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引言: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拥有法定平等的冠姓权,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女性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权利,或从未意识到这一权利的存在。随着女性平权发展的白热化进程,冠姓权作为婚姻家庭中的重要权利再次被推为热门话题。

3月26日,一个id为“写论文使我快乐_今天写论文了吗”的po主发了一条有关冠姓权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大体意思是讲与丈夫争夺冠姓权无果,只好放弃抚养权离婚,微博中提到“你作为一个男人,从出生起就注定占据了更多资源和利益,所以你永远体会不到女性生存的窘迫与艰难”,“如果我单身生育,孩子一定会随母姓。”

关于这条微博,网友看法各有不同,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支持争夺冠姓权的激进女权主义支持者,且支持不平等冠姓权导致的离婚。他们认为,既然冠姓权平等,那么孩子跟父母谁姓都无所谓,但在与男方商量后发现对方无法给予女方冠姓权,因此觉得婚姻囚禁了女性应得的权利,选择结束婚姻关系。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第二种,支持冠姓权,但反对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因争夺冠姓权离婚过于绝对、偏激,孩子是婚姻、爱情的结晶,姓氏虽是人格体系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婚姻里应以生活为重,孩子姓氏跟谁都可以,没有必要因为冠姓权争吵进而影响家庭关系。


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如何理性看待“冠姓权”


关于冠姓权的种种

1、法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父母对子女拥有法定平等的冠姓权,然后,自从父系氏族以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形成了父亲独占子女冠姓权的习俗。

2、女性丧失冠姓权的原因。

(1)长久以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存在于传统家庭甚至现代家庭中,人们认为男性负责赚钱养家,女性负责生育、相夫教子,且男性对家庭的贡献大于女性,男性更被称为家庭的“顶梁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了大量女性,生孩子跟随夫姓也未觉有何不妥。

(2)社会层面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社会自信心也有待建立,当下,大量女性不仅要承受怀孕、产子的痛苦,更要承担生育后对孩子的喂养、教育,大部分女性还继续担当职业人的角色

,在意识到男女平等后,部分女性会考虑孩子姓氏跟随问题。

(3)婚姻层面来讲,传统观念中男女结婚男方需给女方彩礼,甚至有女方要求男方必须物质条件充裕,有房有车是标配,女方父母会给女儿嫁妆,其中,有嫁妆和彩礼等价值的,也有嫁妆价值大于或小于彩礼的,婚姻双方家庭出资不同导致婚后家庭地位不等(当然,这不是普遍的),因而女性较难获得冠姓权。

3、理性看待冠姓权

(1)拒绝田园女权,激进女权。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主义呢?共青团中央说过:真正的女权主义往往是 这样——我能行,我要做,我去做,我担责,我争取权益,我实现自己。而田园女权就不一样了——我不行,我不做,我不想做,你要为我做,你要为我担责,我的权益至高无上。其实,不管在哪个领域,所谓平权,其前提都是同样行使权力,同样履行义务,同样担负责任,同样自食其力,各尽所能又量力而行,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而只无限放大权益,对义务和责任避而不谈,大搞“按闹分配”,归根结底是一种巨婴行为。在子女冠姓权一事上来看,法律规定冠姓权平等,那么夫妻都拥有子女跟随自己姓氏的权利。

(2)婚前明确沟通,婚后遵守协商结果。男女双方婚前应明确孩子是爱情、婚姻的结晶,不是衡量夫妻双方家庭地位的工具,也不是标榜女权主义的产物,笔者认为,婚后家庭分工明确,夫妻承担相同责任行使相同义务,女性冠姓权是应得的,可行的,且父亲必须理解、接纳的。

  • 结语:婚姻是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的事,在女性地位日益提升的今天,关于女性在社会中种种不平等权利也引发社会热议,虽部分女性已有女权意识,但还需时间沉淀,也需要更多男性、女性的女性平等意识觉醒,既然如此,那么当下婚前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要明确各自在婚姻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婚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合,以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