章,卻因閒雜事務纏身,始終未能如常所願。

我不是蘆山人,甚至不是雅安人。雖然我已經在蘆山客居生活了十餘年,早已經將根深深的扎進蘆山這片沃土,融入了蘆山的山水與血脈,並在這方水土上開枝散葉,但是對那段悠遠蒼涼而又溢滿流金的歷史是陌生的。

說起茶馬古道,我曾經也寫過幾篇類似的文章,文章雖貌似精彩但卻經不起仔細推敲,文中細部粗糙,內容與實地不符,僅僅寫出了一些皮毛與表象,可一些靈魂的東西卻遠未曾觸及。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如果說要寫一篇蘆山境內茶馬古道的文章,我僅僅憑一些簡單的介紹與一些過氣的資料就匆匆動筆,那就是對蘆山茶馬古道悠久歷史文化的矮化與褻瀆。所以我這次抱著審慎嚴謹的態度,遲遲沒有急於動筆……

我心懷對蘆山茶馬古道的敬畏與感念,收集散落在蘆山各處,點點滴滴關於蘆山茶馬古道的柳絮花瓣。又在蘆山縣地方誌辦劉照輝主任的幫助下,取得了蘆山茶馬古道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可僅憑著一些資料就開始寫蘆山的茶馬古道?不,這是對蘆山茶馬古道歷史的不負責任。於是,我花了一週的時間,在當地兩位文化名人趙澤平老師、唐國富大師的指導幫助下,蹚走於蘆山的亂石險灘,流連在姜城的大山小道,心懷虔誠重走蘆山境內的茶馬古道。在鎮西山、龍門山、羅純山中,登崇山峻嶺萬丈絕壁體驗茶馬人“蹚古道”的艱苦卓絕,在荒蕪阡陌人跡罕至的小道上,重蹚茶馬歷史的那份泥濘。

蘆山,偏安一隅,地處北緯30度,這是地球上貫穿“四大文明古國”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蘆山,位於四川盆地西緣,青衣江上游,東南與雅安雨城區接壤,西南與天全縣相連,西北與寶興縣為鄰, 北與汶川連界,東北與大邑、邛崍毗連。在古代是川西的咽喉,是連接川、藏的民族走廊與交通樞紐。

蘆山,地跨橫斷山地和四川盆地過渡帶,屬中緯度內陸亞熱帶溼潤性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天然的原始森林,造就縣境多河流川澤。形成了重山疊嶂,河流縱橫,峽谷逶迤,景色旖旎的桃源景緻。


蘆山,遠在新石器時代即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農耕。夏為梁州之域,商為氐羌地,周屬雍州,後為青衣羌國地(或說蜀國地)。公元前316年建縣以來,縣名歷經青衣、漢嘉、陽嘉、始陽、盧山、瀘山、蘆山更替。蘆陽鎮歷為西部都尉、蜀郡屬國都尉、漢嘉郡、縣的治地,蘆山自秦置青衣道至蜀漢陽嘉縣,境域包括今蘆山縣全境和寶興、邛崍、名山、雅安、天全、蘆山縣(市)的部分地。

蘆山,正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悠久淵源的歷史,成就了蘆山茶馬古道的輝煌與傳奇。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說起蘆山的“茶馬古道”,不得不提及兩個與古道息息相關的名人了。

張騫,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之路。張騫,在出使西域時,在大夏國(今阿富汗)吃驚的發現了大量產自四川蜀布、邛杖等物資,並將這一情況向漢朝皇帝做了詳細彙報。在漢朝皇帝重視問詢下,一條神秘的“蜀身毒道”才得以浮出水面。“蜀身毒道”就是茶馬古道的前身了,而且還早於北方絲綢之路。

