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魯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別人的讀後感之後才能懂,這樣讀有用嗎?

墨卡司


筆者認為很有用。

書籍是死的,人是活的。一樣的內容,可能因為讀者的學識、地位不同而大不一樣。而書籍的作用恰恰是用於思想的傳播。如果看別人的理解,只是自己去看,最多獲得作者的思想和你自己的思想這兩種。而去看別人的理解,最起碼我們獲得了2+種思想。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基本上每一位思想大家都是一位雄辯家,因為他要和別人去辯論,去表明自己的思想,最後可能還會融合別人的思想。

所以讀書看別人的理解是很好的一件事兒,但是最好自己先看,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後在看別人的,這樣會更好。


書童愛歷史


先生著作.尖銳透徹: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


冰柔共濟


毛主席曾經多次給予魯迅以崇高的評價,其中有一句評價甚至將他與孔夫子相提並論,他指出:“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因此,通過閱讀別人的讀後感是無法真正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的。他的文章字字珠璣、一陣見血,很少有多餘的無用的空話,別人的讀後感本身已經在一些方面曲解了魯迅的寫文章的真實意圖與本來面目了,不宜這樣做,這樣做沒有用處。

魯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聞名且難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魯迅先生出生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書面語形式慣用文言文。即使經過了後來的白話文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改造,他的文章對於今天慣用白話文的我們來說仍然有一些閱讀障礙。

在1918年5月,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前夕,他發表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說是白話文,其實與我們現在的語法與用詞習慣已經大相徑庭了。準確地說,應該是“半白話文”。

讓現在的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閱讀《狂人日記》等文章的話,他們很難讀懂,這一方面在於初中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比較低下,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魯迅先生文章當中的語言的晦澀難懂。

2.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反抗封建壓迫與剝削的強有力的精神武器。這使得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真正讀懂在當時那種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文學產物。

這一點決定了魯迅先生作品的文學價值具有獨特性、開創性,同時也決定了其中的種種深意很難被人完全解讀。

毛主席在給江青的心中寫道:“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那麼到底他們的心在哪一方面是相通的呢?就在於他們兩人的一生都在反抗壓迫與剝削。

魯迅的《阿Q正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文章,都是在批判封建思想對於人民的迫害,舉《祝福》一文中的祥林嫂為例,祥林嫂一生都被封建社會的思想偏見所束縛,早年的她命運多舛(這就是大多數封建社會的普通女子的生活日常),被迫出逃到了魯四老爺家當傭人,卻又被抓回去成親,後來丈夫和孩子的死亡已經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這還不夠,魯迅還要寫出她是如何被封建禮教壓迫的,她被告知要去寺廟裡捐門檻,才能贖罪,可是捐完門檻之後的她卻依舊被人歧視 ,直至死去。

雖說文學價值十分之高,但這一些對於21世紀的孩子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總結: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必須慢慢“啃”原文,切不可去看那些縮寫版、讀後感。不過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大量閱讀那個時代的歷史,將自己代入那個年代去切身體會一番,這樣或許有益於對魯迅作品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