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常低頭!


低姿態是一種謙虛,是一種尊敬,是一種友好,是一種禮儀。但“低姿態”的修養不易一時成功,必須經年累月養成習慣以後。

有了“低姿態”的修養,則在社會上做人處事,必能得到許多的方便。

智者,常低頭!

佛家說“人生在世,昂首與低頭,低頭的人大都受人喜愛,因為他低姿態;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的人,人都喜愛小聲說話的人,因為他低姿態。

所以低姿態的人會有人緣,低姿態的人到處都會受人歡迎,低姿態的人令人如沐春風,大家自然也就樂於親近,樂於和他在一起了。”

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處處高調,到處是稜角,就會處處碰壁。要想使自己在社交中不碰釘子,就要掌握低姿態的做人學問。

“低下頭”並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謙遜的做法,是一種高明的做人哲學。大凡深諳“做人要低調”道理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會成功。

智者,常低頭!

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長輩。年輕氣盛的他,昂首挺胸邁著大步,進長輩的門時,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長輩見此情景,笑著說:“很痛吧!

這將是你今天來拜訪我的最大收穫,就是這個痛。若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平安、順利,就得常常低頭。你可別忘了,這個教訓對你有很多好處。”

無獨有偶,有人問過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

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里,你只是一個小分子,無疑是渺小的。

智者,常低頭!

當我們把奮鬥目標看得更高時,更要在人生舞臺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

富蘭克林從撞門框中領悟到了“人要低姿態做人”的深刻道理,並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中。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只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吸取教訓,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會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智者,常低頭!

當你從困惑中走出來時,你會發現,一次善意的低頭,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低頭亦是一種能力,它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種嬗變經營。

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做爬山,有的人在山腳剛剛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頂峰。

但此時,不管你處在什麼位置,請記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即使“會當凌絕頂”,也要會低頭。

因為,在你所經歷的漫長人生旅途中,總難免有碰頭的時候。低頭亦是一種能力。

“一個人愈長大、成熟,愈懂得謙虛,譬如稻穗愈豐實,頭便垂得愈低。”

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畏縮和懦弱,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可見,低調做人是一種智者的風範,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

智者,常低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