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三十六計(祕本兵法)》譯文及按語

三十六計(秘本兵法)>>在我國從古至今傳習久遠,集中歷代"韜略"、"詭道"之大成,被兵家廣為援用,素有兵法、謀略奇書之稱。書中不少計名、語彙竟能婦孺皆知,吟誦如流,可見此書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寶。

自<>以降,兵書叢集,洋洋大觀。見於記載者多達三千餘種,保存至今者也有千種以上,而<>雄距一流。其用途之廣博達於社會、軍事、人生的各個層面,故古書中稱:"用兵如孫子,策略<>。"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套: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 計 瞞天過海 第二 計 圍魏救趙 第三 計 借刀殺人

第四 計 以逸待勞 第五 計 趁火打劫 第六 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 計 無中生有 第八 計 暗渡陳倉 第九 計 隔岸觀火

第十 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姑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 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的譯文和按語,慢慢道來,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譯文]

當人們把所有的防備都做得比較周密齊全的時候,思想上就容易鬆懈,對外界放鬆警惕;當人們對一件事情天天都能看見的時候,就會忽略其中的可疑跡象。機密往往隱藏在公開的事物當中,而不是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毫無遮掩的表面現象蘊藏著非常詭秘的軍事謀略。

[按語]

此計的兵法運用,常著眼於人們對世事的觀察處理中,使敵人由於對某些事情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使我方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用計例說]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調防時大列旗幟,遍支營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然,陳國不辯虛實,準備迎敵而戰。可是不久,發現是隋軍調防,並非出擊,如此五次三番,使陳國司空見慣,戒備鬆懈。最後直到隋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這正是:

賀若弼瞞天過海

陳霸先輕敵丟城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

與其和兵力集中一起的敵人對抗,不如先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後,再各個擊破;直接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等敵人的氣勢消退後再打。

[按語]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用計例說]

戰國時期,魏王派大將龐涓率兵攻打趙國。趙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大將田忌和孫臏帶兵救援。孫臏說:"我們直接去趙國反而幫不了趙國,不如我們攻打魏國,避實就虛,才能解救趙國的危機。" 於是,田忌派兵攻打魏國。龐涓聽說魏國遭到圍攻,只好放棄打趙國,回來救魏王。結果,龐涓在行至桂陵時又遭到了孫臏的伏擊。魏軍長途跋涉,根本禁不住齊軍的攻擊,被打得落花流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推演。

[譯文]

當對敵方的情況已經很瞭解,而友軍態度還猶豫不決的時候,就要想辦法誘導友軍出兵攻打敵人,使自已的兵力避免遭受損失,以保存自已的實力,這是根據<>卦的卦象推演而來的計謀。

[按語]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用計例說]

三國時期,諸葛亮獻計給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操。這是諸葛亮的借刀殺人計謀。 又:關羽圍困曹操於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獻計道:"劉備、孫權面和心不和,關羽得志,圍困我軍,孫權肯定不願意。我們派人勸說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就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可以解危。" 曹操用了司馬懿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走麥城。這是司馬懿還給諸葛亮的"借刀殺人"計謀。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

打擊敵人,不必直接進攻;可以採取積極防禦的方式,逐漸消耗敵人的力量,同時也可以因勢利導,使自已由被動變為主動。

[按語]

強調用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周邊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的關鍵。兩個拳師相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愚蠢的人則氣勢洶洶,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用計例說]

三國時期,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大將陸遜率兵迎敵。陸遜道:"劉備銳氣始盛,吳軍難以抵擋。只有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 孫權應允。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時機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一把火,燒燬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當敵人遭遇到困難、危險的處境時,就要乘機出擊獲取利益。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按語]

所謂"火",既敵方的困難和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乎兩個方面,既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這些都是內憂; 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這些是外患。 敵方有內憂就佔他的土地,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總之抓住敵人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用兵,肯定穩操勝券。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是此計的形象體現。

[用計例說]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禎皇帝猜疑成性,賢臣良將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將袁崇煥,他周圍都是些奸邪小人,這時,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起義軍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清朝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兗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聯合明朝叛將吳三桂,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了京城,趕走了李自成,清朝取代了明朝,這種趁火打劫應列入成功的戰爭史。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譯文]

目標不一,軍心混亂,對很多事情都預料不到。造成一種錯綜複雜、危機四伏的表象。抓住敵人混亂不能自控的有利時機而消滅它。

[按語]

用此計必須考慮對手的情況:確可擾亂敵方指揮,用此計必勝; 如果對方指揮員頭腦冷靜,識破計謀,此計就不能發揮效力了。聲東擊西之計,使用時一定要充分分析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用計例說]

為了實施消滅六國的計劃,秦王贏政把趙國作為自己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可是趙國才跟秦國講和,秦國找不到出兵理由。 這時,大臣尉繚獻計說:"趙魏兩國關係密切,大王先攻打魏國,它一定向趙國求救。然後我們再暗中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讓他慫恿趙王出兵,這樣就有理由進攻趙國了。" 於是秦王命桓畸率軍佯攻魏國。不出所料,趙王聽從了郭開的建議,命大將扈輒率十萬大軍奔赴魏國。桓畸等趙軍進入魏國後,便率軍調頭,連夜撲向趙國的平陽,平陽守軍抵擋不住,棄城而逃。桓畸留下部分秦軍守城,自己隨即又率大軍奔赴趙魏邊境,在山旁設下埋伏,等候趙軍回師。扈輒率趙軍進入魏境後,沒見到秦軍,才知中計,連忙急令退兵,回救平陽,卻又中了秦軍的埋伏,十萬趙軍被殺得乾乾淨淨,扈輒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文]

