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三代是禪讓還是政變?

噯寳鋇


《史記》記載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人,“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從司馬遷的記載推斷,堯舜禹他們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也就是說如果是禪讓傳位的話,也是他們親戚間的互讓。

堯把帝位讓與有德的舜,舜又把帝位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開創禪讓制他們間的和平禪讓是後世史書中記載的主流觀點,也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文人、統治階級也大力宣揚他們的美德。不過,他們是否是真的禪讓傳位,漸漸引起人們的懷疑。

三王以來父子、兄弟因王權的爭奪而互相廝殺的諸多例子似乎動搖了和平禪讓的可能性,況且雖然堯舜禹之間是親戚關係,但都隔著好幾輩人,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更何況骨肉手足間都會反目成仇。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為了爭奪王位殺了自己的哥哥;素有千古一帝明君之稱的唐太宗,也親手射殺他的哥哥。像子弒父,兄弟相殺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很難讓人不懷疑難道同樣是人堯舜禹他們就有一點私心嗎?

《竹書紀年》的出土記載了與傳統觀點相反的另一種真相,那就是堯舜禹之間並沒有禪讓,而是他們通過暴力爭奪的方式取得帝位。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史官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西晉時因一起盜墓案件而被發現。因書中的記載與傳統史書記載有很多出入,很多的思想不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而被雪藏,所以不被大多數人所知。其中,就有關於堯舜禹繼位的記載。

《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韓非子·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書中記載堯因為後來才德衰敗,舜發動政變囚禁堯,堯的兒子丹朱也見不到他。後來,大禹又逼迫舜,做了夏朝的國君。

《竹書紀年》的說法似乎更符合人之常情,人都是有私心的,普通人大多抵擋不住權力的誘惑。不過,究竟是哪種說法是歷史事實,還有待考證。現在的人的支持哪種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朕驚歷史


我們知道,在太古社會時期,,出了三個有名的帝王“堯、舜、禹。”他們的天子之位都是由前任禪讓而來的。堯和舜都沒有把天子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禹成為天子後,就成立了夏朝。本來他也是把天子之位傳給伯益的(顓項和少典氏後裔)。但是他的兒子啟通過一些武力手段最終當上了夏朝的最高領袖。這也是禪讓制過度到世襲制的標誌。中國古代也正式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世襲制度。

堯、舜和禹他們自己都是有兒子的,為什麼不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呢?原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天子的繼承人都要由各部落組成的聯合會選舉產生,原天子有提名權(不能提名自己的兒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立好了接班人了。

那麼,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王權的不斷加深,社會私有制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作為三個帝王(堯舜禹)的後代們,可能也想過通過軍事政變使自己最終坐上“龍椅。”我認為都會有這種想法的。啟不是最終成功了嗎?

當然,在那個時代,禪讓制還是社會主流的時候,繼承大位的條件還是看誰的功勞最大大。不然,縱使你是皇帝的親兒子也不行。

三代禪讓,千古佳話

要問堯、舜、禹三代帝王是不是禪讓而來的天子之位,我想說,那一定是的。

當然,他們選定的繼承人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也都很支持。但是作為選定的繼承人,也會考慮到前任有兒子之類的。雖然自己是法定繼承人,但是也要稍微推辭一下,看看各諸侯是支持前任的兒子還是支持自己。如果不支持自己,自己當的也沒意思,如果都支持自己,那自然更好了。於是 ,在堯或者舜死了之後,就有了下面兩件有趣之事。

第一件,堯因為賞識舜的才敢,所以就叫他協助自己處理政事。後來舜乾的的卻不錯,堯就宣告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堯死了,三年喪事過後,舜就避開他的兒子丹朱到南河之南去了。而那些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是去朝拜舜,歌頌的也是舜。於是,舜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就即天子位了。

第二件,後來,舜也是和他的前任君主一樣。把天子位穿給了德才兼備的禹(大禹)。在舜死後,禹也是如法炮製,躲避舜的兒子商均。而那些諸侯亦是不去朝拜商均,反而去覲見禹。於是,大禹在眾諸侯的支持下也順利即天子位了。

我認為堯舜禹三代是禪讓的天子之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王權的逐步加深,原有的勢力平衡被打破,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成為了必然。就像禹傳位於伯益一樣,禹的兒子因為夏朝王權的更為深厚,所以他藉此培植了自己強大的勢力。而伯益雖然有才,但是勢力不足。禹傳位於他之後,他也免不了被啟(禹的兒子)把位子給奪了。所以,堯舜禹三代能夠順利禪讓是有他的基本條件的。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強,那麼,禪讓就能繼續下去;而如果選的繼承人勢力比天子的兒子輩弱,那麼,就算他再怎麼德才兼備,位子也遲早被奪,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了。


朝陽白露


堯舜禹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遙遠,要想知道當時的真實情況也並無過多真實史料,只能靠零星記載和民間傳聞。暫且就我說知道了解的,堯舜禹三代權利的傳承,來說說之間的關係。

一、堯傳位於舜

相傳皇帝之後,在中原大地上,逐漸崛起了諸多部落,他們不管是人口、面積,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這些部落的首領,掌管著各自部落內的一切資源,並代表部落外出與其他部落進行談判。到了後來,這些部落覺得,單獨存在的話各部落之間會經常發生爭鬥,還不如組成一個部落聯盟,從而避免爭鬥。於是,在經過一番上商議和討論後,起初,推舉了年紀比較大的“堯”做了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

後來,堯的年紀隨著一天天增大,便產生了推選下一個部落聯盟首領的想法。他的手下知道後,及開始推薦堯的兒子丹開,讓他做新的部落聯盟首領。可是,堯聽了後,搖了搖頭沒有同意,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太過於武斷,還喜歡欺負別人,並不適合當首領。

這時候,又有人推薦了一個叫做舜的青年人,說他品性很好,很熱心腸,適合當首領。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對他考察了一段時間,最後發現舜確實是個能幹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把部落首領位置傳給了舜。


二、舜傳位於禹

禹的父親,在舜的時代就掌管水利事宜,不過為人沒什麼才能,導致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百姓遭殃。後來,舜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官職給撤了,經過別人舉薦將禹提拔到了他父親的位置,主管治理洪水的事宜。

禹是個能幹事的人,在結婚後四天,就匆匆踏上了治理洪水的地方。他帶領人們,走遍千山萬水,查看險情,搬運石頭,建立防洪堤壩。河道擁堵的地方,就親自下水疏通。就這樣,憑著他的聰明以及身先士卒,那些以前洶湧無比的河水,成為了緩緩的水流,不僅不再威脅百姓生活,還給農田帶來了灌溉。

這一切,舜都看在眼裡,認為禹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於是在臨終前將部落聯盟的首領位置傳給了禹。


三、禹的傳位

禹雖然治理水患及國家方法有佳,但是他在掌握了所有的權利之後,逐步開始有了私心,不再想學先輩那樣選賢者而傳位,他想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啟。

在他老年時,人們紛紛推薦和他一起治水的功臣伯益,他擔心自己兒子的位置不保。所以,禹先下手為強,給了伯益一個虛職,自己的兒子獲得了實權。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啟,立刻繼承了權利,最後和伯益發生了戰鬥。結果是,啟戰勝了伯益,坐穩了首領。後來,啟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王朝,就是我們說的夏朝。


四、小結:

所以,堯傳位與舜,舜傳位與禹,這兩代都是禪讓,賢者居之。而到了禹,他有了私心,就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把禪讓制變成了繼承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