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1、物極則反。

  2、以陽掩陰。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古人按: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註釋:

  1、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鬥力。

  2、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陰陽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這一句話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就是說非常機密的事物經常蘊藏在非常公開的事物裡。

  3、此句意是太陽與太陰二者是互相包容和轉化的。

  古文今解:

  瞞天過海,單從字面上看,天指的是皇帝,瞞天過海就是說瞞著那皇帝佬,趁他不注意把他弄過海去。

  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話說唐朝初年,太宗因見國內太平,閒來無事便決定對近一個時期不怎麼聽話的高麗進行征伐——有時侯打架也是有癮的。說幹就幹,一路上坐在馬車上,唐太宗好不威風。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一干人等終於來到茫茫無際的大海邊。放眼望去,但見浪高八尺,波濤洶湧,看上去似乎蘊藏著無數的危險。平時高高在上的太宗頓時變得六神無主:“我的媽呀,我差點忘記了自己暈水這回事兒了!”在心裡不禁躊躇起來的他馬上召集弟兄們商議:“大家看,這大海波詭雲譎,我們的士兵又從沒有過類似經歷,要是貿然出海的話,會不會有被水嗆著的危險?”

  李世民手下的將領都是喜歡並擅長打架鬥毆的主,手早就癢了,所以絕大部分人都堅持繼續前進,理由很簡單,大家都出發這麼久了,不能半途而廢。但是也有少數人附和李世民的說法,因為前朝隋煬帝曾經數次遠征高麗,都因為在海上碰到了颶風而損失慘重無功而返。大家討論了很久,始終沒有商量出一個合適的辦法,部隊只好暫時駐紮在海邊。

  兵貴神速這道理喜歡打架的人都懂得。如果在海邊耽誤太久,讓高麗國有所準備的話,那就更麻煩了。所以弟兄們都十分著急,一起去找大將軍薛仁貴商量。負責海船建造的頭頭說:“老薛呀,我們的船十分高大堅固,人在上面根本就感覺不到顛簸,而且從東海到高麗大部分的航程是內海,碰到大風天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讓皇上上船一試就知道了。”

  薛仁貴苦笑道:“也只好這麼辦了。”第二天,在大家的苦勸下,李世民終於登上了一條大船,可是站在船頭一看,放眼都是白花花的海浪,李世民頓時感到一陣眩暈,趕緊在隨從的攙扶下上了岸,併發出命令:“誰要再提渡海的事,我就定誰的罪!”眾兄弟都噤若寒蟬。

  薛仁貴一個人坐在大船的船艙裡發愁,這時候,手下送來一杯茶,薛仁貴看著紋絲不動的茶水水面,不由眼睛一亮,計上心來。

  兩天以後的晚上,薛仁貴來到李世民的大營,對皇帝說:“老大,我看這幾天您忙征討高麗的事情忙得人都憔悴了,所以我特意佈置了一個簡單的行宮,讓您好好放鬆一下。”

  李世民心想也好,就和薛仁貴一起出了大營。一行人沒走多遠,就看見一座佈置得十分華麗的莊園,薛仁貴引著李世民進去,裡面早就準備好了宴席和歌舞。君臣在一起喝酒聊天一直到深夜,李世民當晚也沒有回營,在莊園按摩、泡腳後美美地睡了一晚安穩覺。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一陣海浪的聲音,覺得很驚訝,推開門正打算問原因,卻發現薛仁貴和很多大臣都跪在門口。沒等李世民開口,薛仁貴就說:“臣犯了欺君之罪,請陛下處罰。”

  原來,前一天晚上的那個院子是薛仁貴他們精心佈置的,直接引導著李世民到了船上,他喝酒和休息的地方根本就不是什麼房間,而是海船的船艙。

  李世民經過這段時間適應,已經對大海不是那麼恐懼了,加上事已至此,想回去也來不及,另外李世民不還是個好皇帝嘛,明白薛仁貴的一番苦心,他拍著薛仁貴的肩膀說:“哈哈,好一招瞞天過海啊,我不但不罰你,勝利以後我還要重重賞賜你!”