司馬相如,中國漢代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用口辭、禮物、貨品、商貿、築路工及賦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作武器,就讓經營“西南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文取柔治“西南夷”的經驗,自臨邛以西之松安鎮馬湖營出發, 披荊斬棘,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一路經馬崖頂、 油炸沱、 高家場、 何家場、 高興場、 越鎮西山,渡玉溪河,進八步關,入青龍場,不畏艱難勞苦,鏤出一條靈關古道, 打通通往西南夷“蜀身毒道”的商貿。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在對外商貿日趨繁榮的同時,“蜀身毒道”這個名詞也逐步被“南方絲綢之路”替代。後來經漢、隋、唐、宋後漸興,盛於明、清。特別是在“大唐盛世”文成公主與吐蕃松贊干布和親後,茶葉傳入藏區。這條道路的貿易,也從最早的以物易物簡單交易,逐步演變成了政權參與其中,大型商隊有組織對外商貿活動了。道路沿途多建驛館、客棧、酒肆、車馬店、飯館等配套設施。政府也增設了茶馬驛、茶馬司、以及茶馬都尉府等諸多行政機構進行管理,以便控制貨物流通、維護治安、收納稅款等日常事務。這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茶馬古道”了。

蘆山,因其獨得的地理位置,加之物產豐富,無論是在“蜀身毒道”時期,還是在稍後的“茶馬古道”時期,蘆山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交通樞紐與節點。無數的馬幫與“背二哥”在蘆山境內的邛崍山脈、龍門山脈、羅純山脈以及二郎山山脈上,爬山涉水、披荊斬棘、踏冰臥雪。將南來北往的茶、鹽、布匹、絲綢等物資通過蘆山多條“茶馬古道”支道的運輸,在蘆山彙集,然後分流。或北上,或南下,或東進,又或西出,最終到到達各自的目的地。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蘆山的”茶馬古道”當地人更喜歡稱之為“茶鹽古道”。曾經無數的邊茶、蜀布、邛杖、鹽巴、農具、鐵器等貨物途經這裡進入藏區,然後藏區帶出騾馬、牛羊、毛皮、酥油、藥材等物資,又再從這裡流入內地。

蘆山境內茶馬古道阡陌縱橫四通八達,主路就有好幾條,支路與密道更是數不勝數。主要道路有:

(一)成都——邛崍——油榨——南寶山——大川——大翕頂——寶興——新街店(小金)。

(二)成都——邛崍——油榨——南寶山——大川——龍池崗——太平——圍塔——雙石——寶興——新街店(小金)。

(三)成都——邛崍——油榨——火井——鎮西山——寶盛——青龍關(八步關)——龍門——縣城——銅頭峽——寶興——新街店(小金)。

(四)成都——邛崍——油榨——火井——鎮西山——寶盛——青龍關(八步關)——龍門——縣城——飛仙關——天全——瀘定。

(五)雅安百丈——中裡——馬鞍腰——龍王廟——縣城——飛仙關——天全——瀘定。

(六)雅安——多營——大深溪——飛仙關——天全——瀘定。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蘆山境內的茶馬古道上,行政機關在太平鎮設有茶馬驛,在龍門設有茶馬司都尉府,並在青龍關、飛仙關、馬鞍腰等關口要隘設有城門,城下都設有稅房,管理著蘆山全境所有茶馬物資交易與徵收過往貨物的稅款。

青龍關,又稱八步關,是蘆山八景之一。民《蘆山縣誌》記:“八步關在縣東北五十里, 與天全連界, 可通邛崍。清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年)邑令 (按:相當於縣長) 張祜以地勢險要,請建石關,因改名青龍關。”青龍關在“5·12”汶川大地震時垮塌,後經重建修復,關上“青龍關”三字是由當地著名書法家王暉老師所寫。

“八步懸天鬥,三步一點頭。”當我與趙澤平老師從龍門出發,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耗時兩個多小時,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來到了青龍關的關口,才知道了這首詩的含義。

青龍關,位於龍門山山脈,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關隘。是沿玉溪河在萬丈懸崖上硬生生鑿出的一條棧道,一塊碩大的巨石懸於巖壁,修路時底部也被鑿去一塊,如天鬥懸於道路中央。人從鬥下行走,必須彎腰低頭方能通過。古道早已荒廢,滿目的枯草落葉一片蕭瑟景象。現在的路是政府為了搞旅遊重新仿古修復的,為了遊人安全並在古道放置護欄。即便是這樣,我們行走在這條古道上,在萬丈懸崖邊看著玉溪河湍急的河水還是有些不寒而慄。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據史料《天全州志·風俗》 所記:“州出茶處多在鳳頭村一帶地方。以三月社後採摘,一年出息最多。”在隋,從今寶盛鄉鳳頭村將茶運到天全碉門,最好的路應是出金雞峽,過八步關進縣城這條路。因地勢陡峭,運輸茶業的方式多為人背,少有馬馱。青龍關山頂處有一亭閣,是後來修建的,是供遊人山上小憩之用。但在亭閣旁有一處房屋曾經坐落的痕跡,嚮導說是古老的茶馬古道上,稅房遺留下的殘垣斷壁,當地小地名就叫稅房頭。這稅房應是官設徵收過往茶商和其他商人的機構,相當於今公路上的收費站了。

