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思考,快與慢》對自己投資的啟發

近日讀完《思考,快與慢》一書,其中頗多內容對自己的投資理念啟發很大。在這裡我將自己的一點感悟寫下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有機會親自讀一下這本書。

分享《思考,快與慢》對自己投資的啟發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心理學的著作,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其主要內容為:通過各種心理學實驗,證明經濟學中對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假設是錯誤的,人們在生活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導致我們做出的決策並不“理性”。認識並利用這些“認知偏差”,會將經濟活動中“個體決策”和“國家經濟政策”引導至更為科學、準確的方向。在這本書中,心理學內容大概佔了80%以上的篇幅,作者在很多地方甚至直言不諱的指出他不懂經濟學,也不懂股票市場。但他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卻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從側面證明了其理論觀點很是不凡。我對作者的瞭解很有限,只知道他的理論叫行為經濟學,他的這本書非常出名。

首先要說的一點是,我們做投資應該學一些心理學。查理∙芒格對心理學很是推崇,《窮查理寶典》一書中常常提及心理學對於投資的幫助,也認為各行各業都應該學一下心理學。讀完此書,我對芒格的這個觀點更是深以為然。書中的一些觀點和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十分契合,但是芒格的理論在書中未免淺嘗輒止,《思考,快與慢》卻介紹的細緻生動,切中要害,尤其作者在每章最後都會寫幾個生活中的“示例”,總給人“對對對,就是這樣”的共鳴感及爽快感。下面我就對書裡闡述的一些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對我投資股市的啟發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與介紹。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有兩個決策系統,書中把它們簡單的命名為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依賴於直覺和經驗的“快”決策模式,比如看到“一加一等於幾”這種題目,人們會迅速的想出答案是“2”。或者是人們在開車時,總能流暢的執行復雜的變道操作(相信我,對於不會開車的人來說,變道要在短時間內同時判斷前後車的速度,制動與油門踏板踩下去的力度,後視鏡的視覺誤差等,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決策過程)。又或者你走進屋子時,看到別人的表情變化就知道他們剛剛在議論的人就是你。系統1在作出決策時,不需要深度思考,表現的快速、直接且不費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決策方式。系統2是更深層次的分析和判斷,是相對較“慢”的決策模式。它需要調用大腦中記憶庫的內容,或進行復雜的分析與權衡。比如看到37×58這種題目,你的系統1會自知自己算不出來,於是它就會喚醒系統2,調動你在小學時學到的乘法運算法則。又或者比較“美的”和“格力”之間誰的財務表現更優秀,記住剛認識的人的電話號碼,數出一篇文章中“我”這個字的出現次數等。這些事系統1很難處理,當系統1遇到麻煩,我們的系統2會出面解決。系統2更加的理性、客觀,但也非常懶惰,耗能,我們的大腦天生不想頻繁的使用它。

這個“系統1”和“系統2,是理解整本書的基礎。當我們在心儀的股票達到某個價位(或者說K線走到某個點位又或走出什麼樣的圖形),我們下決心要買入時,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決策是系統1作出的,還是系統2作出的”。就我個人而言,我承認我是系統1佔比更大。通常我沒有耐心等到理想的價位就會在心裡對自己說“不差這點錢了,買了吧”,然後就下了單。當然,這並不代表系統2作出的決策就比系統1要好,我無法判斷系統1和系統2之間,哪個對投資股票更有利。多一點理智總是好的,但很多改變歷史走向,決定人類命運的決定,也是系統1作出的,“過度分析”反而會讓自己迷失,這個在後面會講到。認識“系統1”和“系統2,是讓我們客觀的認識自己的決策過程,也是理解我將介紹的以下幾種常見的心理學現象的基礎。

