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1.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是個虛數還是確有所指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出《孟子 離婁篇》。根據趙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確實指三種具體的不孝,分別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就是說:一味順從,看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領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為人子,卻不娶媳婦,以至於沒有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這是第三種不孝。


在宗法社會里,父系家族的延續是至關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種不孝裡面,沒有兒子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古人視為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2.五行為什麼按“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排列?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這一概念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別列入這五大範疇,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


五行有著相生相剋的順序和關係。這與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後有灰燼(火生土),礦石原料來自地下(土生金),金屬遇冷則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長植物(水生木)以及水滅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築土御水等等,體現的正是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它們在性質上和功能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順序按相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順序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主要是民間流行的說法,大概是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上口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3.古人稱妓院為“秦樓楚館”,這跟秦國、楚國有什麼關係嗎?


妓院也被稱作秦樓楚館,這種說法的來歷的確和秦楚兩國有瓜葛。秦樓確實是秦國的樓臺,而楚館也真是楚國的館舍。


《列仙傳》中記載:秦穆公有個女兒叫弄玉,喜好吹簫。有一個叫做蕭史的男子,也善吹簫,並能作鸞鳳之鳴。秦穆公便將弄玉嫁給蕭史為妻,併為他們建築鳳樓居住,鳳樓也被稱作秦樓。楚館則是指楚國的章華宮,這是楚靈王專門為細腰美女修建的宮殿,被後世稱為楚館。


帝王的宮室富麗堂皇,內部設施華美精緻;娼家為了招攬生意,也往往建築得金碧輝煌。於是後世便將妓院和歌舞場所也稱作秦樓楚館。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宋代柳永詞作《西平樂》中:“奈阻隔、尋芳伴侶。秦樓鳳吹,楚館雲約,空悵望、在何處?”此後,秦樓楚館這個說法便廣為流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4.禍起蕭牆裡的“蕭牆”是什麼牆?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時常被人引用,那麼“蕭牆”是什麼牆呢?


蕭牆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說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屏”。


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論語集解》轉引鄭玄的解釋說道:“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蕭牆之內就是宮室,臣子進入宮室晉見君王首先要經過蕭牆,在此需要整理儀範,換為嚴肅尊敬的態度。蕭牆也因此借指內部。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季氏》。當時的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季孫氏想要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孔子聽說後,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蕭牆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的宮內,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的。


後世用禍起蕭牆來比喻禍患起於內部。如《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5.七十歲為什麼被稱為“古稀” ?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在《曲江二首》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來能活到七十歲十分稀少。“古稀”其實就是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義。杜甫的這首詩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歲的最早記錄。


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讀了杜甫的這首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伯虎自己雖然已經活了七十多歲,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們認真核對史書會發現,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確實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過七十歲的更是寥寥無幾。但是,到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由於社會不斷進步,人的壽命長了很多。仍以名家為例,不僅唐寅已超過古稀,羅貫中(《三國演義》作者)、吳承恩(《西遊記》作者)、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言”作者)、鄭板橋(著名書畫名家,揚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齡均超過了七十。


現代社會中,活到七十歲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但是這句話仍在流傳,只是語境有所變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