  唐朝大軍從海路的突襲彷彿從天而降打了高麗一個措手不及,李世民很快就把小小的高麗族給整服了。在封賞眾將的時候,太宗給薛仁貴了一個頭功。

  薛仁貴利用晚上喝酒、歌舞、和房間沒有絲毫區別的船艙等一系列李世民平常習以為常的事物來麻痺他。迴避了李世民最恐懼的海浪,順利地把他騙上了船,達到了瞞天過海的目的。後來,人們就把“示假隱真”、“用一定的形式隱藏、掩蓋一定的目的”的做法,比喻為“瞞天過海”,用來冠稱三十六計的首計。

  薛仁貴在施展瞞天過海這一計謀的時候一共分了“三步走”。第一步,發現問題,也就是找到具體需要面對的困難是什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李世民對於前朝隋煬帝跨海作戰損失嚴重心有餘悸,在看到大海的時候有一種恐懼心理;第二步,分析問題。要想瞞天過海,只有先解決海的問題,瞞天過海的關鍵在於把皇帝的注意力從他恐懼的海的問題上挪開,轉移到那些他不害怕的東西上。一開始薛仁貴出現了一個失誤,他把李世民請到大船上,強調船很大,在海上航行不會有任何危險。這樣做完全是針對李世民恐懼的海,力爭讓李世民縮小對海的恐懼,但是李世民對海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單純靠一些簡單的勸說並不能讓他克服這種恐懼,薛仁貴之好另闢蹊徑;第三步,解決問題。既然針對海進行勸說這一方法行不通,那麼薛仁貴就避開了李世民最敏感的海的問題,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面。一方面,他建議李世民好好休息,緩和他因為行軍受阻的急躁情緒,另一方面,他開始偷偷建造一個所謂的行宮,把船隱藏成一個陸地上的宮殿。這一切都和李世民恐懼的海沒有任何關係,薛仁貴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李世民的心情放鬆下來,為即將的“瞞”做準備。當一切準備停當以後,他才約李世民到偽裝的宮殿裡去,直到第二天,李世民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海上了。等到他起來的時候,一方面,他已經在船上呆了很長一段時間,事實證明海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恐怖;另一方面,這時候船已出海,箭已離弦,就算是想回頭,也來不及了。

  薛仁貴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在於計謀本身,更在於他為施行整個計謀所做的鋪墊工作,正是有了紮營休息、偽造宮殿、通宵喝酒這一系列的準備,才有了最後瞞天過海的成功。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應用到“瞞天過海”這一策略,實行者不迴避對方的注意問題,而是順著對方的意思,也能達到瞞天過海的目的。

  比如一個人去醫院看病,他對大夫說:“醫生,昨天夢到個長舌頭女鬼,醒了以後肚子就一直特別疼,我想我要死了……”大夫給病人做了仔細檢查以後,確定病人的身體十分健康,沒有任何問題。他之所以肚子疼完全是對於夢境的一種恐懼,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

  但是大夫如果說:“你一點病沒有,你肚子疼完全是因為你自己想象出來的。”病人一定不會相信,甚至可能大罵大夫是一個庸醫。碰到這種情況,高明的大夫往往會給病人開一些維生素之類無傷大雅的藥,並隱瞞藥的實際用途,只說可以治肚子疼。

  病人回去後吃了維生素,就會從心理上感覺藥起作用了,幾天以後,病自然就好了,大夫瞞天過海的計謀也就成功了。

  運用瞞天過海這一計謀的時候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靈活運用,關鍵就在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實質是形式與內容的複雜關係。從常理上看,人們根據平常積累的知識、經驗,應該能夠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事物外在形式掩蓋下的內容,就如“一加一等於二”一樣,一般不會產生意外,但正是因為如此,人們也因此容易產生一種思維惰性,總是不加分析地認為熟知的、常見的或自己有所準備的事物會理所當然地生髮出意料之中的結果。但從事物實際發展過程來看,其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是相當複雜、多變的,單純地依靠經驗、知識來判斷是靠不住的,必須依靠事物的具體發展環境、場合,具體進行考量和分析,否則,被別人的“瞞天過海”之計所矇蔽,發生意料之外的結果也就毫不奇怪了。

  從戰術上來講,防備得越嚴密,越容易被對方無厘頭的進攻整得疲憊不堪。比如只喊殺喊打卻不見蹤影,或是放放冷箭,西邊傷一個,東邊亡一個,弄得防備的一方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神經緊張,不被弄得虛脫也會精神崩潰。這就告訴我們,什麼事都不能走極端,否則就會與目標背道而馳。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也是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就是: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件事,你若對其太緊張,太把其當回事,就越容易出狀況。看那些整天像“特務小強”般尾隨自己的男(女)朋友或妻子(丈夫)的人,有幾個沒被嚇跑的。

  所謂“常見則不疑”,就是告訴我們,越是我們通常認為不會出狀況的地方,那才叫危險吶。老美的五角大樓夠“安全“了吧?但卻恰恰被恐怖分子用美國人的飛機給撞塌了,還出了不少人命。恐怖分子真夠聰明的,用老美的飛機撞老美的大樓,如果是別國的飛機早就引起懷疑了。越是陰謀詭計,越是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面,要的就是“我在你身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的效果,而非隱藏在秘密難尋之處。越是每個人都認為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的明處,往往或許就有一個奇天大計謀在運作。

