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刘屹珺


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当各位键盘侠指着地图上的一大片领土说的轻轻松松的时候有没想过背后得要多大牺牲,一个国家只有强大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古今对比一下,宋时周围照样强敌环顾,大理,西夏都有威胁,征辽不成反蚀一把米,而且辽占据北方重要位置,主要是获取了当地兵员和粮食的补充,内可凭北京城坚守,外有强大的骑兵灵活机动,打到半路开封都守不住了,放眼今天不也一样,连第一岛链都出不了,键盘侠们别说藏南都困难,别说去收复缅甸越南


沙丘摸鱼


燕云十六州,是指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

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石敬瑭甘愿当辽太宗儿子,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宋仁宗时期,他的名臣武将众多、为什么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1。辽国当时兵强马壮。由于源源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辽国在政治、经济、农业方面实力大增。又由于辽国持有游牧民族骑马的快速作战方式,在冷兵器时代,辽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了。宋仁宗为政宽厚,为手下的文 臣武将提供了发挥能力的平台,也成就了自己一代明君的声誉。但审时度势,要收回“燕云十六州”不是最佳时机。大宋没有把握百分之百地光复这个中原的天然屏障。

2。如果北宋强势收复燕云十六州,就要消耗国力,不利于国计民生。反过来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却改变不了与辽国接壤的事实。还打破了当时两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睦邻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新的军事冲突,从而严重影响大宋的国家建设。

3。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要用金钱赎回失地,劳神费力后,未果。宋军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政权新旧交替之时,御驾挥师北征,试图收复燕云地区,双方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北宋名将杨业被俘后也死于非命。智勇双全的赵光义连辽国的一个寡妇(萧后)都打不赢,宋仁宗在文治武功方面比赵光义差得远,汲取这些教训。再劳民伤财、兴师远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仁宗心里是有数的。

4。到宋真宗时,宋辽议和,结成澶渊之盟。仁宗也要遵守这个盟约,在庆历年间又缔结了新约。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了岁币,这就是“庆历增币”。总算换来了边界稳定。

宋仁宗是大宋的第六代君主,到他继位时,大宋国内矛盾缓和,人民安乐。宋仁宗即做守成之君,好则 好矣,但整体的政治氛围趋近保守,不容创新,一切沿袭前人的传统。致使国力相对于辽国,北宋国力已开始下滑!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后,很快归于死寂,再无大的作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容许大动干戈的。

5。重文轻武是北宋的国策,仁宗心知肚明,他要与文官集团共治天下。武将备受文官的打压,他也了如指掌。这从狄青的遭遇可以就看得出来。边关难出真正的独当一面的武将。

所以,宋仁宗一朝,尽管有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出将入相的人物,文艺有张先、柳永、晏殊、宋祁、苏舜钦、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但他们都只是清平治世时的人才,并非是冲锋陷阵的豪杰。根本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所需要的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


希望星晨58298869


古时候造反,最次是农民起义,战斗力弱,经常被灭;第二是权臣武将,有一套班子,地盘;最厉害就是异族军阀,民众忠诚度高,作战狂热。西夏就属于这种,而五胡、安禄山、契丹、满清都是这个类型,起兵的时候,军事力量就非常强大,轻重骑兵齐全。

唐朝的兴盛毁于节度使制度,于是宋朝肯定会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的防着武将!

在宋朝军事将领在出征之前,皇帝会将布阵图交给将领,出征将领如果按照皇帝的旨意布阵,如果战败是不用负责人的!

西汉平定七王之乱的周亚夫说过,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战场形式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宋朝皇帝却将军事将领是否听话,凌驾于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全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