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時期有這麼多的名臣武將,為何像“燕雲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沒有收回,未能像漢唐一樣實現大一統呢?

劉屹珺


戰爭是要流血犧牲的,當各位鍵盤俠指著地圖上的一大片領土說的輕輕鬆鬆的時候有沒想過背後得要多大犧牲,一個國家只有強大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古今對比一下,宋時周圍照樣強敵環顧,大理,西夏都有威脅,徵遼不成反蝕一把米,而且遼佔據北方重要位置,主要是獲取了當地兵員和糧食的補充,內可憑北京城堅守,外有強大的騎兵靈活機動,打到半路開封都守不住了,放眼今天不也一樣,連第一島鏈都出不了,鍵盤俠們別說藏南都困難,別說去收復緬甸越南


沙丘摸魚


燕雲十六州,是指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和山西北部地區。

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晉,石敬瑭甘願當遼太宗兒子,938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宋仁宗時期,他的名臣武將眾多、為什麼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呢?

1。遼國當時兵強馬壯。由於源源不斷地吸收和借鑑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遼國在政治、經濟、農業方面實力大增。又由於遼國持有遊牧民族騎馬的快速作戰方式,在冷兵器時代,遼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了。宋仁宗為政寬厚,為手下的文 臣武將提供了發揮能力的平臺,也成就了自己一代明君的聲譽。但審時度勢,要收回“燕雲十六州”不是最佳時機。大宋沒有把握百分之百地光復這個中原的天然屏障。

2。如果北宋強勢收復燕雲十六州,就要消耗國力,不利於國計民生。反過來說,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卻改變不了與遼國接壤的事實。還打破了當時兩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睦鄰關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新的軍事衝突,從而嚴重影響大宋的國家建設。

3。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要用金錢贖回失地,勞神費力後,未果。宋軍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也沒有佔到絲毫便宜。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政權新舊交替之時,御駕揮師北征,試圖收復燕雲地區,雙方在高梁河展開激戰,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北宋名將楊業被俘後也死於非命。智勇雙全的趙光義連遼國的一個寡婦(蕭後)都打不贏,宋仁宗在文治武功方面比趙光義差得遠,汲取這些教訓。再勞民傷財、興師遠征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仁宗心裡是有數的。

4。到宋真宗時,宋遼議和,結成澶淵之盟。仁宗也要遵守這個盟約,在慶曆年間又締結了新約。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增加了歲幣,這就是“慶曆增幣”。總算換來了邊界穩定。

宋仁宗是大宋的第六代君主,到他繼位時,大宋國內矛盾緩和,人民安樂。宋仁宗即做守成之君,好則 好矣,但整體的政治氛圍趨近保守,不容創新,一切沿襲前人的傳統。致使國力相對於遼國,北宋國力已開始下滑!慶曆新政曇花一現後,很快歸於死寂,再無大的作為。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容許大動干戈的。

5。重文輕武是北宋的國策,仁宗心知肚明,他要與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武將備受文官的打壓,他也瞭如指掌。這從狄青的遭遇可以就看得出來。邊關難出真正的獨當一面的武將。

所以,宋仁宗一朝,儘管有呂夷簡、包拯、范仲淹、韓琦、文彥博等出將入相的人物,文藝有張先、柳永、晏殊、宋祁、蘇舜欽、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但他們都只是清平治世時的人才,並非是衝鋒陷陣的豪傑。根本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所需要的真正的文武雙全的軍政人才。


希望星晨58298869


古時候造反,最次是農民起義,戰鬥力弱,經常被滅;第二是權臣武將,有一套班子,地盤;最厲害就是異族軍閥,民眾忠誠度高,作戰狂熱。西夏就屬於這種,而五胡、安祿山、契丹、滿清都是這個類型,起兵的時候,軍事力量就非常強大,輕重騎兵齊全。

唐朝的興盛毀於節度使制度,於是宋朝肯定會吸取教訓,千方百計的防著武將!

在宋朝軍事將領在出徵之前,皇帝會將佈陣圖交給將領,出征將領如果按照皇帝的旨意佈陣,如果戰敗是不用負責人的!

西漢平定七王之亂的周亞夫說過,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戰場形式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宋朝皇帝卻將軍事將領是否聽話,凌駕於戰爭勝負和國家安全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