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析,隋煬帝為何一手好牌打稀爛?

用戶96606562788


個人以為主要是好勝心太強,不想老老實實的當個“皇二代”,總想超越自己的老爹,成就千古偉業,而且最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種大業。加上隋煬帝自己又很聰明,也有一定能力,這樣的性格最容易剛愎自用,聽不見他人意見。就好像現在有些企業家二代,很少老老實實地按老爹的思路治理企業一樣,這樣當然不都是錯誤的,但也要吸收前人好的經驗才行。對於隋煬帝來說都不用完全學漢文帝、漢景帝那樣休養生息,即使你要學漢武帝,也要知道適可而止的道理。漢武帝晚年就明白了自己“窮兵黷武”造成民間困苦不堪,停止了很多疲民之政,隋煬帝如果能吸取一點教訓,不要太頻繁使用民力、物力,憑藉隋文帝打下的基礎隋朝也不會二十而亡。


烽火野史


問題:請分析,隋煬帝為何一手好牌打稀亂?

我是斜陽幾度,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中國人眼裡,隋揚帝楊廣就是一個敗家子。把到手的好牌打的稀亂,最後身死國滅。但是筆者認為隋煬帝這個人不是簡單地用什麼昏君、明君就能概括總結的。他的一生也堪稱為輝煌的一生。至於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還背上千古罵名。這與當時隋朝的國內政治環境和楊廣自身的性格有關。

國內政治環境問題

隋文帝楊堅通過外戚身份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

清朝著名的史學家趙翼,在評價歷代帝王時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觀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隋文帝。”趙翼的理由是:北周年僅22歲的周宣帝宇文贇早死,留下幼帝宇文闡。宇文贇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矯詔輔政,然後大殺宇文皇族,輕而易舉地建立了隋朝。

楊堅能輕而易舉的奪取了北周基業,依靠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支持。於此同時,國內還有關東士族集團,江南士族集團三分天下。特別是關東士族,幾百年的積累,地方勢力根深蒂固。軍事上的壓力讓他們暫時臣服,並不是誠心擁護新朝的建立。如果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可能會慢慢的分化瓦解他們,正如唐代的做法一樣。

楊堅死後,楊廣即位。因為通過陰謀上位。楊廣心中始終有一塊陰影。他即位之初,就開始打壓前朝老臣。等於把自己的根基關隴集團分裂了。後來起兵反抗的都是關隴集團的人物如:楊玄感,李密,李淵等等。如果楊廣不急於清洗關隴集團老臣。而是守時待機,對三方勢力分化瓦解,為我所用。不見得會二世而亡。

自身性格特點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有道理。有的人突然手握權勢之後會展現出極強的破壞力和毀滅性。楊廣就是如此。

因為是陰謀上位,楊廣渴望在功業上超越父親隋文帝。以此來抹平自己的那段不光彩的歷史。而且當時隋朝的強大富裕又給了他這樣一個舞臺。在《資治通鑑》裡邊是這樣介紹的隋朝的,說當時是時天下凡有郡 190 ,縣 1255 ,戶 890 萬有奇,東西 9300 裡,南北萬 4815 裡,隋世之盛,即於此矣。

人口已經達到了 890 萬戶,以當時每戶平均人口大約五個人來計算的話,那麼全國有人口 4500 萬,這是政府掌控的,再考慮到有些老百姓不在政府掌控範圍內。那麼全國有人口大約 5000 到 6000 萬恐怕也不為過,而且疆域廣大,已經遠遠超過漢代的疆域。

隋煬帝的失敗就在於他急功近利,什麼事都想畢其功於一役,把富有創見的一些舉動放到一塊來進行,所有好的事物加在一起,不見得是更好的事物。他把這些放在一起帶來的結果是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承載力,超越了老百姓的忍耐力,最後造成了民怨沸騰。而民眾一旦起來,那個力量是難以阻擋的,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教訓,所以唐太宗後來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斜陽幾度


隋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扼腕嘆息的王朝,與秦朝亡國時胡亥並未掌握實權相比,隋煬帝楊廣不但掌握實權,而且還擁有一個非常強的家底,據史載:開皇年間人口達到了870萬戶四千多萬人,開墾田地面積達到五千多萬頃,全國各地的常平倉都是充滿狀態,洛陽的回洛倉直到隋朝末年被瓦崗軍佔領時,裡面還堆積著大量的糧食,據說可供洛陽城二十年食用之久,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少見的。

那麼,人口眾多糧食充足經濟富足的隋朝為何會二世而亡國呢?楊廣也並不是“何不食肉糜”那樣的沒有能力,身為次子的他能夠讓獨孤皇后廢掉太子楊勇改立自己,在為人處世和心機謀略上都有過人之處,這也更讓人費解為何楊廣會把一手好牌打稀爛了。

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內部因素,比如隋朝的得國不正和楊廣自身的得位不正會給楊廣的統治帶來一些問題,在關隴貴族中弘農楊氏還不算是頂級的門閥,比之八大上柱國的家族還要稍次一等,另外還有清河崔、隴西李等為首的五姓七望的頂級門閥虎視眈眈,而楊家的上位給了其餘幾家異樣的想法,事實證明最後取代隋朝的也正是關隴貴族中的李家。

其次是外部因素,地處遼東的高句麗正在對隋朝版圖虎視眈眈,在成功將突厥部落分裂為東西兩大汗庭之後,高句麗就成為隋朝最危險的潛在對手,正所謂“臥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東征高句麗也成了楊廣比較重要的戰略目標,結果最後沒滅了高句麗不說,還引發了楊玄感叛亂和王薄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然後還有南北方經過了東晉、南北朝兩百餘年的分裂重新歸於一統,各種利益的分配引發了巨大的矛盾,為了溝通南北消除隔閡,隋煬帝修建了從薊州到杭州的大運河,而由於修建運河的工期太緊,監管的將軍麻祜麻叔謀又殘暴不仁,所以隋煬帝也跟著承受了不少罵名。

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隋煬帝舉步維艱,最後王薄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流傳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隨後各地的軍閥集團也紛紛舉起了反隋的旗幟,公元618年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也起兵反隋,隨後建立唐朝並統一天下,武德9年其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登基上位,為了彰顯自己家族起兵的正義性,李世民為楊廣上諡號為“煬”,而這個“煬” 字諡號原本是楊廣送給陳朝後主陳叔寶的諡號,真可謂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