在青龍關上俯瞰,一條寬敞的公路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盤旋,來往的車輛喇叭聲咽歡快的奔跑。原來的高山深澗處是一座座大橋與一條條隧道,或過水橫跨東西,又或穿山連接南北,天塹早已變通途。

“岸橋危欲墜,峭壁險無雙。鳥道盤山勢,魚腸蕩石淙。天高懸一線,水激瀉三江。猿叫空林月,雲停破廟幢。漢番均得路,正待覓靈龍。”地處蘆山羅純山脈南緣,在蘆山、天全、雨城三地交界,有著“神禹漏閣”之稱的飛仙關。與青龍關一樣,飛仙關也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險關隘口,被譽為“川藏咽喉”,號稱入藏“第一關”。關口的“東應夔門”四個大字威嚴霸氣,同時也是蘆山八景之一。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飛仙關相對青龍關來說地勢更為險要,在茶馬古道上的地理區位也更為重要。飛仙關是峽谷斷裂地勢,山如刀劈斧鑿般險峻無比,深澗峽谷中,四縣之水(天全、蘆山、寶興、滎經)在此匯聚成了青衣江,青衣江水在此洶湧澎湃,奔流不息。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曾經在這裡常住繪畫寫生,感念此間山水的雄偉與險峻,有感而發揮毫題詩《題飛仙關》:“孤峰絕青天,斷巖橫漏閣。六時常是雨,聞有飛仙度。”

飛仙關的雄關漫道,同時也是茶馬古道出川入藏的必經之路,道路經歷朝歷代反覆損毀與修復,悠悠古道重疊了厚重時間的那份記憶,青石板上密佈的馬蹄印、“柺子窩”與歇頭承載了多少古道上的故事,雕刻下馬幫與“背二哥”們“蹚古道”的亙古傳奇。

飛仙關,是馬幫與“背二哥”的集散地,他們在此討生活,與往來客商就背工費討價還價,最終背馱貨物南上北下。又因關內盛產一種特殊的竹編器具“茶篼子”,是專門為茶廠生產的邊茶作包裝的篾篼,在這裡大量買賣。關口設有官家的稅房,關內人頭攢動,店鋪林立,茶館、酒肆、馬店子比比皆是,所以飛仙關又是茶馬古道上一座極為重要的場鎮。也是現今尚在使用的一段茶馬古道。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如今我走在飛仙關的關口,一座水電站橫亙在江中,洶湧的江水因大壩的“束縛”,溫順了不少。一條隧道穿山而過,剛好邁過了曾經的那道“東應夔門”,原本熱鬧的集市與“茶篼子”交易也已經搬遷到對面的天全多功場去了。車輛往來交織如梭,卻因地勢所限少有停留。雖政府打造了一個飛仙AAAA級風景區,但遊客甚少,眾多的店鋪關門閉戶門可羅雀。飛仙關早已沒了往昔的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繁華與熱鬧,在黃昏夕陽下沒落的一地淒涼,讓人唏噓不已。

說起龍王廟,蘆山人大都知道。但對龍王廟上的馬鞍腰茶馬古道知曉的人卻鳳毛麟角,我也是在這次走訪中無意得知。在蘆山“歷史活地圖”原文化館館長唐國富大師陪同下,我決定“蹚一蹚”蘆山縣沫東水庫龍王廟上的馬鞍腰茶馬古道。

龍王廟,位於羅純山山脈南北縱貫中心位置。這裡地勢相對我走過茶馬古道上的青龍關、飛仙關就顯得平緩了許多,也沒有那些雄關險峻了,看上去就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山路小道,沒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了。