  古人按:在講究謀略的古人看來,行機密之事也儘可以光明正大地做,成功率才高。什麼“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時”,什麼“夜半行竊、僻巷殺人”那完全是其智商還不配玩《三十六計》的人的小兒科行為,不是謀士的作風。

  簡評:

  此計的中心就是一個“瞞”字,而且這種“瞞”不是泛指一般的欺騙,而是特指根據“物極則反”的原理進行的一種“公開”的欺騙。一般人都懂得,“天”極難“瞞”,“海”最難“過”。但正因為難,人們一般都認為不能欺騙和通過,反而恰恰因“瞞”可“過”。說得白些:騙人說起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把騙人這種事情做得不著邊際、不留痕跡就需要相當的技巧了。

  如此看來,古人早就知道使用善意的謊言。難怪馬克·吐溫會說:“生活是一大堆謊言。我寧願相信謊言,天荒地老地相信,也不願意知道真相,殘忍的真相。”這就是生活中我們要說善意的謊言的原因:殘忍的真相要用謊言去掩蓋,才不讓人害怕和絕望。而善意的謊言在說的時候還得有訣竅,就是要表現得跟平常說話的語氣沒有兩樣,才能讓人相信,要是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準保你露餡。

  “瞞天過海”之術不但被廣泛用之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外交等非軍事領域也可借鑑。像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響應我國發動的“乒乓外交”,以一支美國乒乓球隊訪問北京,表面上進行體育交流,私下裡卻是藉由不斷接觸、密訪,打開了冷戰的大門,達到建交的目的。“瞞天過海”用於經營賺錢時,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將想要賺錢的企圖隱藏在明顯的事物中,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一般人對司空見慣的事物,往往不會懷疑,此計就是利用人們的這一錯覺,來掩蓋自己的真正意圖。如國外一牙膏廠為了增加牙膏的銷量能想到稍稍擴大牙膏口的口徑,一般的消費者都是不會注意這小小的變化的,這樣從整體上來說大大增加了牙膏的銷售量。而消費者又渾然不覺,因為從表面上看不出他們受了損失。這“瞞天過海”之計,是最常見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為如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而使各商家在銷售中容易實施,達到其推銷產品、佔領市場的真實目的。

  在現實中,出於各種需要,有隱瞞身份的、有隱瞞性別的,他們“瞞”的手法多元,有的是偽裝欺敵,有的用保護色來矇混過關,最膾炙人口的是花木蘭、祝英臺,一個代父從軍,宛若男兒;一個女扮男裝,與梁山伯發生可歌可泣的愛情。有的則是公然欺敵,在最不可疑之處藏疑,用計而若無其事。

  要點解析:

  1、物極則反。

  負負得正。越不可能發生的事,越容易發生;越不可能的事,越成為可能。相反的兩面最後成為統一,這就叫“物極則反”。此計正文中說的“備周則意殆,常見則不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在軍事上應用得比較廣泛,因為對敵情的判斷,常常會受到認識習慣的制約。

  事例一:蒙古軍擂鼓破堅兵。

  公元1253年,蒙古將兀良哈臺跟隨忽必烈征伐大理。這可是一組黃金搭檔,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但人算不如天算,大兵攻到押赤城(今雲南昆明市)時出了狀況,找不到進攻之路了。因為該城當時三面環水,易守難攻,蒙古軍屢攻不破。急得忽必烈團團轉,這時,兀良哈臺獻上一計,他命令停止攻城,把所有鼓鉦集中起來,要士兵不定時地擂鼓擊鉦。

  在中國古代,鼓就像現代解放軍打仗時用的衝鋒號,軍隊是聞擂鼓則進,聽到鳴鉦就收兵。但蒙古軍卻光打雷不下雨,在擂鼓後軍隊卻遲遲不出動。這樣一連搞了七天,不分白天黑夜,想起來就擂上一通,簡直要把人搞神經了。古時人做事都講究規矩,守城軍哪裡想得到,對方在耍著他們玩呢,他們開始一聽到蒙古軍擂鼓,就高度緊張進入警備狀態,舉城動員,嚴密防守,如此幾趟下來,被折騰得夠嗆,士兵們一個個十分疲憊。後來看到蒙古軍並不攻城,敵人們完全是一副“逗你玩”把戲,於是士兵們的戒備就逐漸松馳下來。狡猾的兀良哈臺於是就趁這個當口命令他的兒子阿術來個出其不意,趁夜間偷襲入城,裡外夾擊,疲憊不堪而又鬆懈麻痺的大理軍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畫龍點睛:

