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西医病名。有什么区别?

张明士1


中、西医病名区别大了:中医是以人体气血运转机理为根据定病名。明白的一看就知道,简单明了。

西医最早是以外表看得见的症状和后果定病名,为了简化易记用发现人命名。最近几十年现代科学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命名。总的原则说西医是以结果命名。


jackzhcd


民国九年,也就是1920年,30岁的胡适在北平协和医院诊断出糖尿病,虽然西医用了各类西药治疗了很久,都没有起效,反而使病情日益严重。

直到后来出现了慢性肾炎,小便见血,心脏肿胀等并发症,西医终于束手无策,告知胡先生已经无力回天。

绝望之中,他的一个朋友劝他转投中医。可是胡适对中医很不以为然,认为不科学,后经朋友反复劝说,勉强答应一试。

于是就请了当时的名医陆仲安先生来诊治。没想到陆先生一看,说,这事儿简单,“饮以黄芪汤,如不愈,唯我是问!”

考虑到胡适并发症已经非常严重,危在旦夕,根据中医“扶危救急先扶阳”的原则,陆先生开方时加重了黄芪用量至300克。

然后胡适前后喝了三个月,所有的病症都消失了,最后还去协和医院检查,结果是“痊愈”。在事实面前,胡适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胡适被中医救回了命,但又怕公开后打自己的脸,于是只好私下给陆先生写了一封感谢信

信中说到,陆先生的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西医的注意。西医已经把黄芪拿去做实验了,希望可以在黄芪中找出克制糖尿病的成分。而且还写到:

“我心里想象将来的无数‘实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药学者在化学实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到这一日。

当下文化语境下的中医处境

从胡适的“中医很糊涂,但能治病”,到今天流行的“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着”可谓是一脉相承。这里面暴露出来的是,在这个以西方科学为主导的社会里中医的尴尬处境。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国民政府就曾通过余云蚰等人,从科学主义的角度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后经中医学界的奋起抗争而作罢。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国家大力宣扬科学的重要性,而全民性的科学教育,更是将科学在中国人的自我意识里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目前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实行的都是西式教育,学生学习的是西方文化中的数理化和英语,而少许传统文化知识则是被当着无关紧要的内容教授给学生。

西式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必然是信奉西方文化的国民,这些已经被西化了的现代人逐渐遗忘了传统,只能用西方的文化意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要知道,中医是中国的固有医学,它的母体是以本土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天然与西方文化亲近的西医相比,中医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

在中国固有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中医也慢慢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母体,从而处在异质的科学主义文化环境里。

这直接的后果就是,与建立在机械还原论科学上的西医相比,中医已经不能让西化的国人正确的认知与理解了

于是大家看不懂中医的阴阳五行、不清楚中医的诊断方法、不知道中药的君臣佐使,把这一切都斥为落后,并贴上神秘主义的标签。

像胡适之一样,认为中医治病,听不懂,看不明,简直就是“糊里糊涂”不可理喻。

现在很多人,到了医院诊所脱口而出的都是西医的病名。

即使找中医看病,问医生什么病的时候,医生也会以西医的病名告之,如:高血压、糖尿病、发烧、胃炎等等。生怕你听不懂什么肝阳上亢、消渴症这些孤僻的名词。

久而久之这些中医术语变成了只有中医大夫才能听懂的“暗号”,大夫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又把这些“暗号”翻译成现代人听得懂的西医名称。

而一讲诊断,就该是这样化验,那样仪器,这样指标,那样数据;一谈治病,就要是一病一药,一药一病。

像胡适先生一样,认为中药的君臣佐使是落后,只有披上西方化学实验的外衣,提炼有效成分,做分子药,中药才能得以脱变为“科学”。

甚至是中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临床实验也是不“科学”的,药物要先喂老鼠,再喂兔子,以此得出的科学数据,才更有临床意义,让人信服。

这样的认知,只是出现在100多年前的西方洋人身上,而今天却普遍地发生在了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身上。

一个智慧的民族被西化到已经不能理解自己文化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广州汝元


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的区别是很大的。中医的治疗宗旨是从病源治

症。症是根源,病是体現。西医治病方法就是治病,治所見到的病情。所以人们常说:西医治表,中医治本。中医是从根上治疗,根除病情自然会消。如果只从表面上治,有炎消炎,病根未除,炎症便会有返复。这些就是中医所说的病名和西医所说的病名就不会一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