分享《思考,快與慢》對自己投資的啟發

一、惰性思維

我們的大腦是很懶的,當你覺得你看書就犯困,算題就心煩的時候,是大腦在對你發出它不想工作的信號,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想保持能量。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又累又餓的保釋官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因為當人們的能量不足時,大腦會關閉很多“耗能”的區域或通道,系統2不願意開啟,所以保釋官拒絕你不是因為心情不好,只是他懶得思考。這就告訴我們,在又累又餓的時候,最好不要做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大腦中哪一塊重要的區域被關閉了,那些平時牢記在心的關鍵因素會在瞬間完全忘記。

二、光環效應

書中給出的光環效應的定義是這樣的:“如果你贊同一個總統的政見,你可能也會喜愛他的聲音及著裝。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道德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這是一個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現象,例子不勝枚舉。在投資中,我們可能會因為看好一家公司的某個發展策略或企業家的個人魅力就看好整個企業,因為某隻股票某短時間內的強勁走勢就看好這隻股票在下一輪牛熊週期中的表現,因為剛好看到某位專家的精彩分析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而相信他推薦的其他板塊和個股。

在我們分析某個投資決定是否正確時,要多分析這麼一層,就是“我是真的認為買入這個股票是正確的,還是因為某個方面導致的光環效應讓我產生了買入的念頭”。如果我們沒有更全面的掌握一家企業的經營情況,就要給自己發出警告,我對這家企業的偏愛可能只是光環效用。

說句題外話,對投資相比,愛情中人們更容易受到光環效應的欺騙。

三、眼見為實與聯想機制

當人們的決策需要證據時,都會傾向於“眼見為實”,但片面的證據會誘導人們倉促作出決定。這是因為人們總會把一件事情理解成一個故事,並傾向於自己最初依靠直覺產生的想法與依賴爭取得出的結論一致,作者稱之為“故事的連貫性”。試想各種辯論引起比賽中正反兩方激變的辯題,實際上都是些無法區分對錯,公婆都有理的觀點,然而很少有觀眾在全過程中保持絕對的中立,總會更加認同其中一方的觀點。要知道,這是提前告訴我們辯題必將是中性的,且模式固定的辯論比賽,現實生活中此類事項同樣比比皆是。當你先入為主的觀點恰巧被“眼見為實”的片面證據所支撐,那倉促作出決定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比如有人認為官方公佈的空難概率被人為調低,此時恰好波音737連續出故障,那這種片面的證據很可能讓這個人放棄一次乘飛機出行的全家旅行。股市中也存在這種情況,不管是什麼原因,當一位投資者認為馬上會漲的股票真的漲了,甚至連續上漲時,他通常會更加相信那個幫助他作出上漲判斷的“原因”(可能是他人推薦,其他新聞中隱藏的利好消息,自創的價值公式,出現反轉趨勢的信號),從而加大他作出買入行為的概率。

實際上每隻股票上漲和下跌的原因有很多,結果卻只有漲和跌這兩個,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實際發生的結果也無法證明“判讀依據”的合理性。

書中這部分內容還提到了聯想機制。“聯想”有時特別討厭,因為他會干擾我們,慫恿我們,恐嚇我們,誘惑我們。比如我們心儀的股票其股價上漲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打開聯想開關,想到代表自己資產的數字在不斷上漲、一直想買卻買不起的車、親戚同事們羨慕的眼光、艾菲爾鐵塔下女神的擁抱和財務自由的下半生。當持倉的某隻股票高速下跌時,聯想開關也會打開,聯想到天台、債主、露宿街頭、食不果腹。我們的腦子裡都是這些時,真的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嗎?我還不是很清楚聯想是脆弱的,還是頑固的,當我們知道自己處在聯想的狀態時,我不確定自己能否關閉它。

關於聯想的另一個心理現象,是人們總是想知道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股市中,大盤和個股的每次異動總會有投資者在追問為什麼,是發生了什麼利好(空)事件,還是“主力”們又使出什麼怪異招數。也總會有人通過各種渠道給出解釋,好像自己完全知道某個新聞與股票市場的邏輯關係。不得不佩服人們在多個事件中的聯想能力。實際上如前文所說,股票每天收盤的結果就兩個,影響結果的因素卻無法估量,除個別如“財務造假”、“降準降息”這種強烈因素外,沒有人能精確的說出股票短期價格變動的原因,同樣的消息,這次漲而下次跌的情況也不再少數。所以投資者沒沒有必要一定得找出大盤或個股短期漲跌的原因,每當有人問問,我總會回答:“因為買(賣)的比賣(買)的多”。