  照常規進攻的話,兀良哈臺肯定是攻不破防備嚴密的大理守軍的。兀良哈臺就是利用“物極則反”的原理,在不影響自己軍力的情況下先製造事端,使對方疲累進而精神鬆懈,進而輕鬆地攻下了本來堅不可破的城池。他在製造事端擾亂對方軍心時,多次擂擊戰鼓又不進攻,守城軍見多後便不再懷疑其會進攻,放鬆了戒備,結果中了兀良哈臺的“瞞天過海”之計。

  事例二:羅斯福不露聲色獲敵密碼。

  美日中途島之戰還未開鑼,美軍就偵破了日本海軍的無線電報密碼(這可是美軍最拿手的活),因此他們毫不費事就準確破譯了日本海軍的電報,對日本海軍的活動情況也瞭如指掌。誰知美國的一家報紙卻只為出風頭不顧自家利益,多少沾點胳膊肘往外拐,將這一秘密以獨家新聞報道了出去。這無異於是捅了馬蜂窩,情況那是相當地嚴重。當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下屬一邊喊著“大事不好”,一邊膽戰心驚地將這一情況告知他後,羅斯福竟然若無其事,穩坐釣魚臺,只是下令不準官方任何人查問此事。這一招很靈驗,日本方面可能因此沒有注意到這張報紙,或注意到了,但看到美國官方沒有任何反應,也就沒當回事兒,照樣用原來的密碼,美國人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然後依然美滋滋偷聽他們自以為保密的悄悄話。

  結果可想而知了。後來日本鬼子的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揍得屁滾尿流,從此一蹶不振。這場戰役成為美日戰爭的轉折點。

  畫龍點睛:

  羅斯福當怪不怪,當動反靜,以相反的行為達到了怪、動不能達到的“瞞天過海”的目的。這同樣是利用了“物極則反”的原理。如果羅斯福當時聽到報告後,興師動眾地查問此事,鬧得滿城風雨,不管結果如何,日本人為安全考慮,是肯定會把密碼改掉的。這就是羅斯福的大智慧所在,沉著而又深藏不露的欺騙,使防範嚴密的日本著了他的道兒。

  2、以陽掩陰。

  通俗地說,以陽掩陰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從戰爭上來說,“義”與“利”就是最好的“陽”與“陰”的代表。“義”往往是戰爭發動者都會打出的旗號,沒有一個戰爭發動宣稱自己是“不義”的,因此,“義”可視之為“陽”。“利”往往是戰爭發動者所諱言的,但恰是其追求的最終目標,可視之為“陰”。從企業方面來說,商家常常會打著“促銷”“打折”“賠本經營”某些表面看來有益於消費者的口號,這是“陽”,其實商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贏利,此為“陰”。從個人方面來說,有的人往往會以為了別人好為理由,要求別人做什麼,或是自己做了什麼,這為“陽”,結果卻還是為了自己,這為“陰”。總之,這些“陰”都是暗藏在“陽”之內,而不是與其對立的。這就達到了以陽掩陰的目的。

  事例一:宋太祖借酒收巨資。

  北宋初年,宋太祖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心裡卻不踏實,總覺得跟自己打天下的那幫武夫們對自己的寶座虎視眈眈,於是玩出了一招“杯酒釋兵權”,將大權獨攬於自己手中。這一段時間內,那些被解除兵權的將領們,確實老實了不少,專心斂財與吃喝玩樂起來。宋太祖卻還是沒有安心,他又開始憂心他們的財產過多,哪天富過他了,他多沒面子呀。

  宋太祖想啊想啊,又想出一計。他先賜給那些將領們每人一塊宅地,讓他們修建住宅。這些人因為宅地是皇上所賜全都不敢怠慢,大興土木修宅築院。住宅修建完畢,宋太祖又賜宴好酒好肉招待他們。這完全是故伎重施嘛,可惜這幫武夫沒讀過《三十六計》呀,都傻愣愣地去了。酒席宴上太祖再三勸酒,結果個個喝得酩酊大醉,連家都回不去了。太祖於是讓每位大將家中來一個子弟,把他們攙扶回去。宋太祖送他們到大殿門,對他們的子弟說:“你們的父親都表示願意獻給朝廷十萬緡(通常以一千文為一緡)錢。”可真是獅子大開口。那幾個可憐孩子只有點頭應聲的份兒。

