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冠病毒出现了ABC三种变异,病毒的这种变异速度是否正常?

用户7284144050723


首先,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结构的不稳定就意味着其发生突变的概率会比较高。而同时,全球目前如此大的感染基数下,出现一定的变异是必然的。

但需要澄清的是,现在提出的病毒变异类型其实都是对过往数据的整理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病毒的变异其实已经发生,只不过我们这时才进行了归类而已。那在病毒出现突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恐慌吗?

其实不必,我们可以回归中学就学到的知识,基因突变有三个特征:低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这意味着突变本身就是一个低概率的事情,即使新冠病毒的突变概率较高,也是属于低概率的范畴,即矮子里面拔高个。同时病毒不是越突变越厉害,突变也有可能降低病毒的毒力、感染力。同时,我们国家也在行动,将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控制住了局势。

所以,在的疫情已经得到改善,抗体的研发也在跟进的现在,大家可以保持乐观。


小新有想法


现在新冠病毒出现了ABC三种变异,病毒的这种变异速度是否正常?

据英国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和公开的信息显示,新冠病毒过去的几个月内,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变化成3种不同但关系非常密切的毒株,主要研究过程,是在2019年12月24日到2020年3月4日期间,从全球若干确诊患者体内获取相应的病毒株体,对其分别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提出这个结论。

新冠病毒变异的有关情况

英国科学家根据基因测序结果,将其划分为3种不同的病毒毒株:A、B和C。其中A型与最早发现的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类型一致,被认为是原始感染病毒基因组,也是其它变异病毒类型的来源。而B型则是从A型中衍变而来,通过两个基因突变点将之与A型分隔开来,然后在B型的基础上又衍变为C型。

在对病毒基因测序的同时,研究者还通过病毒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和地域进行关联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以下几个病毒的发展途径:

  • 虽然A型病毒毒株在武汉发现,但在美国、澳大利亚的相关样本中所占比例更高。

  • 在武汉居住的美国人样本中发现了A型病毒毒株。

  • 武汉病毒样本中,A型病毒毒株所占比例并不高,而是以A型的衍变种类B型毒株为主。

  • 东亚地区病毒样本也以B型为主。

  • 欧洲各国的病毒样本以C型为主,而武汉样本中并未发现C型毒株,但在东亚地区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有所发现。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钟南山院士很早就提出来的“新冠病毒虽然首先在武汉爆发,但可能并非是发源地”的论断。至于新冠病毒的来源问题,虽然现在还很难最终给予明确的结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指向,相信大家也都能看得出来。

病毒为何会发生变异

基因突变是世界上所有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承载着遗传性状的载体是DNA或者RNA,它们都是由相应基因片断所构成,通过这些基因片断的正确匹配,才能将遗传性状传递到子代。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基因组,需要以碱基对的形式进行匹配;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基因组,需要首先合成负链RNA,然后再进行匹配。在匹配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的组成结构复杂,需要匹配的环节和数量非常庞大,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匹配错误的情况,从而造成匹配之后的基因组与上一代基因存在局部差异,这就是基因突变的由来。

而作为以RNA为遗传核酸物质的新冠病毒,它的基因复制不同于以DNA为模板的生物和其它病毒,而是依靠侵入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在合成酶的作用下,以本身所具有的正链RNA为模板,合成负链RNA,继而匹配形成新的RNA结构,最后与蛋白质物质完成组装,形成新的子代病毒个体。而在此过程中,合成新的RNA结构,不需要像DNA复制那样需要碱基对的一一匹配,因此更容易出现匹配混乱和错误的情况。

而且,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其增殖数量在代与代之间也是非常巨大的,从而增加了基因突变的速率。不过,由于基因的突变是没有方向性的,病毒的大多数基因突变,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呈现减弱趋势的,只有很少数的病毒子代能够存活下来,因此有较低的概率演化为传染力更强或者毒性更强的子代病毒,决定着突变成功与否的标志,将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耐受性更强,当然这个适应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宿主环境。

影响病毒变异的主要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基因组发生自然突变的机率为10^(-3)到10^(-9)之间,也就是说病毒需要至少增殖1000次甚至10亿次之后才能有突变点的发生,虽然从这个比率来看,病毒发生变异的速率并不高,但是由于病毒结构以及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其核酸遗传物质,比较容易受到细胞内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一些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病毒所寄生和传播的环境,从而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抗作用,都会影响着病毒的变异进程。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受到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的不同程度、自然环境的诱导等,都会造成变异速度的差异。

从病毒本身来看,含有基因组越多的病毒,其在复制过程中需要匹配的环节就越多,相对于物质组成较简单的病毒,其变异机率要大。另外,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变异速率也要明显高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

从宿主抵抗能力来看,当病毒的入侵,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之后,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对抗,对抗性越强,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就越高,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宿主环境对其自身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病毒获取的较强免疫逃逸能力,都是通过基因变异获得的。

从药物的干扰作用来看,一般针对病毒的药物,无非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作用于病毒的特殊部位来干扰或者阻止病毒的复制来实现的,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可以参考上一条因素,而作用于病毒的特殊部位,可以有很大的机率使病毒核酸物质发生一定改变,从而对药物不敏感,出现耐药性变异,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那些抑制病毒能力较弱的药物施用上。

从自然环境的变化来看,当外界环境不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且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病毒死亡的条件下,病毒就有加快变异的倾向,使之尽快通过变异后的复制,获得能够适应环境改变的更多病毒新个体,比如温度的提升、浓度不够的消杀剂作用等等。

总结一下

从病毒的复制周期来看,通常只需要3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次复制过程,那么从新冠疫情出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半年的时间,那么如何从最初的母代病毒算起,其复制次数也应该在1万次左右。而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组测序作出的目前已经演化为3种不同的毒株,说明其发生变异的复制周期应该在3000次左右,符合关于病毒增殖1000次-10亿次之间发生突变的规律。而推动病毒变异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以RNA为遗传载体、人体免疫系统抵抗作用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等。虽然病毒的变异程度处于正常范围,但对于疫苗的研发和实验、防控措施的压力以及个体防护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已经扩散至全世界,因为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所以呢,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变异性,目前的新冠病毒已经产生出了多种变异。那么病毒的这种变异速度是否正常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以前我出过很多关于新冠病毒的视频,其呢也提到了病毒的变异,虽然病毒不具备生物的特性,但是它也属于生命大分子中的一个种类。它是介于生命与元素之间的一种产物,但是这种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温度下,它有可能会发生极其强大的适应性。我们将这种适应性称之为变异。

简单的说,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已经是非常非常慢的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历史上任何一种扩散至全球的病毒,它的变异速度都要比新冠病毒快。而且新冠病毒的变异趋势是朝着科学家们理想中的方向所发展的,那就是它的毒性和致死性会降低。虽然说它的传染性会增加,并且长久的存在。但是这种病毒和那些艾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相比,已经是非常非常仁慈了。

不过令科学家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那就是个体感染上了多种病毒。目前来看可以加美已经在冰岛发现了个体感染多种病毒的确诊病例,这无疑为可以让们带来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果单个体中出现多种新冠病毒,那么这会增加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就跟基因进化是一样的,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的会淘汰劣质的基因。产生更优秀的基因病毒也是如此。

所以虽然新冠病毒以非常快的速度扩散至全球,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全人类的努力下依然能打赢这场防疫战。人类和病毒的战斗还在继续,不过我相信最终的胜利者依然会是统治地球长达三百万年时间的人类。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