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安史之亂末期,唐軍隊與史思明之軍大戰於安陽河北,難分難解之際,一陣狂風颳來,兩軍各不相顧,你潰我逃。一場大戰被自然之力瓦解於無形。郭子儀部退守洛陽,而期間杜甫則由洛陽赴華州(陝西華陰縣)任職,一路根據兵敗後所見所聞寫成《三吏》和《三別》共六首詩。被後世傳為杜詩現實主義風格經典之作。

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一個妹子傍晚剛嫁給丈夫,第二天一早丈夫就得趕赴戰場,還不知能不能再回來?父老為此長噓短嘆,妹子心裡也自是哀傷。杜甫作為旁觀者或聽眾,心情澎湃,詩才噴湧,就揮筆寫下了《三別》中的《新婚別》。

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以下是《新婚別》原文及郭沫若的翻譯: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菟絲子纏在蓬上和麻上,牽頭引蔓,自然不會太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養女嫁給兵,出門打仗,倒不如丟在路旁,不養。)

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夫妻一場,席子還冰冷地鋪在床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昨晚成親,今早就要分張,這也未免呵過於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你去,雖說是近在河陽,但你到那兒,是上戰場。)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的身子還和嫁前一樣,叫我怎樣去拜見高堂?)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我爹孃養我在家裡辰光,晝夜都把我藏在閨房。)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嫁雞隨雞,原是女生外嚮,嫁狗隨狗,總得出閣從郎。)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你今朝是走在死亡路上,叫我的心痛呵,痛斷肝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我發誓想向你一道前往,但那樣,反而會弄得緊張。)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要把奴家放在心上,你請專心一意,操練刀槍。)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軍中有女子會混亂陰陽,有損軍風紀,使鬥志不昴。)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自嘆是貧家女,本無奢望,今朝穿上了新制的衣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這衣裳從今後關進衣箱,當你面,我把這脂粉洗光。)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抬頭看,天上有百鳥飛翔,大小鳥兒盡都作對成雙。)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人世間總不免事多參商,我同你,永遠像織女牛郎。)

前四句,是使用中國詩歌常用的比興手法,緣自詩經傳統,典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人用菟絲子依附蓬和麻受阻而不長這個現象,興起亂世之喟嘆:把女兒嫁給當兵的,還不如在嬰兒期就丟棄在路旁,不養她長大。這並不是父母真的心狠,而是無奈地怨言,透露出普通老百姓對所生存的這個戰爭亂世的那種無力感——極端的命運之捉弄,世道之無情,生存之悲哀。

接下來的詩句視角進行了轉換,大體是妹子陳述事情的經過與表明心跡。讀完你會感覺,這裡面有老杜自已文學加工和心理臆想的部分,並不完全是妹子的陳述,這一點,文學大家郭沫若指了出來。

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郭沫若說:詩中寫的“貧家女”,並不是真正的貧家女,真正的貧家女是不能脫離生產勞動的,而何至於“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真正的貧家女也不會這樣慷慨、識大體,明事理,想得那麼多,那麼遠,連天上的參與商都想到了,而參與商這些天文符號,通常是文化階層的趣味所在。杜甫還曾有“人生不相見,動與參與商”名句,這應是杜甫站在他自己的階層立場和用自己的生活習慣經驗等,來理解或猜測貧家女是這樣長大成人的。

這個妹子不真實!相比較而言,同樣是寫對女性對愛的信念與執著,杜甫酒友李白《長幹行》中的詩句“十三為君婦,羞顏未曾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原同塵與灰”,讀起來感覺親切、自然、真實。而《新婚別》中““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讀來是很大氣、爽朗,然感覺不夠親切,不像農村貧家女子那種心裡的聲音。

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妹子,只是老杜理想中的女性而已。

或者說,杜甫寫到這兒,已經不是在寫現實中的貧家女,而是昇華了,寫他理想中的“貧家女”——一個遵從封建禮教傳統道德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一個正統儒家文化思想體系內的理想化女性形象。

可以看出杜甫就算是同情貧家女,但骨子裡也不會去幫助他人解決什麼問題,因為婦女在他的價值觀念中,地位是很低的。不過這裡我們不應該去批評杜甫,因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就是精英階層(杜甫可不是農村娃,他是官宦之家出身)正常的價值觀,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中國過去一兩千年來的正統文化觀念。哪怕到現在,這種儒家觀念下培養出來的大男子主義,也比比皆是。

怎麼說呢,經郭沫若這一解讀,讓人感覺老杜把“貧家女”寫得不夠接地氣,離真實的貧家女差距尚遠。從側面看,老杜也許並沒有走進真正的勞苦大眾的心裡,所謂的代民間勞苦大眾發言的高大形象,也是後世隨價值觀念變遷而牽強附會的。

杜甫詩抄:《三別》之《新婚別》,看文學大家郭沫若怎麼評述?

我看《新婚別》後面這一大段,全都是老杜自己的想像,他這個詩不是寫給老百姓的,而是寫給同屬精英階層的人看的。因為詩裡的諸多價值觀念、文化趣味等,只有這個階層才能懂,老百姓大多數是不懂的。

此外我想,作者寫詩或文學創作時,是基於當時的情境和思維靈感而定的,一時半會哪會想那麼多呢。很多作品經後世無數解讀,就變味了,偏離了原本的純粹。

因此最後,大家如果喜歡這首詩的話,多讀讀原文就好。就算郭沫若的翻譯,也帶有他自己主觀的成分在內,只可參考,不可盲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