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和你有沒有兒子沒一毛錢關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和你有沒有兒子沒一毛錢關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的譯文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總的來說,我們人生的兒童時代,要好好學習,青年時代要懂得勤奮上進,中年時要孝順父母,晚年時安享晚年。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和你有沒有兒子沒一毛錢關係

不孝有三,那麼什麼時孝呢?孔子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孝是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的。

而古訓認為一個人如果做過傷風敗德的事,其無論是對父母多麼好,照顧的多麼體貼,都不能算作是孝。因為人無德不立,有德行就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的理解基本是以生兒育女,滿足家庭成員的私慾為孝道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質不是沒有兒子,沒有後代就是不孝,因此說,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不對的,這樣解釋是對原文的誤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和你有沒有兒子沒一毛錢關係

“無後為大”更為通俗的解釋是沒有後人去繼承,比如說繼承一門手藝,還有就是沒有人去傳承一種文化等等,更指的是沒有後德,指應該為後人積德,並不是說沒有兒子就是不孝。

這個錯誤的解釋竟因符合了中國人不能斷了香火的觀念而流傳到今,而不孝有三的三也不是指三件事,這個三代表的是多的意思。

現代社會,人的“孝道”觀念越來越淡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孝道,孝順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