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金羊網評:延伸服務半徑,讓“新基建+民生”激盪消費新藍海

在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經濟的“雙線”作戰中,不僅要很好地保障先導產業引領發展、傳統產業賦能升級,更要下功夫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勢,儘快助經濟社會發展一臂之力。

近期,中央多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緊跟中央部署,有關部門和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措施。在培育好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推動新型產業發展,這對有效擴大內需,提升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改善民生,增強人們生活幸福感、獲得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基建”御風而來,給人們打開了全新的思考方式。特別是隨著對萬物互聯的持續深入推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將帶來更多的消費體驗,支撐更多民生應用。而在整個抗疫過程中,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基建”緊緊擁抱“民生”,帶動各類服務領域迭代升級,不論是對抗擊疫情,還是提供消費體驗,都帶來了不俗的表現。比如,依託5G技術,遠程會診為疫情一線送去更多醫療資源;藉助“雲課堂”,各地實現了停學不停課;利用網絡新科技,很多地方推行“雲春耕”,讓農業插上現代化的翅膀。

深挖“新基建”活力,還需在信息化服務上多下功夫。產品服務越貼近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就越具生命力。當今社會,大數據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智能家居、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健康管理等新型信息消費服務煥發生機活力,帶來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當然,更大範圍激發“新基建”潛能,還需在“新”上下功夫。比如,要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加大5G網絡建設力度,持續做大做強“雲經濟”,為各地創新商業模式提供基礎支撐;應持續加大信息化發展力度,將先進技術、民生服務向基層延伸,擴大覆蓋面,讓更多人受益的同時,進一步打開消費“新窗口”,撬動經濟社會更加優質高效快速發展。

培育“新基建”土壤,還需在補齊民生短板上找突破。“新基建”與民生領域粘合度越高,人們就越離不開“新基建”,“新基建”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前,一些地方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養老護理資源短缺現象比較突出,加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消費方式也在朝著多樣化發展,比如“夜經濟”的興起就是市民消費方式變化的直接體現。對此,“新基建”更要瞄準民生需求,補齊民生短板,聯動社會管理機構,為人們創造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工作環境,進而形成“新基建”與消費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提升“新基建”實力,還需打開國際思維和視野。放眼全球,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進入下半場,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發力點”。因此,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尤須瞄準世界先進技術水平,投入力量科研攻關,加強技術合作交流,在創新創造中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和水平,搶佔全球技術高地,切實增強“新基建”的發展後勁。

顯而易見,“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註定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積極佈局“新基建”,將有助於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新空間、促進新發展,尤須牢牢抓在手上,須臾不可放鬆。(金羊網 文/周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