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思考,快与慢》对自己投资的启发

近日读完《思考,快与慢》一书,其中颇多内容对自己的投资理念启发很大。在这里我将自己的一点感悟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有机会亲自读一下这本书。

分享《思考,快与慢》对自己投资的启发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其主要内容为:通过各种心理学实验,证明经济学中对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假设是错误的,人们在生活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导致我们做出的决策并不“理性”。认识并利用这些“认知偏差”,会将经济活动中“个体决策”和“国家经济政策”引导至更为科学、准确的方向。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内容大概占了80%以上的篇幅,作者在很多地方甚至直言不讳的指出他不懂经济学,也不懂股票市场。但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从侧面证明了其理论观点很是不凡。我对作者的了解很有限,只知道他的理论叫行为经济学,他的这本书非常出名。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我们做投资应该学一些心理学。查理∙芒格对心理学很是推崇,《穷查理宝典》一书中常常提及心理学对于投资的帮助,也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一下心理学。读完此书,我对芒格的这个观点更是深以为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十分契合,但是芒格的理论在书中未免浅尝辄止,《思考,快与慢》却介绍的细致生动,切中要害,尤其作者在每章最后都会写几个生活中的“示例”,总给人“对对对,就是这样”的共鸣感及爽快感。下面我就对书里阐述的一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我投资股市的启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与介绍。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决策系统,书中把它们简单的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依赖于直觉和经验的“快”决策模式,比如看到“一加一等于几”这种题目,人们会迅速的想出答案是“2”。或者是人们在开车时,总能流畅的执行复杂的变道操作(相信我,对于不会开车的人来说,变道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判断前后车的速度,制动与油门踏板踩下去的力度,后视镜的视觉误差等,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决策过程)。又或者你走进屋子时,看到别人的表情变化就知道他们刚刚在议论的人就是你。系统1在作出决策时,不需要深度思考,表现的快速、直接且不费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决策方式。系统2是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是相对较“慢”的决策模式。它需要调用大脑中记忆库的内容,或进行复杂的分析与权衡。比如看到37×58这种题目,你的系统1会自知自己算不出来,于是它就会唤醒系统2,调动你在小学时学到的乘法运算法则。又或者比较“美的”和“格力”之间谁的财务表现更优秀,记住刚认识的人的电话号码,数出一篇文章中“我”这个字的出现次数等。这些事系统1很难处理,当系统1遇到麻烦,我们的系统2会出面解决。系统2更加的理性、客观,但也非常懒惰,耗能,我们的大脑天生不想频繁的使用它。

这个“系统1”和“系统2,是理解整本书的基础。当我们在心仪的股票达到某个价位(或者说K线走到某个点位又或走出什么样的图形),我们下决心要买入时,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决策是系统1作出的,还是系统2作出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承认我是系统1占比更大。通常我没有耐心等到理想的价位就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差这点钱了,买了吧”,然后就下了单。当然,这并不代表系统2作出的决策就比系统1要好,我无法判断系统1和系统2之间,哪个对投资股票更有利。多一点理智总是好的,但很多改变历史走向,决定人类命运的决定,也是系统1作出的,“过度分析”反而会让自己迷失,这个在后面会讲到。认识“系统1”和“系统2,是让我们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决策过程,也是理解我将介绍的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的基础。

分享《思考,快与慢》对自己投资的启发

一、惰性思维

我们的大脑是很懒的,当你觉得你看书就犯困,算题就心烦的时候,是大脑在对你发出它不想工作的信号,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想保持能量。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因为当人们的能量不足时,大脑会关闭很多“耗能”的区域或通道,系统2不愿意开启,所以保释官拒绝你不是因为心情不好,只是他懒得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最好不要做重要的投资决策,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大脑中哪一块重要的区域被关闭了,那些平时牢记在心的关键因素会在瞬间完全忘记。

二、光环效应

书中给出的光环效应的定义是这样的:“如果你赞同一个总统的政见,你可能也会喜爱他的声音及着装。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道德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这是一个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现象,例子不胜枚举。在投资中,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好一家公司的某个发展策略或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就看好整个企业,因为某只股票某短时间内的强劲走势就看好这只股票在下一轮牛熊周期中的表现,因为刚好看到某位专家的精彩分析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而相信他推荐的其他板块和个股。

在我们分析某个投资决定是否正确时,要多分析这么一层,就是“我是真的认为买入这个股票是正确的,还是因为某个方面导致的光环效应让我产生了买入的念头”。如果我们没有更全面的掌握一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就要给自己发出警告,我对这家企业的偏爱可能只是光环效用。

