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美國研究生申請背後的潛規則

美國大學錄取靈活性的背後有沒有一些隱藏的潛規則?GPA這個門檻究竟該怎麼跨?老外寫的推薦信就一定好嗎?來聽聽擁有八年美國碩士申請經驗的Johanna老師和大家聊聊美國研究生申請的潛規則。


<tt-audio>/<tt-audio>

隱藏在美國研究生申請背後的潛規則


以下是部分採訪摘錄:


01

GRE作用大於TOEFL?GRE高一些,託福低點也是可以的?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換位思考試想一下,作為校方,雙高的學生不要,去錄取一個單高的肯定不合適,所以單說哪個重要肯定不客觀。兩個考試是相輔相成的,託福基礎不錯,GRE不一定能考高,但託福分數不高的話,GRE分數想特別高難度很大。

我們看研究生招生審核材料的時候,是整體考量學生的情況,就是之前說過的六大要素。託福和GRE都是標準化考試,就是將所有申請學生放在一個標準去衡量學生,兩者本身可以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去準備。要說誰的作用更大,我想是針對不同學生的背景來看的,比如美本的學生可以免託福成績,學校認為你可以有足夠的英語能力來繼續學習,那就要看GRE的成績,是否更具有一定的量化推理能力和更高級的語言理解和閱讀能力,畢竟名校錄取的都是GT成績超高的學生。對於衝擊頂級名校,申請前50的學生,GRE千萬不要怠慢。因為這時候英語能力從託福上看已經不分伯仲,那就看看更高級的GRE考試成績如何。

很多美國院校表面上並沒有對GRE做出一個明確的分數限制,官方只要求提供成績即可,似乎對申請人的GRE沒有任何要求。但實際上,很多學校都會有一個過往錄取學生的統計數據(statistics),這裡面會清楚看出錄取學生的GRE分數範圍,這個數據才是具有嚴格的參考價值的。另外,從錄取數據上分析GRE310作用不大,需要達到320以上才具有競爭力。


02

GPA3.5是個門檻,過了這個門檻,分數相差一點點的申請者機會均等?

我認為這個是因為兩國教育體制的差異導致,甚至這是有些同學或者不專業的老師在為自己的分數低在找一些藉口或者是尋找一個安慰。

如果說3.5是官方學校給出的門檻,就是在限制一定申請者的層次或水平。就像英國的G5院校招生,要求國內申請者來自211和985一樣。但是一般來講,美國大學常給出的門檻是3.0,這個門檻不高,但是真正錄取的,還是比這個分數線高一些的,特別是一些有優秀的院校。美國大學給申請者比較寬泛的申請空間,就是希望給到申請者用其他方面來彌補的機會。但是提升額外的條件和GPA的對比,我覺得提升GPA會更容易。只要學生早做規劃和準備,早一些知道GPA重要性,難度不大。但其他的各項提升像語言學習或者背景提升都是要付出時間和財力的。那同學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不做好自己學生的本職工作呢?

而上了3.5這個分水嶺,我認為3.6和3.8不能說沒有實質的差別,而是更應該注重起其他方面的提升。比如在提升0.1個績點就能獲得第一的class rank或者年級排名。如果排名能在top3或top5,那就是又提升了一個分水嶺。這時候如果學校可以開一個年級排名證明,連同成績單一起展示給學校,這是一個更強有力的證明實力的素材。

另外,即便真的過不了3.5或者3.0,也不用覺得一點沒希望都沒有了,因為從錄取數據上來說,某些學校即便說了最低3.0,如果其他方面特別優秀,GPA適當降低到2.8-2.9也是有可能的。當然如果差的特別多難度就很大。至少差一點點,還有可能讓招生官繼續往下審你的資料,多一點錄取的可能性。


03

研究生申請的推薦信作者是老外,成功率會高一些

這裡如果單說誰的推薦信好的話,那很容易,找個名氣影響力很大的人出推薦信都更好。馬雲的推薦信肯定具有一定說服力。但如果你的申請材料唯一的亮點就是做了一個簡單的阿里巴巴實習,然後居然馬雲給你寫了推薦信,而且表現非常可觀,你覺得國外院校會打問號嗎?所以這裡真實性就是推薦信在審核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推薦信在申請中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是任課老師,一方面是實習或者科研指導老師。找老外寫是因為他們更深入理解美國這個申請系統中推薦人的作用以及功能,表達和後續提交都更熟練和地道。所以這個角度說對於申請成功率會高一些。但這時候也有問題存在,比如國外導師會主觀根據跟你的熟悉度來決定是否給你當推薦人,同時寫好的推薦信也大概率不會讓你看到內容。所以申請者除了儘可能與導師熟絡之外,是不可能掌控推薦信的內容。建議在提前考慮推薦人的時候就儘量多的創造機會和導師交流,讓他對你印象深刻,或者在帶你做科研的導師身邊好好表現。國內的學生,也不用一味的強求外國人推薦帶來的好處,要找到和你接觸時間最長、最熟悉你的任課老師。

最後我們說推薦信的寫作,關鍵還是在素材,就是你的學習或者實習經歷中的表現和能力展示,呈現出的推薦信才是真實的、感人或者打動人的。推薦人是否是美國畢業或者職位身份都本身跟你的申請絲毫無關係的話,也不做重點選擇。如果推薦人既可以滿足與你有較高的密切程度,高度的認可,同時自身有美國名校畢業的影響力,的確可以給申請加分,這也是在提前規劃推薦人時可以重點創造出來的一個完美搭配。


04

外國人對中國學校情況瞭如指掌?

據我所知國外院校對中國學校有一定的認知是肯定的,甚至有可能是中國通,因為國外院校招生官是要對招生負責的。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因為文化差異,他們所考察的點絕對我們認為的點是有差異的。不要認為我覺得這個點國外招生官一定會看重的。

中國各個大學的分佈以及排名情況、優勢專業等,美國招生官審核申請材料前都是要提前瞭解的,他們瞭解的渠道現在也很多。比如來華去接觸中國大學的學生,錄取的學生表現以及畢業後的校友發展潛力,他們都會跟蹤和了解的。所以美國招生官也不光是橫向看申請資料,他們做招生工作也會縱向的去看這個學校是什麼水平。例如中國傳媒大學的傳媒專業,中國人民大學的金融和統計專業等在國內是個什麼情況,所以申請的時候最好還是找準自己學校在美國的匹配學校,這樣對申請的成功率就更有把握。


05

套磁,不是套近乎,言多必失,真誠最重要

這點我倒是蠻認同的,套磁,不是套近乎,不是什麼都要去說。可能有時候導師不喜歡過分炫耀或者不真誠的申請者。

申請PHD套磁作用會更加明顯, 前期套磁一般需要學生亮出自己的學術背景,而且要對所套磁的教授進行背景方面的研究,要做深入的篩選導師的工作,去找到並且詳細閱讀教授的一些paper文章,瞭解其實驗室或者科研工作的開展情況。如果教授發現你對專業相關的問題很有見解或頗具潛力,教授也就會主動和你進行接下來的面試對話。

套磁一方面是套到有機會錄取你,一方面也要套到獎學金。導師那邊有沒有科研經費去支持給到你獎學金來錄取你,這個對於申請博士學生來說也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