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只有自己创造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财富的真谛:兼济天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座右铭让李嘉诚几十年来始终保持对公益事业的激情。李嘉诚说:“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也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否则,也不过是‘富’而不‘贵’。”

“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诗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洒脱放达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真正来源是孔子的《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是乐在其中的。那些不义之财,在我看来就好像浮云一样。

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多次声明,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

李嘉诚联合信托公司的注册地在香港。如迁址,香港将有1000多亿资产权益流到海外。香港的家族基金设立地点多在海外,如瑞士、加拿大、巴拿马、卢森堡等,这些地方不收遗产税,并为储户保密。

正是因为这些,香港证券界对李嘉诚信托基金最终注册地的担忧,既有道理,又毫无道理可论——包氏基金在港注册,爱国爱港的李嘉诚也必将香港作为他永久的注册地。

1995年夏,《财富》杂志刊出一篇哗众取宠的攻击性文章,称“1997年后香港一回归都会改变,因而走向死亡”。

面对这种谬论,李嘉诚等香港各界的爱国人士立即给予激烈的驳斥,这种谬论毫不希奇,事实证明那是毫无根据的“预测”。《中英联合声明》已发表10多年了,香港至今经济不是仍然保持着快速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吗?就1994年来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2.1万美元,这一切难道不是真实的吗?

事情发生之后,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曾宪梓等几位富豪纷纷捐款筹建‘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各人均捐出了一笔很可观的钱款。

同年9月29日,李嘉诚等22位基金会理事的合影照片,整版刊登在全港各报章。宣言标题是:“我们立场一致,全体一心为香港!”

正文是:

“香港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是香港人的切身问题。今天我们坚持立场,携手创立‘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一个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目的在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国际商贸及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

我们需要万众一心,商界、政府、劳工和各行各业以至每一个香港人都应各尽所能,为香港现在及未来的辉煌出一分力。

让我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做人处事,坚持原则与价值在李嘉诚心中,公益事业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财富,他说:“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乃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事,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

“最要紧的就是内心世界,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能够做得到的,你这一生应该好好尽心尽力去做。你明明有多余10倍、100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这使得一生有意义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支持关怀,这方面,你可以带给很多的百姓幸福安乐。”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使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所以,如果你去看我们中国的很多哲学家,他是讲‘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一个普通大众,从事低下工作,未必是贱,而天子也不一定是贵。主要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怎么样对人对事,这个是我自己领悟出来的。”

有的人,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并没有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所以他这一生是有一点浪费。如果有的人虽然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所以,他虽死犹生。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富贵,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李嘉诚:只有自己创造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低调与豁达

李嘉诚的经商准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同时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那么他感觉更加富有了。”

李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李嘉诚说:“1957年、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尔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等到想通了金钱的意义,跳离了金钱的圈套,李嘉诚就把这一感悟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李嘉诚14岁丧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万苦挣出来的。于是他明白,只有磨炼,方知做人、做事的艰辛,温室里的幼苗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带他们去看外面的困难,让他们去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那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带着两个儿子,从身边的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习惯,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许大家感到奇怪,不就是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的一幕“压轴好戏”。

据李嘉诚所言:“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明白,但那却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的宗旨。”

做生意跟做人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舒坦。

李嘉诚给儿子们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适当的场合里,他也会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让两个儿子曝光亮相,出现在众人面前。

李嘉诚以念旧见称,周千和因年老而退下来,就变相担当“师傅”角色,让世侄李泽钜时时请教。

其实就在那时,周千和之子周年茂早已经是李氏的重臣了,在李氏集团里,主要是专门处理有关地产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多年来也是李泽钜的“指导员”,特别是在集团的地产业务方面。

尽管1993年2月李泽钜出任“旗舰”长江实业集团的副董事总经理,但上有“师傅”与“指导员”“看住”,而总司令李嘉诚又仍牢稳地坐在决策的位置上,并没有丝毫轻言放权之意。就是对在和记大厦办公的李泽楷,由于“鞭长莫及”,虽然放手让他打理卫视,但仍自任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实行“遥控”。

李嘉诚对儿子再次下达“最高指示”,就是“凡事低调”,但搞电视、搞大众传媒,本身就是“曝光”行业,由于激烈的竞争,又不得不以高姿态行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矛盾的统一呢?以李嘉诚的解数,相信亦非容易之事。

李氏兄弟二人,自出道以来,由于“高姿态”而受到老父的责骂、教训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有一次,李泽钜按照父亲交待,在用来迎送贵宾的劳斯莱斯车内装置一台激光机,由于未做足一百分,而被父亲训斥两句。即使是这样的小事,李嘉诚还是训子从严,对其“接班”期望之殷切,由此可见。

1993年8月,李嘉诚让其次子李泽楷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舵手。但是李泽楷却没接受父亲安排,而是走上了一条独立创业发展的道路。

儿子自立门户,李嘉诚显得很豁达:“年轻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黄管理层有人手,我不会强迫他做。”