说句题外话,对投资相比,爱情中人们更容易受到光环效应的欺骗。

三、眼见为实与联想机制

当人们的决策需要证据时,都会倾向于“眼见为实”,但片面的证据会诱导人们仓促作出决定。这是因为人们总会把一件事情理解成一个故事,并倾向于自己最初依靠直觉产生的想法与依赖争取得出的结论一致,作者称之为“故事的连贯性”。试想各种辩论引起比赛中正反两方激变的辩题,实际上都是些无法区分对错,公婆都有理的观点,然而很少有观众在全过程中保持绝对的中立,总会更加认同其中一方的观点。要知道,这是提前告诉我们辩题必将是中性的,且模式固定的辩论比赛,现实生活中此类事项同样比比皆是。当你先入为主的观点恰巧被“眼见为实”的片面证据所支撑,那仓促作出决定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比如有人认为官方公布的空难概率被人为调低,此时恰好波音737连续出故障,那这种片面的证据很可能让这个人放弃一次乘飞机出行的全家旅行。股市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不管是什么原因,当一位投资者认为马上会涨的股票真的涨了,甚至连续上涨时,他通常会更加相信那个帮助他作出上涨判断的“原因”(可能是他人推荐,其他新闻中隐藏的利好消息,自创的价值公式,出现反转趋势的信号),从而加大他作出买入行为的概率。

实际上每只股票上涨和下跌的原因有很多,结果却只有涨和跌这两个,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实际发生的结果也无法证明“判读依据”的合理性。

书中这部分内容还提到了联想机制。“联想”有时特别讨厌,因为他会干扰我们,怂恿我们,恐吓我们,诱惑我们。比如我们心仪的股票其股价上涨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打开联想开关,想到代表自己资产的数字在不断上涨、一直想买却买不起的车、亲戚同事们羡慕的眼光、艾菲尔铁塔下女神的拥抱和财务自由的下半生。当持仓的某只股票高速下跌时,联想开关也会打开,联想到天台、债主、露宿街头、食不果腹。我们的脑子里都是这些时,真的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我还不是很清楚联想是脆弱的,还是顽固的,当我们知道自己处在联想的状态时,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关闭它。

关于联想的另一个心理现象,是人们总是想知道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股市中,大盘和个股的每次异动总会有投资者在追问为什么,是发生了什么利好(空)事件,还是“主力”们又使出什么怪异招数。也总会有人通过各种渠道给出解释,好像自己完全知道某个新闻与股票市场的逻辑关系。不得不佩服人们在多个事件中的联想能力。实际上如前文所说,股票每天收盘的结果就两个,影响结果的因素却无法估量,除个别如“财务造假”、“降准降息”这种强烈因素外,没有人能精确的说出股票短期价格变动的原因,同样的消息,这次涨而下次跌的情况也不再少数。所以投资者没没有必要一定得找出大盘或个股短期涨跌的原因,每当有人问问,我总会回答:“因为买(卖)的比卖(买)的多”。

四、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书中有一个小节的名字叫“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作者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股票这种东西有人卖有人买呢?是什么使得卖方觉得他们知道买方一无所知的事情呢?为什么买卖双方都觉得当前的股价有问题?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比市场更了解股价?”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错觉。作者认为投资股票的人认为自己掌握了被市场低估的股票是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比市场中其他的投资者更聪明,起码是处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位置也是一种错觉。对此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找出低估的股票是有可能的,但是认为自己比市场中其他的投资更聪明,运气更好,甚至是“一赢二平七亏”中的“一”的观点,的确是一种没有根据的错觉。这种盲目自信来源于那些人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人往往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而自己不知道事情是因为自己没有必要知道。其实还有一种事情是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种事情越多,错觉就越深。为什么大量阅读是优秀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因为大量阅读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消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区域。这个理论是我自己的,并非书中的。因为这和作者强调的“未来不可预测”非常契合,未来之所以不可预测,就是因为大量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因素,我们做出的最大努力,如算估值、读年报、等机会,都只是在选择更大概率的事件。一来我们又有什么依据证明只有我们自己判断的结果是更大概率的事件,二来概率的兑现最终还是要靠运气。运气从来都是一件不可预测的事情,连续买入三只股票都在涨,也只是因为运气好,希望运气能眷顾我们每一个人,但必须牢记,运气这种事是不可预测的。

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难以接受,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作者在书中用了非常多的篇幅来解释,冒一定风险做高期望值的事,是对的。比如一个猜硬币游戏,猜对了你会得到1000块,猜错了则损失500块,且只限1次,作者认为这种险应该冒,至于为什么,在这里卖个关子,感兴趣的可以去书里找一下答案。我把这部分内容写在这里只是希望大家不要犯盲目自信的错误,不要忽视运气的无处不在和巨大作用,也永远不要忽略风险的存在。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要选择做大概率的事情。

五、厌恶损失

厌恶损失,指的是人们对于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作者在这个章节的开头部分写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选择都是喜忧参半的,既有损失的风险也有获利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决定是接受这个风险还是拒绝它……”。相信大家和我一样,看到这段文字后直接联想到了股票。所以“厌恶损失”这个心理现象与股市投资息息相关。想要理解“延误损失”。让我们从两个测试开始:

测试1:

想象一个抛硬币的赌局:

如果是正面,你会输掉100块。

如果是背面,你会得到150块。

只赌一次,这个赌局你会参加吗?

