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提到西南聯大,幾乎沒有人不認可它的存在。“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一城一池,不如斷其文化血脈”。

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為了保存中華文脈,集體南下,做出了他們那個年代的逆行選擇。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1938年的五四青年節,西南聯大在昆明正式開課。

教育界史無前例的“長征”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先是集體搬到了湖南,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然而3個月後,日軍轟炸長沙。就這樣,三校在長沙的臨時聯合大學,在第一學期結束後,就準備南遷了。

由於戰爭的原因,當時的交通非常不方便。遷移之路有三條線路,一條是坐粵漢鐵路到香港,然後再坐船到越南,最後從越南坐火車入滇,另一條是坐火車到桂林,再坐汽車到越南,再到雲南。

而第三條路,則是徒步行進,從長沙走到昆明。當時,很多學生都選擇了第三條路,他們要向世人證明,為中華文化而艱難跋涉的人,怎可被稱為“懦夫”。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最終,200多名學生在聞一多等教師的帶領下,耗時68天,跋涉1500多公里,從長沙走到了昆明。

出發前,每個人都發了一套黃色軍裝,還有綁腿、草鞋。他們幾乎每天要徒步30、40公里,很多師生腳上都長滿了水泡。

可即便路途艱難,很多學生還堅持學習。清華大學的大三學生查良錚,路上帶了一本英漢詞典。他背完一頁就撕掉一頁,等到達昆明時,詞典已經被撕完了。而他本人,後來也成為了中國著名的詩人、翻譯家,他就是穆旦。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簡陋的環境,卻培育出堅毅的一代人

西南聯大在辦學八餘載時間裡,在簡陋的教室中,為我國培養出了眾多優秀人才,有人說,這是中國大學的巔峰。

西南聯大的教學環境非常簡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平日的生活都是非常艱苦的。據說,如果有人在路上乞討,一旦跟對方說自己是西南聯大的,乞丐就會掉頭就走,因為他們知道,西南聯大的人過得比自己還慘。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艱難困苦,反而襯托出了師生的豁達樂觀。許多老師在課餘時間,利用自己的專長謀生計。比如航空和化工系的王德榮和謝明山,自己造墨水,然後出去賣換錢。顧客們覺得他們的墨水比大牌的還好用。

在電影《無問東西》中有一個場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突遇暴雨,雨水聲打在房板上,淹沒了老師的聲音。於是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靜坐聽雨”四個字。這是西南聯大師生在困難面前樂觀態度的最好見證。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雖然教學環境簡陋,但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卻很刻苦。西南聯大上課不簽到,但是學生從來不曠課。即便到了晚上,擠不進圖書館的學生便會在學校門口的茶館裡複習功課。

學生的勤奮好學,與西南聯大的考核制度之嚴是分不開的。據當時的學生回憶,學校經常組織考試,1/3學分不及格就會被留級,1/2學分不及格就會被退學。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在當時,即便條件艱苦、求學不易,但無數名師生,卻奔著西南聯大校歌裡那一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傑。”,教書救國,讀書報國。

而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回望82年前,一代青年人的偉大逆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