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盡了一個醫生的職責!家住普陀的援鄂醫生彭滬講了這些故事......

英雄凯旋日,春暖花开时。3月22日,又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从一线归来。这其中,就有一位我们长风的英雄——家住海鑫的彭沪医生。至此,他在武汉第三医院与新冠肺炎正面交锋了整整55天。4月5日,医学观察期满后,彭医生才得以与家人团聚。他的爱人以及16岁的女儿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

图片

彭沪医生医学观察期满后与家人团聚

“比起恐惧,更多的是亢奋”

1月28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彭沪“临危受命”,匆匆踏上了“逆行”的征程。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彭沪在响应号召时没有丝毫犹豫。“既然国家发出了号召,那么总要有人去。一开始虽然会有些恐惧,但更多的是亢奋,这次遇上了疫情,我们急诊重症科的医生理应去一线支援。”彭沪说道。

图片

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彭沪除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生外,还是一名拥有着23年党龄的党员,也是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第一党支部书记。“在这种特殊时期,党员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在这场战“疫”期间,作为党支部书记,彭医生还在团队中发展党员。他所在的重症组共有63名医护人员,其中有13名医护火线入党。除此之外,彭医生还要时刻关注队员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状况,及时安排队员休息,陪伴队员体检。

图片

据悉,彭医生已经在急诊科工作了26年,多年的医者生涯让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我知道你肯定会去报名驰援一线的。”彭沪医生的爱人沈丽娟也对丈夫非常了解。她虽然很担心自己丈夫的安危,但还是对此表示了支持,与16岁的女儿一起等待彭医生的凯旋。疫情期间,海鑫居委会也给这对母女送去了不少慰问,上门给他们送了必需的口罩。

“拼命三郎”在一线,有悲伤也有感动

到达武汉第三医院后,彭医生便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投入了工作。在重症监护室,彭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高危病人,自身的压力也非常大。工作期间一个班次是六个小时,夜班更是要12个小时。由于穿着防护服,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时间久了眼罩上还会起雾。“工作久了,我们就像是提前体会了80岁老人的身体状况,腿伸不直、眼睛看不清,所有动作都很迟钝。但看着这么多重症病人,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彭医生幽默地说道。

图片

在ICU工作的彭沪

在ICU工作的彭沪,常常与同事在病床边一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要时刻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调整病人的呼吸机参数。看着有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情况略有好转,彭医生就会很有成就感。当然,也有几个重症患者最终没能熬过去。“这种时候,我们做医生的就会感到很痛苦。长时间的关注与照料,我们对病人都倾注了感情,看着他们就这么离开,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彭医生说。

图片

正在工作的彭沪

在工作期间,彭医生与武汉第三医院ICU团队的好几个医生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有一次,他与武汉三院的一位女医生一起送病人去做CT。由于长时间的过劳,这位女医生有点喘不过气。为此,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摘掉了自己的口罩,只为让自己撑下去并顺利完成任务。“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几乎24小时不休息,这让我十分感动和钦佩。”

召必应,应必迎,迎必胜

55天与疫情的正面交锋,每天都是医院宾馆两点一线的生活,有时候忙到甚至没有时间与家人视频通话报平安,但彭医生没有丝毫后悔。从一开始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到如今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的安心,彭医生表示,这次的驰援武汉是自己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图片

正在工作的彭沪

在回到上海隔离期间,彭医生依然没有闲下来,除了配合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之外,他还在宾馆里与同事们召开各种视频会议,交流并总结临床工作经验。“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救治病人,还牵涉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流程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彭医生说。

图片

彭沪在居住地海鑫小区举行抗击疫情报告会

在结束隔离后,彭沪医生在居住地海鑫小区举行抗击疫情报告会,向小区党员、志愿者骨干、楼组长分享战“疫”故事,传递战“疫”精神,宣传战“疫”知识。

图片

如今,疫情得到了控制,这些冒着风险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理应接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彭医生却笑着说:“大家都太把我们当回事了,这原本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只是尽了医生的职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