测试2:

再来另一个赌局:

要么一定损失50块。

要么通过抛硬币决定,正面则不损失,背面则损失110块。

下面公布作者通过实验得出的两个测试的结果。实验证明,在测试1中,更多的人选择不赌,哪怕每个人都知道赢钱的期望值更高。在测试2中,更多的人选择赌,同样,受访者也都知道赌一把的损失期望要高于不赌。

因此,作者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输掉100块和得到150块,虽然数字后者大,但是针对“感受强度”来说,输掉100块的“负面感受强度”是要大于得到150块的“正面感受强度”,所以在数额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避免“负面感受强度”。第二个结论是,当人们不得不面对损失时,比起固定的较小额度损失,人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这两个结论对我来说,全中。尤其是后者,当自知判断错误,或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卖掉浮亏的股票是个痛苦的过程,总会幻想着再等一等,等到大盘水涨船高之时再卖,有时甚至还会有再买一点平滑成本的可怕想法。“及时止损”这种事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万种声音在告诉自己,不要卖,还有机会。事实上,我相信大多数A股的投资者们在回顾自己的投资历程时,如果每次在亏损10%的位置都能严格执行“及时止损”,那么将减少非常多的损失。

对于“损失厌恶”这一心理现象,如果我的体会如果没有说服力,非常建议看一下这本书中相关章节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即将接受的手术,主刀医生对我们说“你将接受手术成功率是90%”和“你将接受的这个手术,每10次就会出现1次因失败而死亡的案例”这两种本质上相同的说法中,哪种说法会让你更容易接受?所以面对亏损时,我们不愿意止损不是我们有多理智,多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损失厌恶”在操控着我们的理智,让我们自欺欺人。

六、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关于恐怖袭击死亡人数的统计。事实上全世界每年死于恐怖袭击的人数,远小于死于车祸的人数。这个观点在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三部曲中也多次提及(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单独有一章提醒人们不要对恐怖袭击过度反应)。之所以人们总是觉得恐怖袭击、空难、不孕不育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是值得重视的,是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即过分提升某个因素在决策中所占的权重。这种事往往画面感越强且损失越大(对应损失厌恶),其决策权重也就越大,即使数据正面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书中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个被DNA检测证明无误的杀人凶人还可以自辩道:“每1000个人DNA检测中就会出现1个监测错误,凭什么以DNA检测当证据。”然而法官真的为了这0.1%的可能产生疑问。因为冤枉好人导致的悲剧会在法官的脑海中通过“联想”机制播放生动的画面。

这种情况在我们股票投资的全过程中都会出现,我们会过高的提升“财务自由”和“倾家荡产”这种极其罕见的极端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概率。后者还勉强算作好事,前者的危害不必多言,而且那些倾家荡产的,往往都是幻想通过股市实现,短时期内实现“财务自由”的。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成功的投资者毕竟是少数,在A股巨大的分母下,其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其中包含了他们个人的努力,时代的风口,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以及最重要的——“运气”。这种“成功”的案例未来还会有,但绝对不是我们自己。

分享《思考,快与慢》对自己投资的启发

至此,本文共列举了6个《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常见认知偏差,以及其对投资股市的启发。由于这本书并非针对投资,甚至并非针对经济学问题,所以这些启发还是以我的主观解读与联想为主,很多内容并非作者本意。其中一些内容不可避免的对作者本意产生了曲解,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因我的问题而对该书产生误解甚至排斥。这一点我非常忐忑。

除了本文中提到的6种认知偏差,书中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如“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峰终定律”等,阅读过程中常有醍醐灌顶之感,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的大脑为了省事,居然采取了那么多的办法让我屏蔽掉理性的系统2,用不理性的系统1来做占主导位置的决策者。这些认知偏差导致的心理学现象都或多或少与投资有关,再次对芒格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的观点表示折服,也再次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最后,我把通过阅读此书获得的启发总结一下:

在股市中,没有绝对可靠的安全边际,没有绝对准确的图形分析,没有绝对兑现的增量资金,也没有绝对能成为现实的行业前景。我们要做的,是追求大概率的事情和更高的回报期望,是永远不要低估市场的愚蠢同时也把自己看做一个笨蛋。我们要理智的看待巴菲特那个“没人能战胜指数基金”的赌注,个股投资时要在不停的试错和止损中权衡,与时间为伴,勇敢前行。然而,哪怕我们都做对了,最终这一切,还得看运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