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这几天新一轮全民狂欢,“后浪”衍生出了“非浪”、“韭浪”等各种浪。emoji表情也被玩坏了。不过在小编的记忆迷宫当中,b站这轮风浪还得靠边站。


最先把浪玩出格的,是浮世绘。


从葛饰北斋,到梵高的仿作,再到德彪西那部交响素描《大海》,一阵浪过去,绵延着好几代的“浪人”情结。


试想下如下情境—

葛饰北斋拍着梵高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奔涌吧,后浪!”

尼德兰大叔听得一脸懵逼——“呱?!”


那么,浪和浮世绘有何相干?


“浮世”原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漂浮不定的尘世”。后来延伸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浮世绘主要描绘的就是江户时代的日常,包括自然风景画、花鸟绘、讽刺绘、历史故事画和戏画等等。


风土人情一旦画在了卷里,便有了一部图像的百科全书。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神奈川冲浪里,《冨岳三十六景》之一,葛饰北斋绘。 是最广为人知的浮世绘作品。


很多人都误以为,日本是在明治以后才接触到西方艺术的,但其实西方艺术对日本的影响由来以久。早在16世纪,日本就开始和欧洲艺术有所交集了,到了18世纪,日本艺术家们更是热衷于学习西洋绘画技巧。也就是说,在19世纪欧洲印象派画家见到日本浮世绘之前,浮世绘其实就已经受到了西方艺术的一定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欧洲绘画究竟是怎样影响了沪江时期的日本浮世绘艺术。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歌川广重,下谷厂小路,选自《名所江户百景》。


而浮世绘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日本历史文化的记录,更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它既是日本美术自身发展的产物,又吸取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在诞生之初,它借鉴了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手法。后来,西洋画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在日本各地普及,浮世绘艺匠人又开始学习欧洲的各种绘画技巧。


江户时代,日本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争和财政斗争之后,终于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运输等商业活动。在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背景下,商人成为了江户时期牟取利益最多的群体,日本的市民阶层也逐渐壮大。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藤枝宿,《东海道五十三次》之一,歌川广重绘。


这一系列作品描绘了日本旧时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驿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日本的商业运输活动。


但与此同时,商人也是在当时的日本等级制度中最低等的阶层。所以新兴的市民阶级虽然富足,却大多是不识字的。他们既无法欣赏晦涩难懂的传统能剧,也不喜欢土佐派和狩野派的绘画艺术。因此,新兴阶层渴望能够拥有一种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市民艺术,而西方艺术中的写实技巧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日本画家,甚至是最杰出的艺术家,也热衷于专研欧洲艺术中的各种新式技法。


司马江汉(1747- 1818)是18世纪主张学习西方绘画的日本艺术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多才善变闻名于世。他早年是剑柄工匠,后来受到浮世绘画家铃木春信的影响,改行制作木刻版画。年轻时学习中国文人画,日本称之为“南画”。后来他认为当时在日本大为流行的南画,不能准确描绘事物,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转而学习西画中的写实技法。


江户时代,日本人称各种西洋学术为“兰学”,因为当时传入日本的西洋技术与学术,多是通过在日经商的荷兰人引进的。司马江汉在和平贺源内(1728-1779)相识后,在其影响之下对荷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开始学习荷兰语,读兰学书,尝试欧洲的绘画技巧。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司马江汉,《西洋制桶匠》,油画,日本东京森氏私人收藏。

司马汉江对西方绘画极度推崇,他曾在《西洋画谈》一书中谈过自己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没有如实表现现实的绘画不是好的绘画。写实绘画也并非局限于使用透视法。东方绘画不讲究细节的准确性,但是一幅图画如果没有细节的准确,便算不上是图画。客观真实的绘画,是将所有的绘画对象——山水、花鸟虫草、牛羊、树石等——完全按照它们本来看起来的样子画出来,这样画出来才活泼生动。唯有西洋技法才能取得这种真实的效果。东方画家的作品在西洋画家眼里就像儿戏,简直谈不上是绘画;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了自己低劣绘画的东方画家有机会见到明显优越的西洋画家的作品并相比较,他会愚蠢地认为后者仅仅是与己不同的另一种画派,而称之为“透视画”。很显然,这样的分类代表了对西洋绘画的极端误解。”


