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重提“經濟主權”,全球供應鏈“能屈能伸”嗎

【作者/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原副代表,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 周小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引發了有關全球供應鏈的討論,也助推了“去中國化”的一些真真實實的動作。最近,美國和日本政府的一些新動向,更是在國內引起了熱議。

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宣稱,為鼓勵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美國政府可以考慮允許遷出企業的“搬家費”100%稅前列支,包括廠房、知識產權、基建和裝修等費用。

此前,特朗普反覆強調製造業要獨立。他說,“美國要擺脫對中國醫療設備和物資的依賴,為美國患者提供足夠的美國藥品,為美國醫院提供美國用品,為偉大的美國英雄提供美國設備”。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也早在今年3月提出,要把這些工作崗位帶回家,以便更好地保護美國的公共衛生及經濟和國家安全。

最近,美國彭博社報道,4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佈了一項經濟刺激計劃。計劃規定,日本製造企業從中國回遷或者遷至東南亞,日本政府將給予補貼。但很快,有人就該計劃作了澄清,指出日本官方文件中根本沒有出現“中國”兩字,不應該把這項政策理解成針對中國。

這項補貼政策出臺的背景是這樣的。今年2月以來,一些日本企業由於中國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斷裂,被迫減產停產,損失慘重。例如,2月份,日本國內汽車生產線減產29.3%。日系汽車在中國的產能更是大幅下降,日產、豐田和本田分別減產87.9%、77.4%和92%。

3月5日,安倍首相主持“未來投資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不少產業界人士;當時他就提出,日本經濟的供應鏈和生產鏈對中國依賴過重,有必要減少。

發達國家重提“經濟主權”,全球供應鏈“能屈能伸”嗎

4月7日,安倍在首相官邸召開經濟財政諮詢會議。圖自日本首相官邸

一個月後的4月7日,安倍在內閣會議上敲定了 “緊急經濟對策方案”,豪氣一擲108萬億日元(約合7萬億人民幣),其中2435億日元(約合156億元人民幣)用以資助日本海外企業從供應集中度高的國家迴歸日本或轉移到東南亞。有觀察人士注意到,日本政府的這一舉措力度空前,政府表示將承擔中小型企業搬家費的三分之二和大型企業的一半,主要用於日本企業蓋廠房和購買設備。從政策出臺背景和現實情況來看,很顯然,雖然沒有指名道姓,文件中所指“某一國”,非中國莫屬。

有人會問,有沒有可能是指美國?因為日本在美國的投資非常大,尤其在汽車行業。但是,在美國的日本汽車公司做的主要是整車組裝, 處於供應鏈終端,影響不了生產鏈上的其它環節。所以,說日本政府的舉措是衝著中國來的,也不會冤枉它。

不過,日本同美國的行為看似相同,但動機還是不太一樣。美國的目標很明白,就是要推動中美脫鉤,涉及的行業也不僅僅是製造業,主要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而日本政策的出臺則是出於供應鏈多元化的考慮,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推進生產基地迴歸,以減少因供應過度集中而受到的衝擊,構造日本製造業的穩定運營。當然,雖然動機不一樣,但結果可能會趨同,因為對中國而言,如果它們如願以償,都是中國製造業的流失。

美日的舉動會不會對其他國家造成骨牌式影響?以歐洲為例,就目前來看,歐盟不太可能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而召回在華歐盟企業。近年來,歐盟對華政策呈現兩面性。一方面,歐盟將中國視作“體制對手”,對華戒備和疑慮有所上升。另一方面, 歐盟仍傾向於把中國的發展視為機遇,在諸多國際問題上也同中國有共同利益。

歐盟的當務之急不是把企業從中國撤回來,而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推動中國放寬市場準入,以便有更多的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正因為這個原因,歐盟正在積極地同中國商談投資協定。

眼下,歐盟的工作重點,與其說是鼓動歐盟企業撤離中國,不如說是防範中資企業併購歐洲企業。受疫情衝擊,一些歐盟企業經營恐怕難以為繼,可能成為中資企業的併購對象。最近,歐盟副主席透露,歐盟將允許歐盟成員國政府對併購對象持股參股,以阻止中國對關鍵企業的併購。為此,歐盟正在起草一份指導性文件,預計將於6月頒佈。顯然,歐盟對中資企業在歐投資的態度與歐債危機時期迥然不同。當時,歐盟拼命求助中國,渴望中國出手救助瀕臨破產的公司。

另外,由於中國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被迫停工停產的歐盟企業也沒那麼多,那麼廣。

應該看到,歐盟一些國家也不是沒有動過降低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心思。法國總統馬克龍上週在接受採訪時稱,歐洲過度依賴中國,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加強法國和歐洲的“經濟主權”,擴大在本地區電動汽車電池、醫療器械和醫藥產業的投資。但是,從目前看,歐盟跟進美日的可能性不大。前幾天,歐盟貿易委員霍根表示,歐盟的“戰略自主”不意味著自給自足,而是要供應來源多樣化,不依賴一個地方提供所有東西。

