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疫情仍在继续,但人们的警惕之心已有所下降,真有天真人以为太阳一出来,病毒就说拜拜?还是继续宅在家中,从书中去看山看水看世界,看古今中外,看世道人心吧,何必去拿生命冒险,去故意挑战明知的可以避开的危险?

去阅读吧,去跨越时空,与未谋面的朋友对话,去和有趣的灵魂沟通,不经意间,你的心田便会春暖花开,你的生活将会绽放笑容。这不,你看,学生时期没好好读的古诗,结合工作经历再读,也能有几分不同的意味!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读书时代,我就特别向往大漠黄沙、天山脚下,驼铃阵阵、羌笛悠悠的广袤风情,所以对边塞诗就格外地向往。王昌龄的《从军行》,描写的就是盛唐气象下的边疆生活,大气磅礴,情感真挚。如: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千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从军行》这组诗虽是采用乐府旧题写边塞,但每首诗的写法却又有所不同,这与诗人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有关,但就边塞这一题材来看,于现在的写作方法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一、选材要典型,带读者入境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无不都借边塞景写边塞生活,抒发边疆戍卒怀乡思亲、戍边将士壮志豪情。

诗人在选景上非常典型,如其五的“大漠风尘”,其四中的“雪山”“黄沙”,其二中的“琵琶”,其一中的“烽火”“羌笛”等,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所选之景都是合乎边塞生活的常见之景,使人一看见这些字眼,马上就联想到广袤无垠的大漠,荒凉孤寂的边塞或是残酷艰辛的古战场,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有意创设的情景中去。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所以,我们在写某处景时,选材也要具有代表性。比如写大海,就不要浪费笔墨在坐车、酒店上,而应着眼于海水、海面、或是海边的沙漠、海上的飞鸟……

二、环境描写结尾,有余音绕梁

这组诗的结尾各具特色。如其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四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景入情,以情结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爱要大声说出来——抒情式结尾”;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结局放开,已景结情,用环境描写作结束语,留有余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千古名句,有大境界,壮豪情。“百战”之前冠以“黄沙”,不仅写出了战争之多,更点出了战争之艰辛、作战地点在西北,而后句则直抒胸臆,把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壮志豪情直上云霄,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情,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万千将士在点兵之际齐声宣誓的浩大声势,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震响耳膜。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而“高高秋月照长城”,境界更深。前三句说换新声,心欢喜,可细听之下,琵琶新声仍作旧别情,曲子可以换,内心的思乡之情却总也换不了,内心便由喜转酸,而“听不尽”,又让人怕听、爱听,怕想家,又爱想家,永远动情,总是恋家;内心一波三折,情感已经曲尽细腻,本可戛然而止,可作者却匠心独运,到最后却化成一幅孤月照长城图。时光好像就在这一轮秋月,一片古城上停止,好像也看到了诗人伫立在月下静思,好像仍有千万语,却最终都汇成这秋月高照,长城连亘,悲凉又壮阔……

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环境描写或是梦幻式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遐想空间,让人耐人寻味。

三、打破常规,侧面烘托,给读者遐想的空间

王昌龄的这组诗,他从不正面描写作战场面,或是直接书写战场的艰辛、残酷,而是借典型环境烘托,或是选择非主力作战部队,从侧面描写,烘托唐军之强盛。

如诗中多次提到了“关山月”这一意象,我们都知道“关山月,伤离别也。”古人征人思家、或是思妇怀远,往往离不开“关”和“月”,诗人不直接描写想家时如何辗转反侧,如何废寝忘食,而是借听关山曲,起别离情,添悲凉意。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再看其五书写唐军出征迅猛、凌厉时,诗人不正面描写如何作战、如何奋力厮杀,而是借大漠连天,黄沙蔽日烘托战争艰险,正是因为战争艰险,所以有了主动出击的后续部队,后续部队还在向主力部队靠近,主力部队的捷报就已经传来,这不就体现了唐军作战的迅猛、强盛吗?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节,罗贯中同样没有直接描写关羽是如何大战华雄,而是借“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其酒尚温”,众人的表现和尚有余温的酒来体现关羽的勇猛。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如杨炯的《从军行》中,也没有具体描写唐军势如破竹,直捣“龙城”的勇猛,也没有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从边塞艰苦的战争环境和杂乱的鼓声,来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

诗歌鉴赏与写作:从王昌龄的《从军行》学写作

看来,借他人之口夸夸主角,借侧面描写来烘托主人公,有时候比我们直截了当的大肆渲染更有效果呢,毕竟,一对比,差距就会更明显!

去阅读吧,去分析前人的笔力、构思,去写作吧,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看得多,琢磨得多,反思多了,就会找到规律,就会找到答案。就像诗歌中的写作方法一样:有选材要典型;有情景式开篇,有侧面描写,有环境描写结尾,也有要一波三折,有运用修辞,把抽象情感化为具体事物……当发现写已成为习惯,思考定会常相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