司马汉江绝对肯定了西画的优越性,言辞激烈而笃定,不留余地。这种鲜明的立场在日后影响了许多日本画家,其中就包括像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这样的浮世绘大家。


早期的浮世绘对于西方艺术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虽然西方透视法对于场景绘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1680年后的最初几十年,浮世绘还是以平面的美人绘为主,场景只是作为陪衬人物的背景。真正成功吸收了西方绘画技法的,主要还是创作于1780年之后的众多风景版画。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喜多川歌麿,海滨拾贝图,选自《潮汐的礼物》系列组画,手绘彩色木刻版画,1790年作。


这幅《海滨拾贝图》选自喜多川歌麿在1790年创作的系列版画《潮汐的礼物》,描绘了人们在海滩嬉闹玩耍,捡拾贝壳的场景。画中的场景刻画十分写实,有着遵循近大远小的人物和景观,和不断后移地平线,没有出现日本艺术中常常会见到的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冲突。不过这种写实的画法究竟是受中国还是西方艺术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葛饰北斋(1760—1849)对于寻找新的艺术技法和新的灵感充满热情,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法。比如,他对西方的素描很有兴趣,在1812年写过一本《略画早指南》。在这本书中,他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各样的动物素描画,和现在绘画教程书籍十分相似。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葛饰北斋,《略画早指南》其中几页,根据水墨画原稿制作的木刻版画,1812年作。

《东海道四谷十二社》被认为是葛饰北斋结合东西方绘画技法最为出色的风景版画。这幅画的别具一格的对比构图应该是从法国画家普桑的风景画中获取了灵感,但是其线条与风格仍旧是东方式的。而且,在画面左上方的横式署名,也会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绘画。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葛饰北斋,《东海道四谷十二社》,手绘彩色木刻版画,18世纪90年代晚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不过,葛饰北斋后期作品不再如此精致严谨,而是用一种嬉戏的态度在使用透视。在他最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江户日本桥》中,就采用了这种非比例的透视法。在这幅画中,长长的河道通向远处的山峦,景物的远近透视并不严格按照真实的比例。写实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日本风味的平面装饰设计和色彩对比。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葛饰北斋,《江户日本桥》,选自《富岳三十六景》,手绘彩色木刻版画,1822年。

安藤广重(1797—1858)是江户时代的另一位浮世绘大家,但是与并不像葛饰北斋那样喜欢采用不同技法去设计构图,追求强烈视觉效果,而是更注重景观的氛围,画面更具诗意。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版画,安藤广重绘。

安藤广重对西方技法的运用十分高明,在他最为著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版画中,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空间缩减法被自然而然地融入绘画之中。他还开创了日本的夜景绘画,使用阴影法描绘出了夜间明月当空的光效。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安藤广重,《猿若町夜景》,选自《江户名胜百景》系列组画,1856-1858年间出版。

日本画家不仅对于欧洲的美术技法抱有极大的热情,也会从西方绘画的内容中寻找灵感。这一幅《山姥与怪童丸》虽然取材自日本民间故事,但是其创作灵感明显是来自基督教的圣母子图。在绘画上,尽管还是采用了传统的平面装饰图案,但色彩使用却有着欧洲绘画立体厚重的特点。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大苏芳年,《山姥与怪童丸》,手绘彩色木刻版画,1873年,美国旧金山平面造型艺术阿肯巴克基金会收藏。

有意思的是,在沪江时代受到欧洲艺术启发的浮世绘,之后又反过来对西方印象派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19世纪的欧洲印象派画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梵高更是浮世绘的狂热粉丝。


“奔涌吧,后浪!”——葛饰北斋致梵高

梵高用油画认真临摹了安藤广重的《千住大桥夏日黄昏的骤雨》

浮世绘对欧洲的影响在世界艺术史上掀起了一番波澜。地球是平的,每当我们站在东方人的角度望着西方,西方人也同样在隔岸望着我们。就好比后浪推搡着前浪时,前浪也在以相同的反作用力挤兑着后浪。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更浪的一代?


作者 | Yuke

编辑 | 高卢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