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蘇聯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

。”基於此,可以這麼說,教育孩子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教育自己也同樣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只有教育好了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對待自己能做到緩慢而優雅,才能對孩子能做到緩慢而優雅。

叩問自己:“我做到緩慢優雅了嗎?”

育人先育己,不必趕,不必急。

也看很多書,也同意張文質先生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可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最好的教育: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回到自己的生活,看著別人順利通過高級評審順利獲聘,而自己2012年通過中高之後遲遲沒有獲聘,我急;別人家的孩子拿了才藝獎,考上了重點中學,而自己的娃貌似一無長處,知足常樂……這些,都讓我焦慮。

於是,看自己的先生,不耐煩;看兩個孩子,不耐煩……

太多的不順心,讓我迷茫,幸好我遇見了修遠。自從去年12月在廣州接受了劉麗芳老師三天二夜的培訓之後,太多的震撼衝擊著我的心。我的修行之路從自我剖析開始。

耐煩做人,是我的修煉

星雲大師曾說:世間無有不耐煩而能成事者。

“耐煩”有四點好處:

第一、耐煩的人,讀書才會深入;

第二、耐煩的人,做事才能圓融;

第三、耐煩的人,事業才會成功;

第四、耐煩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耐煩也是“緩慢優雅”的另一種詮釋。

我是誰?我是一個平凡的人。認識到自我力量的微弱,承認我們自身的渺小,謙卑和敬畏在心靈深處緩緩升起,才是我們變得強大的表現。所以,有一種智慧是: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跟世界和解,跟自己和解。

最好的教育: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孩子是因我們而來,卻不是為我們而來。我本平凡,為什麼希望我的孩子從來就優秀呢?想想當初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做父母。我相信,大部分家長跟我的想法是一樣的:我們要體驗生活,要擁有完整的生命,所以,我們成為了父母。

孩子,曾經是愛的結晶,是我們對幸福的一種呼喚。可是,是什麼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呢?孩子成為了我們成功與否的標誌,我們開始因為孩子而焦慮掙扎,甚至感覺生之艱難呢?關於孩子的許多問題,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必須嚴肅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得重新找回做父母的那個原點——那個幸福的原點。我們要享受生命,我們就必須享受我們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什麼樣子的,我們都應該享受他的一切:既享受孩子的成功,也享受孩子的不成功。只有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接受孩子的一切,有能力真心地愛一個在現行的不太公正的評判標準下還暫時不太優秀的孩子的時候,我們才算擁有了做幸福的父母的能力。

最好的教育: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緩慢優雅,是我的修煉

  • 不橫向比較,比較是焦慮的根源

焦慮是世界上最折磨人也最無聊的東西。如果焦慮能夠解決問題,我們都願意不計成本地焦慮。可是,恰恰相反,焦慮只會讓問題更加糟糕。所以,我們要分析焦慮的原因,從根本上剷除它。把自己的孩子跟那些“優秀”的孩子比較,是最愚蠢的。

每一朵花都有它醞釀、含苞、開放、凋謝的規律,每一個階段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意義。它現在的這個樣子就是它應該的樣子,也是它最好的樣子。我們做父母,就一定要享受孩子當下的這個樣子。我們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接納就是,享受就是。

  • 允許孩子帶著缺點慢慢前行

我很難想象,一個人要是沒有缺點,他會如何的可怕。在處理成人世界的人際關係時,我們一般是能夠默認和接納對方的缺點的。但是,在面對我們自己的孩子時,我們往往失掉耐心。時時刻刻發現孩子的缺點,在第一時間指出孩子的缺點,要求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改正,這幾乎成為了我們天經地義的思維方式。

我們太容易忘記,我們自己,活到中年,身上還是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缺點。它們跟我們水乳交融,簡直就是個體生命的胎記。成人尚且要帶著缺點前行,更何況孩子?真正的心平氣和就是包容孩子的缺點,理解孩子的暫時停滯,用智慧引領他們慢慢地,慢慢地超越自己。

最好的教育:心平氣和做媽媽,是我的修煉!

教育的本質是“慢”的。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註定要失敗。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自我教育。

“緩慢優雅真教育”,知易行難,我願意,以自己的節奏修煉,牽著蝸牛去散步,世界這麼大,慢慢走,慢慢欣賞。

來源:修遠世紀教育機構(zhenzhenghaoxf)

作者: 張振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