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只有自己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財富的真諦:兼濟天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座右銘讓李嘉誠幾十年來始終保持對公益事業的激情。李嘉誠說:“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也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否則,也不過是‘富’而不‘貴’。”

“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兩句詩是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的名句,表達的是作者對灑脫放達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嚮往。“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真正來源是孔子的《論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是樂在其中的。那些不義之財,在我看來就好像浮雲一樣。

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多次聲明,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

李嘉誠聯合信託公司的註冊地在香港。如遷址,香港將有1000多億資產權益流到海外。香港的家族基金設立地點多在海外,如瑞士、加拿大、巴拿馬、盧森堡等,這些地方不收遺產稅,併為儲戶保密。

正是因為這些,香港證券界對李嘉誠信託基金最終註冊地的擔憂,既有道理,又毫無道理可論——包氏基金在港註冊,愛國愛港的李嘉誠也必將香港作為他永久的註冊地。

1995年夏,《財富》雜誌刊出一篇譁眾取寵的攻擊性文章,稱“1997年後香港一回歸都會改變,因而走向死亡”。

面對這種謬論,李嘉誠等香港各界的愛國人士立即給予激烈的駁斥,這種謬論毫不希奇,事實證明那是毫無根據的“預測”。《中英聯合聲明》已發表10多年了,香港至今經濟不是仍然保持著快速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嗎?就1994年來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2.1萬美元,這一切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事情發生之後,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等幾位富豪紛紛捐款籌建‘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各人均捐出了一筆很可觀的錢款。

同年9月29日,李嘉誠等22位基金會理事的合影照片,整版刊登在全港各報章。宣言標題是:“我們立場一致,全體一心為香港!”

正文是:

“香港未來的發展和繁榮是香港人的切身問題。今天我們堅持立場,攜手創立‘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一個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組織,目的在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後繼續維持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我們需要萬眾一心,商界、政府、勞工和各行各業以至每一個香港人都應各盡所能,為香港現在及未來的輝煌出一分力。

讓我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更好的明天努力。”

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在李嘉誠心中,公益事業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財富,他說:“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你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但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那麼,你就會真真正正快樂。”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衡量的。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乃真財富。因為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了,身價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變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事,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

“最要緊的就是內心世界,你會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麼,你能夠做得到的,你這一生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你明明有多餘10倍、100倍都不止的錢時,為什麼不做這件事情?這使得一生有意義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話,我還是走這條路。社會要進步,離不開支持關懷,這方面,你可以帶給很多的百姓幸福安樂。”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使更多的人受到關懷。所以我就這樣想,你的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所以,如果你去看我們中國的很多哲學家,他是講‘貴為天子,未必是貴’,‘賤如匹夫,不為賤也’,一個普通大眾,從事低下工作,未必是賤,而天子也不一定是貴。主要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講的話,怎麼樣對人對事,這個是我自己領悟出來的。”

有的人,他雖然非常長壽,但是,並沒有做出有益於他人的事情,所以他這一生是有一點浪費。如果有的人雖然年紀非常輕就去世了,但是他對我們這個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所以,他雖死猶生。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富貴,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後,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或者說義務,或者說責任。

李嘉誠:只有自己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低調與豁達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同時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李澤鉅說:“爸爸是一個很懂得用錢的人,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可以幫助不幸的人,那麼他感覺更加富有了。”

李澤楷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們生活是那樣簡單,不是說簡單就非常好,而是簡單原來就是非常幸福。”

李嘉誠說:“1957年、1958年,我賺了很多錢,那兩年,我很快樂。”爾後,快樂換來迷惘,他想:有了金錢,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樂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通了。“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

等到想通了金錢的意義,跳離了金錢的圈套,李嘉誠就把這一感悟傳授給自己的兒子李澤鉅、李澤楷。李嘉誠14歲喪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萬苦掙出來的。於是他明白,只有磨鍊,方知做人、做事的艱辛,溫室裡的幼苗是不能夠茁壯成長的,他帶他們去看外面的困難,讓他們去領會人生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檔,看那一邊賣報紙一邊還在溫習功課的小女孩,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求學態度。他帶著兩個兒子,從身邊的大眾身上去接受、領悟人世的坎坷,品味該如何去做人。