龍王廟,是一個很小寺廟了,平日裡廟門緊閉香火慘淡。旋即繞過,但見廟後一條小道直通山上。小道路口有一座古老破舊的老屋,半拉用石塊、青磚、柱墩累積起的圍牆,任性且鬆散的堆積在路邊。有個拄拐的耄耋老人立在門口注視著不速之客的到來。老人頭戴一頂破舊的大棉帽,穿著極為樸素,拄的柺杖有些隨意,就是一根普通的竹竿,老人與老屋在這荒郊裡略顯孤獨與淒涼。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唐大師和老人算是老相識了,給老人打著招呼並說了我們的來意。老人叫胡月西,今年已經86歲高齡了,除腿腳不便外,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身體還算硬朗。老人給我們講:他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從未曾離開,曾經這裡相當繁華,這裡原本有兩家大戶人家,一家姓寇,另一家就姓胡,姓胡的便是老人的祖上了。兩家背靠茶馬古道開了兩家“么店子”供過往客商、馬幫、“背二哥”休息打尖,因往來人員眾多,“么店子”生意極好。在寇家“么店子”旁的古道上曾經有一道專人把守大石門,石門每天卯時開放,酉時關閉。過關納稅,閉關歇腳。一道石門,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掌管著這條古道的交通命脈,這裡所收的稅款也為當地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

寒來暑往,歲月成殤。寇家老屋連同那道古老的大石門,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記憶中了。胡月西老人的子女也多次叫老人搬到縣城中頤養天年,但老人還是故土難捨,在這曾經的茶馬古道上用餘生篤定守望。

胡月西老人還給我講了這個古道上的宋代石刻,八步石,欄杆頭,與永垂萬古碑的故事。這條茶馬古道年代久遠,從雅安百丈將茶葉、鹽巴、生漆、布匹通過中裡、馬鞍腰、龍王廟運進蘆山縣城。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我們告別了胡月西老人,沿古道前行。一路上多見一座座電力鐵塔拔地而起,高壓電纜線飛跨崇山峻嶺。因修建與地質變遷等原因,原道路已經難以尋覓了,在走錯一段路後,才在唐大師的嚮導下找到了被荊棘淹沒了的宋代古道上題字。字是“宋朝天禧年九月鹽臺佃戶馬張,崇寧元年,慶馬三十一郎”等八十餘字,這些字足以佐證這條羅純山茶馬古道在宋朝年間早就興盛了。

又在山中走了一個小時,看見一塊天生巨石嵌在古道中央。當時的人們並沒有野蠻的去移除巨石,而是用智慧在巨石上打磨出了“正八步,斜八步”的石梯供人通行,讓這塊“天生石”融入了古道中,成就了“八步石”奇特的景觀。

登上“八步石”沿羅純山山脊前行不到兩裡來到了大巖腔,看見一座石碑,碑上刻有“永垂萬古”四個大字。碑文已被歲月侵蝕,變得斑駁模糊。我只能用手指輕柔虔誠的觸摸,用指尖的溫度去透過冰冷石碑,用心去感受,細細品味歷史的過往。“自來功無大小,創始首難,善無至大巖腔通往來之要道,林深荷擔卻步,加以路險。見之者諮蹉,行之者慨嘆。行者苦之。落款是咸豐五年”的碑文。碑文記錄了走茶馬古道的危險、艱辛與不易,感嘆古道的路難行,走的苦。此碑就是“永垂萬古”碑了,但當地人卻習慣叫它“界碑石”,因為碑的另一面就是雅安中裡地界了。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玉溪河打著旋匯入了青衣江,江水或急或緩的在這裡流淌。蘆山,古老的茶馬古道,就靜靜的星羅棋佈散佈在兩岸的崇山峻嶺間默默守望。冬去春來,歲月更迭。昔日的茶馬古道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喧囂與繁華,終成歷史荒漠中的一捧黃沙。曾經萬仞懸崖邊的茶馬古道,早已經被寬敞的公路所取代,橋樑與隧道讓天塹變通途。古道上的馬幫與“背二哥”伴隨著公路上汽車的滾滾車流,沉澱在了青衣江歷史的江水中。

蘆山,茶馬古道上靜靜悄悄,枯葉伴花香,飛鳥忙築巢。寂靜的山谷中“背二哥”的號子似曾迴響,悠悠古道雲霧繚繞,在其中流連徜徉,氤氳空氣中嗅出一縷飄渺的茶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