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媳妇永远处不到一起吗?你有什么心得分享?

王如21


我们首先要理解中国的婆媳矛盾是具有中国特殊主义,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婆婆和媳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在一起。

结婚正常来说是你和我同时离开我们个人的家庭,我们一起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这个是正常的逻辑。但是,在中国是这样的吗?接媳妇,嫁女儿,我是女方我结婚了,就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南方家里来,和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男的结了婚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多了个媳妇,女的结婚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个没有人可以理解。不要说我们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算不住在一起,一旦有跟家人接触了机会,我刚说的问题就会展示出来。这会让女的很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会转嫁给婆婆。

我们看一下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链条一:结婚时,做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多是安全感,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年轻人自己做选择时也常如此。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情感。爱情必须是两个个体忠于自己内心的产物,集体主义催生不了爱情,并且总是爱情的阻碍。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但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一个基石,普遍没打好。

链条二:婚姻生活婚后,因没有感情的滋养,也因为重男轻女令女性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妻子一方怕孤独,于是去抓丈夫,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本来就缺感情基础,更不愿被妻子紧紧抓住,那会让他重温幼时被妈妈吞没的噩梦,所以丈夫要选择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原因是,一旦早期的激情期过去,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是对两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两人相处不易,同时小家庭又被大家庭牵绊太多,都会导致中国式的婚姻生活太沉重。

链条三:妻子感觉到更加孤独无助,但她越抓,男人跑得越远。等有了孩子后,妻子终于发现,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异性相吸,在母子间一样存在。结果,妈妈会把儿子抓得更紧。儿子被妈妈抓很紧,那女儿呢?如果妈妈内心比较健康,则可能会有同样待遇,也会被妈妈抓住,但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女儿容易成为妈妈的“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被妈妈厌恶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个同样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链条四:新一代的恋爱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情欲表达,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于是,又重复了轮回的第一个链条——夫妻之间缺乏情爱。

链条五:母子共生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这还不够,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儿子,而对于妈妈,儿子意识上还不能逃离。由此,催生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式现象:儿子必须和妈妈黏得紧一些,不能逃离;儿子和儿媳疏远,却成了可以被接受的现象,唯独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独自品味。

妈妈为什么非要跟着儿子,非要进入到儿子的小家庭?

中国的妈妈们与自己的丈夫关系质量差,而与孩子特别是儿子构建起了共生关系,这会导致,她们难以脱离这个关系。共生关系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对于共生关系的双方来说,其他第三方都是入侵者,儿子会将父亲视为入侵者,而婆婆会将儿媳视为入侵者,并且是一个绝对的入侵者,于是有很大的敌意。

上述几点是想说中国家庭为啥都喜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婆媳之间敌对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有了这个深层次的因素。所以,婆媳之间关系好不了,媳妇觉得婆婆付出是应该的,不受重视和尊重才会对物质这么敏感,这个社会看似公平了,实质上这种传统中国式文化依然没有消失,在男人和婆婆的眼中,家庭结构是公婆,丈夫孩子和妻子,妻子不仅要做家务,生儿育女,还要孝顺公婆,这样的逻辑思维下,请问女性心里什么感受?没事还是婆婆是婆婆,媳妇是媳妇,能离多远就多远。


索心天使


把自己化为婆媳之间的桥梁


夕光uknow


婆媳关系一直都是大家最常提起的话题,怎么看待,其实根本在于自己,毕竟,人老了有很多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作为年轻人,大多时候顺着老人,总归让她感觉到我的儿媳妇比较听我的,就不会有太大的关系,至于个别老人特别为难儿媳妇的另当别论,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