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師承的重要,資歷的不凡,而最後的落腳之處就是風格。風格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一名藝術家,早期追隨名師學習,隨後技藝不斷磨鍊,後期在創作經驗中尋找到不同於其他人描繪事物的表現力,進而在筆法、色彩、構圖等方面有別於他人,為觀賞者留下不一樣的感受。這就是一位藝術家的風格。

風格

風格的形成,在於觀察,在於積累,在於感受,在於創新。

第一代國畫大師

世人皆知,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李苦禪的鷹、黃胄的驢是美術界最珍貴的五種動物。可不知的是齊白石那價值百萬的一隻“蝦”,在創作前竟是現在碗裡養上幾隻長臂蝦,置於案前,每日觀察,其畫蝦之法才得以精變為僅黑白的水墨就畫出了蝦暢遊江海的自在。可不知的是李可染為畫牛,日日與牛相伴,夜夜聽牛的聲音,靜默於牛的身邊,細緻觀察才能將牛畫的極有生趣與溫馴。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齊白石的蝦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李可染的牛

第二代國畫大師

自詡“第一風格,第一趣味,第一時代,第一石齊”的石齊先生是第一代書畫大師黃胄的弟子,其“三象合一”的大視覺畫風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繪畫風格,成為新東方現代主義水墨的創造者。石齊的藝術語言是感受到傳統水墨的桎梏,進而選擇打破來擁抱現代文明的創新。他對物象的感受不同於傳統的筆墨,而在選擇一種探索。探索物象深處的靈魂,傾聽它的訴說,將物象本身的情緒與心態放置到四方平面空間去滲透,剝去藝術的外衣才是藝術中具象、印象、抽象的光芒。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第三代國畫大師

第二代書畫大師石齊先生將東方的筆墨與西方的立體融合繪成自己獨特得語言,其藝術風格雖然仍存在爭議,但依舊不可否認其成就。而石齊先生的弟子雷甲壽老師,開創一代以野稻穀為題材的創作先河,將在荒野上野蠻生長的野稻穀賦予了新的生命含義。入墨三分,字畫一體,恰當留白,其用筆、用墨、用色、用水都把握的極其自然,盛滿靈氣。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同為石齊的弟子黃馨勝老師,獨創“草木皴”技法,以其獨特技法繪製“詭異山水”。草木皴山水畫在重重疊疊,層層浸染之中的表現其鮮明的層次感,在近看遠觀中會給人以強烈的厚重感,而也是這種層次感和厚重感才使黃馨勝山水中的詭異性更加具有神秘氣息。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作為北宗山水第二代傳人何延喆的弟子侯峻山老師,其不僅傳承了北宗山水的衣缽,還在中國傳媒大學鄧福星工作室進修花鳥畫,獲取博士研究生。同時侯峻山老師還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雙協會員(中美協,中書協)。不僅如此,侯峻山老師自學篆刻,創作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藝術作品。在侯峻山老師的身上,看到的是對藝術的無限追求,學習的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其亦如民國書畫大師齊白石先生那樣,在耄耋成名前,木工雕花,習文作畫,篆刻金石,無一不通,所學之雜,所學之精,極盡所能。以厚積而薄發,才可成就一代宗師的偉岸,侯峻山老師亦如此。

疫情下,且看誰的書畫可以“保命”(四)

俱往矣,開宗立派,成一代畫風先河的古今畫家,在是伐千人,師法自然的創作過程中將主觀意識與能動思維相結合,進而在嘗試與探索出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風格是一位畫家的標誌,只有這個標誌才不會被歷史的塵埃裡淫滅,才會在千百年以後依然被人記住。

技法上,師承一代的國畫大師親傳受教;資歷上,任職高校老師,在學術方面有權威專家的認可同時繼續學習研究技法的創新,是增進技藝也是在開拓思維;風格上,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知、嘗試、磨合、修煉最終形成獨屬於自己的特色風貌。這種風貌是自己在藝術上留下的痕跡,是藏友是同行識別自己的標誌,是自己藝術成就的代言。結合中國上下三代書畫大師的從藝經歷,可得哪些上承師志,下授技法,獨具風格的藝術家,其書畫作品可以在特殊時期抵禦經濟上的風險,進而達到收藏者購買書畫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