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和曹參的治國無為之術,穩固了漢初的安定局面

曹參(?一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西漢繼蕭何的第二位丞相。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攻下二國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遵守蕭何的制定的規章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美稱。

“蕭規曹隨”和曹參的治國無為之術,穩固了漢初的安定局面

武將出身的曹參以文治齊國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派曹參輔佐諸侯大國齊劉肥,任相國,齊國民風彪悍,偽詐多變,經過多年的戰爭破壞,經濟衰弱,民不聊生,治理成了出身武將曹參的大難題,劉邦是以曹參的武力震服齊國,但是曹參未用武力,使齊國安定。到任後他召集長老,儒生讓眾人提出安定齊國大計,眾人眾說紛雲,沒有一點實際,他聽說膠西蓋公擅長黃老之術,便讓人帶上厚禮去請,蓋公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一句話道出時代,提供了集世之術,曹參納其言,用黃老之術,治理齊國九年,民心安定,生活穩定,經濟復甦繁榮,百姓稱他為“賢相”。

“蕭規曹隨”和曹參的治國無為之術,穩固了漢初的安定局面

曹參採用齊國治理之術,遵守蕭何制定的法規,治理天下民心穩定,經濟復甦


漢惠帝二年,蕭何死去,曹參任丞相,用治齊之術,治理大漢,施政辦事,遵守蕭何制定的法規,無所變更,郡國吏選用,重用厚道守職長者,對華而不實人,不得錄用,對有小過之人,曹參加以掩飾,相府相安無事,日夜飲酒不治事。漢惠帝對曹參的做法,有點不高興了,本想只望您治理天下呢,反而成天飲酒不做事,就對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窋說:“你回去私下問一問你父親,高帝剛剛去世,皇帝還很年輕,您身為丞相,成天飲灑不治事,也不向我請示報告,您是根椐什麼治理天下大事呢?別說我說的。”曹窯休息期間,把皇帝的話變為自己的話,勸曹參,曹參聽後大怒,讓人打了兒子二百大板子,說:“快點進宮待奉皇上去,國家大事是不應該說的。”

“蕭規曹隨”和曹參的治國無為之術,穩固了漢初的安定局面

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為什麼打曹窋,我是讓他勸您的,曹參脫帽謝罪說:“皇上您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惠帝說:“我怎能比上先帝呢?”曹參又說:“我和蕭何比誰強呢?”惠帝說:“您好象不如蕭何。”曹參說:“哪就您說對了,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制定了法度,皇上您是垂手可得,我們各行其職按章去辦,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只好說:“哪好吧,您回去好好休息吧。”

“蕭規曹隨”和曹參的治國無為之術,穩固了漢初的安定局面

曹參任大漢丞相三年,用道家的無為之說,指導治理國家,漢初的局面得到了安定和穩固,經濟得到恢愎,生活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惠帝五年,曹參去世後,追溢懿侯,由曹窋承襲侯位,百姓們歌頌他的功績,說:“蕭何制定法度,明確劃一,曹參繼相後,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不更改,施行他哪清淨無為的做法,因而百姓安寧不亂。”在漢史上曹參與蕭何齊名,“蕭規曹隨”一詞,成為歷史上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