再看看澳大利亞。美國的呼聲在南半球得到了回應。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上週表示,有必要認真研究經濟主權問題,還提出了實現重要醫療物資和藥品生產本地化的目標。眼下,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正在重新審視產業政策,還成立了工作組制定新的產業藍圖,以培育本地製造業,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

在我看來,美日眼下推進供應鏈重構,時機不對。中國正在走出疫情陰霾,走向全面復工復產。而美歐仍然象兩個月前的中國,處於抗疫的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生產能力正在迅速恢復到疫前水平,而美歐則仍然處於停止狀態。如果說疫情初期,有些跨國公司因為供應鏈的衝擊而考慮是否有必要調整供應鏈,那麼現在則應該反思此前的認知。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安全。中國用兩個月時間基本控制了疫情,其它國家能做到嗎?

除了不合時宜,還可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美國鼓動企業離開中國,此前主要是鼓動加徵關稅,這次則想拿真金白銀去補貼企業。日本同樣提出補貼政策。這樣做可能構成進口替代補貼,屬於世貿組織的禁止性補貼。

回顧過去幾年,外企遷出中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中美貿易戰以前。那是一種市場導向型的生產轉移,屬於企業的自主行為,是企業基於商業考慮而做出的決定。主要原因是,在華製造企業用工成本和土地等要素上漲,中國的環保標準提高,造成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把在中國的工廠遷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第二個階段始於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至今約3年時間。美國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為了迴避美國政府的關稅,以美國為出口市場的一些跨國公司將在華生產線轉移到不受影響的國家,也有個別企業遷回美國。例如, 三菱電機把放電加工機和激光加工機的生產遷回日本,小松把焊接等零部件轉移至美國,住友電工把部分汽車用鋁製線纜的生產線轉移到泰國。

目前,外企製造業外遷進入第三階段,既有市場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是兩者共同驅動的結果。一些企業切實遭受或者感受到了供應鏈斷裂的衝擊,重新審視公司的供應鏈戰略。一朝被蛇咬, 三年怕井繩,發達國家政府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提供政府補貼,也可能促使一些原本因為搬家成本負擔而猶豫的企業下決心從中國遷走。

讓美國政府寢食難安的是,美國許多必需品依賴中國。比如,美國90%以上的抗生素、維生素C及布洛芬和氫化可的松,70%的乙酰氨基酚和45%左右的肝素,都是中國生產的,大部分口罩和防護服是“中國製造”,美國政府擔心中國在關鍵時刻卡它們的脖子。

不過,目前真正從中國遷出的美國廠商並不多。打造新的供應鏈費錢費時,非一朝半夕之事。再者,供應鏈是長期養成的,一旦上下游方便且熟悉後,要改變不容易。

發達國家重提“經濟主權”,全球供應鏈“能屈能伸”嗎

對美日的新舉動,國內的反應也產生分裂。有聲音認為天要塌,稱企業外遷是比新冠病毒更大的危機,後果將是災難性,預測全球化可能退回經濟主權時代。另外一些輿論則根本沒把外企出走放在眼裡,認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堅如磐石,全球化不可逆轉。

現實地看,美日政府的新舉動將對中國若干產業產生實質性衝擊。製造企業外遷可能主要發生在三大領域:首先是產品供出口的製造企業,尤其是零配件製造商,比如汽車零部件;而產品市場在中國的國外製造商大都不會撤離中國,因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撤走。要為中國市場服務,就必須貼近市場、貼近顧客。有一份材料顯示,美國在華企業實現年營業收入3500億美元。對於那些為中國市場服務的製造商而言,留在中國非常重要,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第二是高新技術企業。 這個行業是美日政府推動產業迴流的重點。特朗普政府力推中美技術脫鉤。它不但限制美國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還嚴格限制中資企業在投資美高新技術產業。 中美間科技交流和合作正逐漸停止,高新技術產業首當其衝,很可能成為外遷“重災區”。

第三是高附加值產品和產業。只有產品在中國境外有競爭力,有利可圖,外企回遷才有可能。比如,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高附加值產品和產業迴歸的目標。

疫情爆發後,幾乎所有國家的抗疫物資和藥品供應都出現了嚴重短缺。一些發達國家對醫療防護物資和藥品嚴重依賴中國的供應倍感擔憂,希望重建藥品和醫療物資供應鏈,實現自給自足。醫用物資和醫療器械製造商象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歐盟口罩生產商從疫情前的12家猛增至520家,連福特和通用也生產呼吸機。當然,有些生產是臨時性的,隨著疫情的結束而停止。但是,也可以想象,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口罩、醫用防護服、人工肺等與國民健康有關的產業將會在眾多國家發展起來。中國這些產品的國際市場或將面臨萎縮的前景。

目前,甚至有不少發達國家也有生產維生素C等大宗原料藥的衝動,能成功嗎?