对儿子单飞,李嘉诚送他两句话:

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

二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这也实在是他一辈子经商心血所凝成的经验,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行商的准则。

李嘉诚的经商准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同时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靠自己”需要渗透到人的骨髓里面去,这样的意识一旦生根发芽,就有了做事成事的根本保障。

“渔人”要懂得“适时收网”

在投资市场上,有很多人刚开始赚了很多钱,到最后却赔得倾家荡产。这种情况很普遍,这种投资者有很多。为何他们不能够成功,为何他们不能够赚大钱?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见好即收”的道理。见好即收,是李嘉诚在商场经常运用的原则,也是我们应该视之为致富的原则。在投资市场上,有很多人刚开始赚了很多钱,到最后却赔得倾家荡产。这种情况很普遍,这种投资者有很多。为何他们不能够成功,为何他们不能够赚大钱?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见好即收”的道理。见好即收,是李嘉诚在商场经常运用的原则,也是我们应该视之为致富的原则。

有些人在股票市场,买入了一只股票,譬如买价是1美元。之后,这只股票真的上升,投资者当然满心高兴。这股票假设由1美元升至1.3美元。这位投资者赚了30%,算是不错。但很多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会认为,倒不如让股票继续升,岂不是赚得更多?于是这些投资者通常会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假设这只股票真的又再上升,由1.3美元升到2美元。投资者会更加高兴,自己赚的又增加了。投资者总是以价位升得越多越好。于是,这位投资者又不愿意将股票卖出。

假设这个时候股价开始回落,由2美元回落至1.5美元,这一位投资者认为,既然自己在2美元也未将这只股票沽出,现时是1.5美元,当然不会沽出。况且,这只股票之前曾经升到过2美元,说不定很快又会回升至2美元,甚至3美元、4美元,越升越高呢?抱着这种心态,这位投资者仍然不肯沽出。但股价可能会再回落到1美元,投资者等于没有赚过钱,当然更加不愿意沽出了。但股价却可能会继续回落,回落到只得0.8美元、0.3美元,之后0.2美元。这位投资者,在这样的低价下,更加不愿意沽出。本来他是可以赚到一倍利润的,但现时不仅没有赚,反过来蚀了很多。

正如以上举过的例子,李嘉诚曾经经营塑料用品,之后,在这个市场最兴旺之时,就见好即收,转到塑料花。之后,在塑料花市场最兴旺之时,李嘉诚也见好即收,转为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的房地产业最兴旺之时,虽然李嘉诚仍然继续发展房地产,却将一部分资金转到世界其他各国,发展不同的行业,包括电讯业、零售业等。尤其是在电讯业,1999年,李嘉诚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手中持有的英国Orange的股份,售予德国一家公司,当时的售价是最高的,之后电讯行业的股价随着科技股热潮爆破而大幅回落。但李嘉诚已经在Orange公司最高价之时,就将其股权沽售。这也是“见好即收”的最典型例子。

见好即收,使李嘉诚获得无数次成功。“对于一个渔人,恰时收网比撒网更重要。”李嘉诚这样说。

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李嘉诚做事深思熟虑,以诚经商,不好大喜功,也不急功近利,所以他的事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他做事低调的作风有关,也与他深谋远虑、稳中求进的管理理念有关,这是他成功的商道宝典。

李嘉诚说:“我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注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一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

李嘉诚初入地产业时,香港地产业还不冷不热。当时,卖楼花大行其道。李嘉诚却“逆”此“主流”而动——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不卖楼花、不向银行抵押贷款、物业只租不售。当挤兑风潮来临,靠银行输血的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房价暴跌,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银行界亦是一片凄风惨雨,多家银行轰然倒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靠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侥幸逃过破产厄运。但李嘉诚损失甚微。

李嘉诚实力大增之时,仍未抛弃“稳健发展”:“聪明而谨慎的商人既然知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在经济过热、炒风过劲时,就应该认真研究整个市场趋势,要居安思危,该出货时,要毫不犹豫地出货。”

“要股票,不要钞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人的炒股狂热由此可见一斑。新股上市的热浪一阵高过一阵,许多人纷纷卖掉首饰、家产、店铺、土地,甚至有的地产公司将建造楼宇的资金也投入股市。恒生指数也升至1170点的历史新高。被称为“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的李嘉诚,在1972年10月趁股市处于高位之机,将长江实业挂牌上市,吸纳资金,并将其投放到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三年后,李嘉诚再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这两次行动,集得资金1.8亿港币。他并未将这些资金入市投机,而是在香港地产处于低潮的时候,大批购买楼宇和地盘,为长江公司的发展积聚了扩张的实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香港经济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走低,股票立现熊市,股市暴跌,市值跌去高峰时70%以上。而此时的李嘉诚却收获颇丰,平稳前行。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李嘉诚做事深思熟虑,以诚经商,不好大喜功,也不急功近利,所以他的事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他做事低调的作风有关,也与他深谋远虑、稳中求进的管理理念有关,这是他成功的商道宝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