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美国研究生申请背后的潜规则

美国大学录取灵活性的背后有没有一些隐藏的潜规则?GPA这个门槛究竟该怎么跨?老外写的推荐信就一定好吗?来听听拥有八年美国硕士申请经验的Johanna老师和大家聊聊美国研究生申请的潜规则。


<tt-audio>/<tt-audio>

隐藏在美国研究生申请背后的潜规则


以下是部分采访摘录:


01

GRE作用大于TOEFL?GRE高一些,托福低点也是可以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换位思考试想一下,作为校方,双高的学生不要,去录取一个单高的肯定不合适,所以单说哪个重要肯定不客观。两个考试是相辅相成的,托福基础不错,GRE不一定能考高,但托福分数不高的话,GRE分数想特别高难度很大。

我们看研究生招生审核材料的时候,是整体考量学生的情况,就是之前说过的六大要素。托福和GRE都是标准化考试,就是将所有申请学生放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两者本身可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去准备。要说谁的作用更大,我想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背景来看的,比如美本的学生可以免托福成绩,学校认为你可以有足够的英语能力来继续学习,那就要看GRE的成绩,是否更具有一定的量化推理能力和更高级的语言理解和阅读能力,毕竟名校录取的都是GT成绩超高的学生。对于冲击顶级名校,申请前50的学生,GRE千万不要怠慢。因为这时候英语能力从托福上看已经不分伯仲,那就看看更高级的GRE考试成绩如何。

很多美国院校表面上并没有对GRE做出一个明确的分数限制,官方只要求提供成绩即可,似乎对申请人的GRE没有任何要求。但实际上,很多学校都会有一个过往录取学生的统计数据(statistics),这里面会清楚看出录取学生的GRE分数范围,这个数据才是具有严格的参考价值的。另外,从录取数据上分析GRE310作用不大,需要达到320以上才具有竞争力。


02

GPA3.5是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分数相差一点点的申请者机会均等?

我认为这个是因为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导致,甚至这是有些同学或者不专业的老师在为自己的分数低在找一些借口或者是寻找一个安慰。

如果说3.5是官方学校给出的门槛,就是在限制一定申请者的层次或水平。就像英国的G5院校招生,要求国内申请者来自211和985一样。但是一般来讲,美国大学常给出的门槛是3.0,这个门槛不高,但是真正录取的,还是比这个分数线高一些的,特别是一些有优秀的院校。美国大学给申请者比较宽泛的申请空间,就是希望给到申请者用其他方面来弥补的机会。但是提升额外的条件和GPA的对比,我觉得提升GPA会更容易。只要学生早做规划和准备,早一些知道GPA重要性,难度不大。但其他的各项提升像语言学习或者背景提升都是要付出时间和财力的。那同学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做好自己学生的本职工作呢?

而上了3.5这个分水岭,我认为3.6和3.8不能说没有实质的差别,而是更应该注重起其他方面的提升。比如在提升0.1个绩点就能获得第一的class rank或者年级排名。如果排名能在top3或top5,那就是又提升了一个分水岭。这时候如果学校可以开一个年级排名证明,连同成绩单一起展示给学校,这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明实力的素材。

另外,即便真的过不了3.5或者3.0,也不用觉得一点没希望都没有了,因为从录取数据上来说,某些学校即便说了最低3.0,如果其他方面特别优秀,GPA适当降低到2.8-2.9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差的特别多难度就很大。至少差一点点,还有可能让招生官继续往下审你的资料,多一点录取的可能性。


03

研究生申请的推荐信作者是老外,成功率会高一些

这里如果单说谁的推荐信好的话,那很容易,找个名气影响力很大的人出推荐信都更好。马云的推荐信肯定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如果你的申请材料唯一的亮点就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阿里巴巴实习,然后居然马云给你写了推荐信,而且表现非常可观,你觉得国外院校会打问号吗?所以这里真实性就是推荐信在审核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推荐信在申请中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是任课老师,一方面是实习或者科研指导老师。找老外写是因为他们更深入理解美国这个申请系统中推荐人的作用以及功能,表达和后续提交都更熟练和地道。所以这个角度说对于申请成功率会高一些。但这时候也有问题存在,比如国外导师会主观根据跟你的熟悉度来决定是否给你当推荐人,同时写好的推荐信也大概率不会让你看到内容。所以申请者除了尽可能与导师熟络之外,是不可能掌控推荐信的内容。建议在提前考虑推荐人的时候就尽量多的创造机会和导师交流,让他对你印象深刻,或者在带你做科研的导师身边好好表现。国内的学生,也不用一味的强求外国人推荐带来的好处,要找到和你接触时间最长、最熟悉你的任课老师。

最后我们说推荐信的写作,关键还是在素材,就是你的学习或者实习经历中的表现和能力展示,呈现出的推荐信才是真实的、感人或者打动人的。推荐人是否是美国毕业或者职位身份都本身跟你的申请丝毫无关系的话,也不做重点选择。如果推荐人既可以满足与你有较高的密切程度,高度的认可,同时自身有美国名校毕业的影响力,的确可以给申请加分,这也是在提前规划推荐人时可以重点创造出来的一个完美搭配。


04

外国人对中国学校情况了如指掌?

据我所知国外院校对中国学校有一定的认知是肯定的,甚至有可能是中国通,因为国外院校招生官是要对招生负责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因为文化差异,他们所考察的点绝对我们认为的点是有差异的。不要认为我觉得这个点国外招生官一定会看重的。

中国各个大学的分布以及排名情况、优势专业等,美国招生官审核申请材料前都是要提前了解的,他们了解的渠道现在也很多。比如来华去接触中国大学的学生,录取的学生表现以及毕业后的校友发展潜力,他们都会跟踪和了解的。所以美国招生官也不光是横向看申请资料,他们做招生工作也会纵向的去看这个学校是什么水平。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和统计专业等在国内是个什么情况,所以申请的时候最好还是找准自己学校在美国的匹配学校,这样对申请的成功率就更有把握。


05

套磁,不是套近乎,言多必失,真诚最重要

这点我倒是蛮认同的,套磁,不是套近乎,不是什么都要去说。可能有时候导师不喜欢过分炫耀或者不真诚的申请者。

申请PHD套磁作用会更加明显, 前期套磁一般需要学生亮出自己的学术背景,而且要对所套磁的教授进行背景方面的研究,要做深入的筛选导师的工作,去找到并且详细阅读教授的一些paper文章,了解其实验室或者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如果教授发现你对专业相关的问题很有见解或颇具潜力,教授也就会主动和你进行接下来的面试对话。

套磁一方面是套到有机会录取你,一方面也要套到奖学金。导师那边有没有科研经费去支持给到你奖学金来录取你,这个对于申请博士学生来说也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