前幾天,我同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老同事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實現原料藥的自給自足,有待於大化工體系的建立。美歐國家已無法重建大化工體系,環境標準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同樣重要的是,規模經濟給了中國幾乎無以倫比的競爭優勢。以與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的原料藥為例,2019年, 中國維生素C產量佔全球的90% 以上,而且產能過剩;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佔全球產量的60%以上。

中國也是抗生素、抗感染藥物和皮脂類激素藥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國際市場佔比都在一半以上,規模大,製造成本低。中國企業憑產能和價格可以把任何競爭對手打得沒法還手。前些年,因為產能過大,我們甚至不得不對一些品種出口實行配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境外的生產商唯有依靠政府的高額補貼,才可能生存下去。發達國家想原料藥自給,很難做到,理想很美好,現實往往很骨感。

疫情將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什麼?應該說,疫情前,天平已經向封閉的經濟傾斜。這種趨勢在過去十多年裡已經越來越明顯,成為一股潮流。美國對多國發動的貿易戰扭曲了市場,把全球供應鏈打得變了形。新冠病毒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無疑是雪上加霜。疫情下,全球經濟陷入蕭條,失業人口上升。逆經濟全球化的逆流洶湧澎湃。

在政府層面,疫情爆發以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上升。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大行其道,出口限制措施驟增。據統計,有近70個國家對藥品和口罩等醫療物資的出口實行了限制,不少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還有一些則尋求供應鏈改革,擴大重要產品的本國生產。可以預測,從新冠肺炎大流行走出來的世界不是更開放,而是染上了更濃的保護主義色彩。結果是,全球貿易將更多地由政府,而不是市場來管理。

在企業層面,疫情也強化了企業的供應鏈安全意識。不少國外評論家認為,疫情揭示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導致跨國公司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在一些跨國公司嚴重,低成本已經不再是第一位的東西。它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供應鏈的韌性,並且願意為確保供應鏈安全付出代價,包括在效益上作出一定的犧牲。跨國公司供應鏈調整意味著生產和貨源更靠近市場,價值鏈變得更短,也意味著供應鏈的“去中國化”。中國龐大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讓國內外生產商可以較低資金成本和較短時間獲得生產原料。但是,跨國公司確保全球供應鏈安全的努力大有可能導致製造商外遷潮的出現,一大批目前從中國採購的商品也將轉向其它國家。據報道,華東地區的日資製造企業中,7%計劃回遷日本,1%-2%有意遷至東南亞。諮詢公司麥肯錫預測,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將發生大規模調整。

有不少人仍然堅信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對疫情後的全球供應鏈依然滿懷憧憬,但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的大概率是,疫情將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重塑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並將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運行軌跡。

接下來,最可能發生的是,全球供應鏈格局將被打散,取而代之的是區域供應體系。有學者認為,全球有可能出現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供應體系。北美供應體系將以“北美自貿協定”為基礎,歐洲供應體系則會基於歐盟的一體化市場,而亞洲供應體系可能以中日韓為中心,以“10+3”(東盟+中日韓)為依託。

發達國家重提“經濟主權”,全球供應鏈“能屈能伸”嗎

2019年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成都舉行。圖自中國日報

那麼,面對這種可能的態勢,中國應該怎麼辦?

首先,必須完善營商環境,更好利用外資,打造供應鏈的新優勢。在傳統產業領域,我們要做足功課,穩住龍頭企業,留住重點企業,並且推動新投資的流入。與此同時,在新興產業,我們要在招商引資上下大工夫,吸引外商參與“新基建”,擴展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佔領機器人、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供應鏈的制高點。

有一些外資企業會離開中國。我們也不必恐慌。它們走了不完全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會給本土企業的發展騰出空間。其實,外資有出有進才是正道,才能產生良性循環。真正可怕的是,外企只出不進,或者好企業不來。

其次, 要積極參與區域供應鏈建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全球供應鏈,爭取實現資源的全球最佳配置。在確保供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網撒得越廣越好。但是,我們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供應鏈進行調整,作出新的佈局。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說,全球供應鏈正在漸行漸遠,而且中短期內不會回來。目前,北美這個全球供應鏈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已經斷裂,可望而不可及。美加墨貿易協定要求在北美生產的轎車和卡車使用的鋼材中,有70%必須在這三個國家生產。這就把中國鋼材排斥在北美汽車產業的大門之外。這一協定對汽車零部件的原產地規則也使中國公司無法向北美出口汽車零部件,其中規定,近一半的汽車零部件必須由時薪16美元的工人生產。更重要的是,美國從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出發,將繼續大力推進同中國的脫鉤。這或許會永遠改變全球供應鏈,再也回不到從前,供應區域化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第三條,擴大內需, 做大國內市場這塊蛋糕。做大國內市場,就是提升中國對外商的吸引力和附著力。龐大的中國市場是很多外企投資中國、紮根中國的根本原因。中國購買力的大幅提高必將吸引跨國公司蜂擁而入。已經在華的外商廠商為保住中國市場的份額,也將更加玩命拼殺,要趕它們,都不會走。對跨國公司來說,撤離中國意味著不是自殺,就是自殘。

總之,面對新的現實,我們必須腳踏實地,早佈局,早動手,下功夫培育亞洲供應鏈體系,為不一樣的未來做好準備。當然,還要擴大同區域外國家的合作,包括歐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