四、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書中有一個小節的名字叫“投資股票的技能錯覺”。作者在這一節的開頭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是什麼原因使得股票這種東西有人賣有人買呢?是什麼使得賣方覺得他們知道買方一無所知的事情呢?為什麼買賣雙方都覺得當前的股價有問題?為什麼他們認為自己比市場更瞭解股價?”作者給出的答案是——錯覺。作者認為投資股票的人認為自己掌握了被市場低估的股票是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比市場中其他的投資者更聰明,起碼是處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位置也是一種錯覺。對此我並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我認為找出低估的股票是有可能的,但是認為自己比市場中其他的投資更聰明,運氣更好,甚至是“一贏二平七虧”中的“一”的觀點,的確是一種沒有根據的錯覺。這種盲目自信來源於那些人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人往往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情,“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而自己不知道事情是因為自己沒有必要知道。其實還有一種事情是處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這種事情越多,錯覺就越深。為什麼大量閱讀是優秀投資者必備的素質,因為大量閱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消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區域。這個理論是我自己的,並非書中的。因為這和作者強調的“未來不可預測”非常契合,未來之所以不可預測,就是因為大量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因素,我們做出的最大努力,如算估值、讀年報、等機會,都只是在選擇更大概率的事件。一來我們又有什麼依據證明只有我們自己判斷的結果是更大概率的事件,二來概率的兌現最終還是要靠運氣。運氣從來都是一件不可預測的事情,連續買入三隻股票都在漲,也只是因為運氣好,希望運氣能眷顧我們每一個人,但必須牢記,運氣這種事是不可預測的。

這部分內容很多人會難以接受,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作者在書中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來解釋,冒一定風險做高期望值的事,是對的。比如一個猜硬幣遊戲,猜對了你會得到1000塊,猜錯了則損失500塊,且只限1次,作者認為這種險應該冒,至於為什麼,在這裡賣個關子,感興趣的可以去書裡找一下答案。我把這部分內容寫在這裡只是希望大家不要犯盲目自信的錯誤,不要忽視運氣的無處不在和巨大作用,也永遠不要忽略風險的存在。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我們要選擇做大概率的事情。

五、厭惡損失

厭惡損失,指的是人們對於虧損的反應比對盈餘的反應大得多。作者在這個章節的開頭部分寫道:“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很多選擇都是喜憂參半的,既有損失的風險也有獲利的可能,我們必須要決定是接受這個風險還是拒絕它……”。相信大家和我一樣,看到這段文字後直接聯想到了股票。所以“厭惡損失”這個心理現象與股市投資息息相關。想要理解“延誤損失”。讓我們從兩個測試開始:

測試1:

想象一個拋硬幣的賭局:

如果是正面,你會輸掉100塊。

如果是背面,你會得到150塊。

只賭一次,這個賭局你會參加嗎?

測試2:

再來另一個賭局:

要麼一定損失50塊。

要麼通過拋硬幣決定,正面則不損失,背面則損失110塊。

下面公佈作者通過實驗得出的兩個測試的結果。實驗證明,在測試1中,更多的人選擇不賭,哪怕每個人都知道贏錢的期望值更高。在測試2中,更多的人選擇賭,同樣,受訪者也都知道賭一把的損失期望要高於不賭。

因此,作者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輸掉100塊和得到150塊,雖然數字後者大,但是針對“感受強度”來說,輸掉100塊的“負面感受強度”是要大於得到150塊的“正面感受強度”,所以在數額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人們會傾向於避免“負面感受強度”。第二個結論是,當人們不得不面對損失時,比起固定的較小額度損失,人們更願意選擇賭一把。