  幾個大將酒醒以後,一看已經到了自己家裡,忙問家裡人,自己是怎麼回來的,在皇上面前有沒有胡言亂語。他們的子弟連忙說:是皇帝命他們進宮接回自己的父親,又說皇上說你們每個人準備向朝廷貢獻十萬緡錢。諸大將一聽傻了眼,打自己的,跺腳的都有,雖然心裡罵皇帝老賊太不地道,但酒醉之時的話,找誰對證去呀,第二天他們都只好乖乖地向朝廷繳了十萬緡錢。

  畫龍點睛:

  宋太祖擔心大臣手中錢財太多,對皇權不利,就想從他們手中收取一部分。可是堂堂一個國君怎麼能開口向臣子伸手要錢呢?於是宋太祖通過請臣子們喝酒,使自己的“陰謀”在臣子們酒醉之時“瞞天過海”地得逞了,這樣既輕鬆地達到了目的,又不失體面,可謂兩全其美。

  事例二:勤雜工原來是臥底。

  克羅克是個窮小子,早先他在一家工廠當上了推銷員,勤奮而又聰明的他幹得不錯,可一段時間後,有主見和想法的他不滿足於給別人當僱員了,他雄心勃勃地要創辦自己的公司。

  老外做什麼都講究市場調查,他也來了一番市場調查後發現,餐飲業有前途,於是他選擇了餐飲業,準備大幹一場。但是,對於沒有什麼積蓄的克羅克來說,要自己拿出足夠的錢開辦餐館簡直就是做白日夢。思來想去,他終於想到了他在做推銷員工作時認識的開餐館的麥克唐納兄弟。他心想:要是能先進入其內部工作,不就可以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有了機會不就可以施展自己的偉大抱負了嗎。

  主意已定,克羅克開始了他的“臥底”生涯。他找到麥氏兄弟,先是敘敘舊,接著對他們拍了一番馬屁,兄弟倆頓時暈乎了,在克羅克調轉話頭講述自己目前的窘境後,兄弟倆馬上對其表示了同情,克羅克誠懇地請求麥氏兄弟無論如何要答應他留在餐館做工,多苦多累都無所謂,否則,他的生活就將陷入危機。克羅克見此計沒有湊效,便拿出了殺手鐧,他深知這兩位老闆愛財而又只顧眼前利益的心理特點,於是,他又主動提出在當店員期間兼做原來的推銷工作,並把推銷收入的5%讓利給老闆。這一招果實靈驗,麥氏兄弟見有利可圖且又考慮到眼下店裡確實人手不足,便十分爽快地收留了他。

  克羅克進入快餐店後,從最辛苦的勤雜工幹起,跑堂、洗碗、摘菜什麼的,沒有他不幹的。為取得兩位老闆的信任,他工作是超常地勤奮,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很快他就掌握了其內部情況(真是個合格的“臥底”)。此時的他已不再是個小勤雜工了,他不斷向麥克唐納兄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建議:改善營業環境,以吸引更多的顧客;配製份飯、輕便包裝、送飯上門,以擴大業務範圍;增加服務種類,獲取更多的營業利潤;在店堂裡安裝音響設備,使顧客更加舒適地用餐;大力改善食品衛生,狠抓飲食質量,以維護服務信譽;認真挑選店堂服務員,儘量僱傭動作敏捷、服務周到的年輕姑娘當前方招待,而那些牙齒不整潔、相貌平常的人則安排到後方工作,做到人盡其才,確保服務質量,更好地招待顧客。

  他的每一項建議都使老闆感到滿意,他的言談舉止總是表現得那麼坦誠,那麼可信賴,給人留下謙虛忠誠的極好印象。由於他經營有道,為店裡招徠了不少顧客,生意越做越好,老闆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又因為他從來沒有對老闆提出權利或工資上的更高要求,因此也沒有引起他們的戒心,他們哪知人家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不知不覺,克羅克已在店裡幹了六年“臥底”,這時對於揭露他的真實身份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了,他暗暗加快了行動步伐,他通過各種途徑籌集到了一大筆貸款。他覺得,是自己翻身做主人與麥氏兄弟攤牌的時候了。

  1961年的一個晚上,克羅克與麥氏兄弟進行了一次很艱難的談判。雙方又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克羅克以270萬美元的現金,買下麥氏餐館,由他獨自經營。麥氏兄弟儘管有種種憂慮與不安,但面對如此誘人的價格,他們終於動心了。雙方很快辦理了有關移交手續。

  朋友們,麥克唐納快餐店就這樣主僕易位了,克羅克的“瞞天過海”之計真是用得狠呀,跟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有得一拼。

  畫龍點睛: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窮小子通過努力千辛萬苦變成老闆的故事,這個小夥子雖然也吃了苦,但無異他通過“瞞天過海”之計走了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