每當星期天,李澤鉅、李澤楷兩兄弟必定會跟父親出海暢遊,這已是多年的習慣,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許大家感到奇怪,不就是出海嗎?人人都會,人人都去。但是,他們出海暢遊的目的,在於他們要協力上演的一幕“壓軸好戲”。

據李嘉誠所言:“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亦未必看得明白,但那卻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的宗旨。”

做生意跟做人一樣,李嘉誠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在滾滾紅塵當中,可以闢一處地方安頓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舒坦。

李嘉誠給兒子們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調,不可大張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適當的場合裡,他也會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讓兩個兒子曝光亮相,出現在眾人面前。

李嘉誠以念舊見稱,周千和因年老而退下來,就變相擔當“師傅”角色,讓世侄李澤鉅時時請教。

其實就在那時,周千和之子週年茂早已經是李氏的重臣了,在李氏集團裡,主要是專門處理有關地產發展的問題。除此之外,多年來也是李澤鉅的“指導員”,特別是在集團的地產業務方面。

儘管1993年2月李澤鉅出任“旗艦”長江實業集團的副董事總經理,但上有“師傅”與“指導員”“看住”,而總司令李嘉誠又仍牢穩地坐在決策的位置上,並沒有絲毫輕言放權之意。就是對在和記大廈辦公的李澤楷,由於“鞭長莫及”,雖然放手讓他打理衛視,但仍自任了衛星廣播有限公司主席,實行“遙控”。

李嘉誠對兒子再次下達“最高指示”,就是“凡事低調”,但搞電視、搞大眾傳媒,本身就是“曝光”行業,由於激烈的競爭,又不得不以高姿態行事,那麼如何才能達到矛盾的統一呢?以李嘉誠的解數,相信亦非容易之事。

李氏兄弟二人,自出道以來,由於“高姿態”而受到老父的責罵、教訓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有一次,李澤鉅按照父親交待,在用來迎送貴賓的勞斯萊斯車內裝置一臺激光機,由於未做足一百分,而被父親訓斥兩句。即使是這樣的小事,李嘉誠還是訓子從嚴,對其“接班”期望之殷切,由此可見。

1993年8月,李嘉誠讓其次子李澤楷任全系主力艦和黃集團的舵手。但是李澤楷卻沒接受父親安排,而是走上了一條獨立創業發展的道路。

兒子自立門戶,李嘉誠顯得很豁達:“年輕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黃管理層有人手,我不會強迫他做。”

對兒子單飛,李嘉誠送他兩句話:

一是“樹大招風,保持低調”。

二是“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李嘉誠的箴言,不僅是他對兩個兒子的要求,這也實在是他一輩子經商心血所凝成的經驗,同時也是他自己一生行商的準則。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同時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靠自己”需要滲透到人的骨髓裡面去,這樣的意識一旦生根發芽,就有了做事成事的根本保障。

“漁人”要懂得“適時收網”

在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人剛開始賺了很多錢,到最後卻賠得傾家蕩產。這種情況很普遍,這種投資者有很多。為何他們不能夠成功,為何他們不能夠賺大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見好即收”的道理。見好即收,是李嘉誠在商場經常運用的原則,也是我們應該視之為致富的原則。在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人剛開始賺了很多錢,到最後卻賠得傾家蕩產。這種情況很普遍,這種投資者有很多。為何他們不能夠成功,為何他們不能夠賺大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見好即收”的道理。見好即收,是李嘉誠在商場經常運用的原則,也是我們應該視之為致富的原則。

有些人在股票市場,買入了一隻股票,譬如買價是1美元。之後,這隻股票真的上升,投資者當然滿心高興。這股票假設由1美元升至1.3美元。這位投資者賺了30%,算是不錯。但很多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之下,都會認為,倒不如讓股票繼續升,豈不是賺得更多?於是這些投資者通常會繼續持有這些股票。假設這隻股票真的又再上升,由1.3美元升到2美元。投資者會更加高興,自己賺的又增加了。投資者總是以價位升得越多越好。於是,這位投資者又不願意將股票賣出。

