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回想起第一次接觸特斯拉Model 3時的手忙腳亂,那大概是我挫敗感最強的一次。自認為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接受能力的我,在面對一輛不常規的車型時,還是沒有完全走出自己對傳統汽車操作邏輯的思維定式。我開始思考,到底是不是所有人在面對特斯拉Model 3時都會像我這般不知所措?於是便有了此次“搞機”測試的idea——我們從公司請來5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同事,看看他們在初次接觸特斯拉Model 3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script>/<script>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為了能更好地評估每個人的表現,我們設置了5個操作指令,並以是否順利完成指令為評估標準:

1.打開車內的手套箱

2.調節車輛方向盤

3.打開車輛雙閃

4.查看車輛行駛里程

5.開動車輛

接下來有請我們的五位選手登場,一起看看性別、年紀、駕齡各不相同的他們在第一次接觸Model 3時會做出什麼反應。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測試者1:王師傅
成功操作指令:4項

作為公司內資歷和駕齡最久的司機,王師傅的表現還真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在初期的試探和摸索之後,王師傅很快就適應了特斯拉Model 3的屏幕操作邏輯。連破兩題之後,我們所設置的思維慣性陷阱也沒能難到王師傅,從屏幕切換到車頂的雙閃操作不過瞬間的事情,最後的開動車輛也一氣呵成——不愧是專業的老司機!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測試者2:加助老師
成功操作指令:3項

加助老師是個傳統性能車的愛好者——換言之,加助老師雖是資深媒體人,卻對於像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車型少有了解,所以剛接觸Model 3時也有些摸不到頭腦。由於平時駕駛習慣的原因,加助老師在打開手套箱之後,並沒有注意到在同一界面的方向盤調節,反倒是對雙閃這種實體按鍵比較敏感。在不出意外地沒有找到行駛里程數據後,加助老師還是根據提示成功開動了車輛。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測試者3:李靜
成功操作指令:0項

李靜同學已經持駕照7年有餘,但日常很少開車,所以對於傳統汽車的認知還尚處在比較模糊的階段,更別說這輛在她眼裡無異於“天外來客”般的特斯拉Model 3了。在上車之後,李靜雖然注意到了屏幕上的各種信息,卻並沒有打算對屏幕進行任何操作,所以自然也就無法通過特斯拉Model 3的這些考驗了。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測試者4:程序員甲
成功操作指令:1.5項

我本對我司的程序員同志信心滿滿,奈何技術人士貌似對Model 3的大屏幕並不太感興趣,順利通過的兩項測試都與中控屏幕關係不大。至於扣的那0.5分,是他在最後“交卷時”才發現雙閃按鍵的位置,因此分數也只能相應減半。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測試者5:小紅
成功操作指令:4項

90後的小紅是這次所有測試者中最令我們意外的一位。沒想到這個剛拿駕照一年、駕駛經驗不超過300米的新生代司機反而對特斯拉Model 3的操作得心應手。由於操作習慣尚未形成思維定勢,所以小紅在上車後非常積極地開始了對大屏幕的研究。就連最後的啟動車輛,都操作得十分順暢,真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小紅偷偷摸摸自己已經買了一輛Model 3。

對答案

在看完所有測試者的表現之後,我們簡單地對一對正確答案: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1. 手套箱的操作界面就位於菜單的快速操作欄。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2. 方向盤調節與手套箱操作在同一界面處,點擊方向盤圖示後通過方向盤左側的撥輪進行調節。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3. 雙閃按鍵位於車輛頂部的車內照明處。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4. 點擊屏幕上方的特斯拉Logo即可查看車輛行駛里程。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5. 將特斯拉鑰匙卡放置於扶手箱前方,踩住剎車並撥動方向盤右側懷擋,便能成功開動車輛。

智行實驗室 | 長測綜藝秀之我們真不會在Model 3上“搞機”

在看完各位同事與特斯拉Model 3的初次接觸後,我發現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太適應這種非傳統車型的操作邏輯。曾經,我們上車之後都是些輕車熟路的操作模式,但是在新能源勢力和新世代車機交互生態逐漸崛起後,我們用車之前還真得多讀讀說明書了。

如果大家有什麼特斯拉Model 3操作相關的問題,也歡迎多與我們探討,咱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