這兩個結論對我來說,全中。尤其是後者,當自知判斷錯誤,或面臨系統性風險時,賣掉浮虧的股票是個痛苦的過程,總會幻想著再等一等,等到大盤水漲船高之時再賣,有時甚至還會有再買一點平滑成本的可怕想法。“及時止損”這種事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萬種聲音在告訴自己,不要賣,還有機會。事實上,我相信大多數A股的投資者們在回顧自己的投資歷程時,如果每次在虧損10%的位置都能嚴格執行“及時止損”,那麼將減少非常多的損失。

對於“損失厭惡”這一心理現象,如果我的體會如果沒有說服力,非常建議看一下這本書中相關章節的內容。我們也可以試想一下,當我們面對即將接受的手術,主刀醫生對我們說“你將接受手術成功率是90%”和“你將接受的這個手術,每10次就會出現1次因失敗而死亡的案例”這兩種本質上相同的說法中,哪種說法會讓你更容易接受?所以面對虧損時,我們不願意止損不是我們有多理智,多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損失厭惡”在操控著我們的理智,讓我們自欺欺人。

六、被過分關注的罕見事件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關於恐怖襲擊死亡人數的統計。事實上全世界每年死於恐怖襲擊的人數,遠小於死於車禍的人數。這個觀點在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中也多次提及(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單獨有一章提醒人們不要對恐怖襲擊過度反應)。之所以人們總是覺得恐怖襲擊、空難、不孕不育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是值得重視的,是因為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偏見,即過分提升某個因素在決策中所佔的權重。這種事往往畫面感越強且損失越大(對應損失厭惡),其決策權重也就越大,即使數據正面這種可能性非常小。書中列舉了一個案例,一個被DNA檢測證明無誤的殺人兇人還可以自辯道:“每1000個人DNA檢測中就會出現1個監測錯誤,憑什麼以DNA檢測當證據。”然而法官真的為了這0.1%的可能產生疑問。因為冤枉好人導致的悲劇會在法官的腦海中通過“聯想”機制播放生動的畫面。

這種情況在我們股票投資的全過程中都會出現,我們會過高的提升“財務自由”和“傾家蕩產”這種極其罕見的極端事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概率。後者還勉強算作好事,前者的危害不必多言,而且那些傾家蕩產的,往往都是幻想通過股市實現,短時期內實現“財務自由”的。

所以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成功的投資者畢竟是少數,在A股巨大的分母下,其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而且這其中包含了他們個人的努力,時代的風口,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以及最重要的——“運氣”。這種“成功”的案例未來還會有,但絕對不是我們自己。

分享《思考,快與慢》對自己投資的啟發

至此,本文共列舉了6個《思考,快與慢》一書中介紹常見認知偏差,以及其對投資股市的啟發。由於這本書並非針對投資,甚至並非針對經濟學問題,所以這些啟發還是以我的主觀解讀與聯想為主,很多內容並非作者本意。其中一些內容不可避免的對作者本意產生了曲解,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因我的問題而對該書產生誤解甚至排斥。這一點我非常忐忑。

除了本文中提到的6種認知偏差,書中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現象,如“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峰終定律”等,閱讀過程中常有醍醐灌頂之感,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的大腦為了省事,居然採取了那麼多的辦法讓我屏蔽掉理性的系統2,用不理性的系統1來做佔主導位置的決策者。這些認知偏差導致的心理學現象都或多或少與投資有關,再次對芒格強調心理學的重要性的觀點表示折服,也再次在這裡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最後,我把通過閱讀此書獲得的啟發總結一下:

在股市中,沒有絕對可靠的安全邊際,沒有絕對準確的圖形分析,沒有絕對兌現的增量資金,也沒有絕對能成為現實的行業前景。我們要做的,是追求大概率的事情和更高的回報期望,是永遠不要低估市場的愚蠢同時也把自己看做一個笨蛋。我們要理智的看待巴菲特那個“沒人能戰勝指數基金”的賭注,個股投資時要在不停的試錯和止損中權衡,與時間為伴,勇敢前行。然而,哪怕我們都做對了,最終這一切,還得看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