假設這個時候股價開始回落,由2美元回落至1.5美元,這一位投資者認為,既然自己在2美元也未將這隻股票沽出,現時是1.5美元,當然不會沽出。況且,這隻股票之前曾經升到過2美元,說不定很快又會回升至2美元,甚至3美元、4美元,越升越高呢?抱著這種心態,這位投資者仍然不肯沽出。但股價可能會再回落到1美元,投資者等於沒有賺過錢,當然更加不願意沽出了。但股價卻可能會繼續回落,回落到只得0.8美元、0.3美元,之後0.2美元。這位投資者,在這樣的低價下,更加不願意沽出。本來他是可以賺到一倍利潤的,但現時不僅沒有賺,反過來蝕了很多。

正如以上舉過的例子,李嘉誠曾經經營塑料用品,之後,在這個市場最興旺之時,就見好即收,轉到塑料花。之後,在塑料花市場最興旺之時,李嘉誠也見好即收,轉為香港的房地產業。在香港的房地產業最興旺之時,雖然李嘉誠仍然繼續發展房地產,卻將一部分資金轉到世界其他各國,發展不同的行業,包括電訊業、零售業等。尤其是在電訊業,1999年,李嘉誠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手中持有的英國Orange的股份,售予德國一家公司,當時的售價是最高的,之後電訊行業的股價隨著科技股熱潮爆破而大幅回落。但李嘉誠已經在Orange公司最高價之時,就將其股權沽售。這也是“見好即收”的最典型例子。

見好即收,使李嘉誠獲得無數次成功。“對於一個漁人,恰時收網比撒網更重要。”李嘉誠這樣說。

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李嘉誠做事深思熟慮,以誠經商,不好大喜功,也不急功近利,所以他的事業沒有大起大落,這與他做事低調的作風有關,也與他深謀遠慮、穩中求進的管理理念有關,這是他成功的商道寶典。

李嘉誠說:“我是一個很進取的人,從我從事行業之多便可看得到。不過,我注重的是在進取中不忘穩健。”

李嘉誠一生堅守這樣的經營理念——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

李嘉誠初入地產業時,香港地產業還不冷不熱。當時,賣樓花大行其道。李嘉誠卻“逆”此“主流”而動——謹慎入市、穩健發展:不賣樓花、不向銀行抵押貸款、物業只租不售。當擠兌風潮來臨,靠銀行輸血的地產業一落千丈。地價、房價暴跌,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銀行界亦是一片悽風慘雨,多家銀行轟然倒閉,就連實力雄厚的恆生銀行,也不得不靠出賣股權給匯豐銀行,才僥倖逃過破產厄運。但李嘉誠損失甚微。

李嘉誠實力大增之時,仍未拋棄“穩健發展”:“聰明而謹慎的商人既然知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那麼在經濟過熱、炒風過勁時,就應該認真研究整個市場趨勢,要居安思危,該出貨時,要毫不猶豫地出貨。”

“要股票,不要鈔票!”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人的炒股狂熱由此可見一斑。新股上市的熱浪一陣高過一陣,許多人紛紛賣掉首飾、家產、店鋪、土地,甚至有的地產公司將建造樓宇的資金也投入股市。恆生指數也升至1170點的歷史新高。被稱為“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的李嘉誠,在1972年10月趁股市處於高位之機,將長江實業掛牌上市,吸納資金,並將其投放到大量物業的低價收購上。三年後,李嘉誠再發行新股,募集資金。這兩次行動,集得資金1.8億港幣。他並未將這些資金入市投機,而是在香港地產處於低潮的時候,大批購買樓宇和地盤,為長江公司的發展積聚了擴張的實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香港經濟在石油危機衝擊下走低,股票立現熊市,股市暴跌,市值跌去高峰時70%以上。而此時的李嘉誠卻收穫頗豐,平穩前行。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李嘉誠做事深思熟慮,以誠經商,不好大喜功,也不急功近利,所以他的事業沒有大起大落,這與他做事低調的作風有關,也與他深謀遠慮、穩中求進的管理理念有關,這是他成功的商道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