欺騙並不是完全都用假象去欺騙,而是把真相隱藏在假象之中。用大大小小的假象來掩蓋真相

[按語]

此計的關鍵在於真假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以制敵。先假後真,先虛後實,無中必須生有。指揮員必須抓住敵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時機,迅速以"真"、以"實"、以"有"-----也就是以出其不意的速度,攻擊敵風,等敵人還未清醒時,便將其擊潰。

[用計例說]

安史之亂時,唐朝叛將安祿山的部將令狐潮包圍了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城中守將張巡下令紮了一千多個稻草人,給它們披上黑衣,然後在晚上用繩子放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為城裡出兵來偷襲,爭相放箭。結果張巡賺了幾千枝箭。後來,張巡將士兵在夜裡放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為又是敵人在耍上次的把戲,就不再放箭。於是,張巡派出的五百名將士衝到令狐潮軍營,燒燬了他們的營寨和工事,一直追殺了十幾裡。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譯文]

故意暴露自己的行動來吸引敵人,利用敵人專心注意自己的動向而固守不動時,採取主動,偷偷迂迴到敵人的另一方襲擊敵人。作戰方法要順乎常理才能有所成功。

[按語]

暗渡陳倉意思是採取正面佯功,當敵軍被我牽制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此計與聲東擊西有相似處,都有迷惑敵人、隱蔽進攻的作用。不同處是:聲東擊西隱蔽的是攻擊點;暗渡陳倉隱蔽的是攻擊路線。

[用計例說]

楚漢相爭,各路諸侯都尋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劉邦,後見漢兵受挫,就轉而投靠項羽,聯楚反漢。劉邦令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大軍進至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對方把守嚴密,難以成功。他決定施"暗渡陳倉"的計謀,佯裝準備從臨晉關渡河決戰,趕造船隻,調集人馬。實際上看好上游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渡河,在臨晉關擂鼓吶喊聲中,漢軍主力已從夏陽渡河直取魏都平陽(今陝西臨汾),等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已來不及了,漢軍生擒西魏王豹,佔領了西魏。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譯文]

公開地出現多方面的秩序混亂、不協調,說明敵方內部矛盾激化,暗中靜觀敵方的發展變化,等著敵人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惡化。如果內部矛盾惡化到極限,那麼敵人肯定會自取滅亡。靜觀敵方的變化,等待著時機成熟,待時機一成熟,就立即採取行動。

[按語]

孫子強調,戰爭是利益的爭奪,如果打了勝仗而無實際利益,這是沒有作用的。所以說一定要慎用兵,戒輕敵,戰必以利為目的。有時輕舉妄動,倒不如隔岸觀火更為有利。當然,隔岸觀火之計,不等於站在旁邊看熱鬧,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改"坐觀" 為 "出擊",以取勝得利為目的。

[用計例說]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曹操為了斬草除根,想趁袁紹的幾個兒子爭權奪勢之機,把他們一網打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使袁氏兄弟不得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而此時曹操卻下令班師,曹營諸將不解,曹操笑說我們只要坐收漁翁之利就行了。 再說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中想:袁家父子一向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來投奔,如收留他們必有後患。其次,收留二袁必會得罪強敵曹操。但是如果曹操現在進攻遼東,可以聯合二袁,共同抵禦曹操。公孫康派人一探曹操已轉回許昌,無攻遼東之意,便當即做出決定,生擒二袁,並把二袁的首級交給曹操。曹操"隔岸觀火",亳兵未損,便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十計 笑裡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文]

取得敵人的信任,對自己不產生懷疑,而暗地裡偷偷地進行陰謀計劃,準備好以後應立即行動抓住時機,不要等情況有變化。這就是外表柔弱和內心剛毅的取勝之道。

[按語]

古代兵法早就提醒過:切不可輕信對方的甜言蜜語,要謹防他們暗中隱藏的殺機。此什用於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偽裝上,有時竟能打得對方措手不及,悔之晚矣。

[用計例說]

三國時期,由於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兵家必爭。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孫權派當時亳無名氣的青年將領陸遜駐守陸口,陸遜上任,並不顯山露水,定下與關羽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他寫了一封信給關羽說,自己一介書生年紀太輕,難擔大任,要關羽多加指教。關羽為人,驕傲自負,目中無人,讀罷陸遜的信,仰天大笑說:"無慮江東矣!" 馬上從防守荊州的守軍中調出大部人馬,去攻打曹操的部隊。陸遜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風報信,約定雙方一起行動,夾擊關羽。正所謂:陸遜巧設藏刀計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只得敗走麥城。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譯文]

如果戰局發展必須要損失一些利益,那麼我們就應該當機立斷,犧牲一些局部的、細微的利益,以保全或換取整體的、全局性的勝利。

[按語]

兩軍對峙,敵優我劣或勢均力敵的情況很多,如果指揮員指導思想正確,常可變劣勢為優勢。李代桃僵就是趨利避害,要會"算賬"。古人云:"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 以少量的損失換取很大的勝利,這就是李代桃僵之計的實質。

[用計例說]

春秋時期,晉國大奸臣屠岸賈鼓動晉景公滅掉於晉國有功的趙氏家族。幸好趙朔之妻莊姬公主巳被秘密送進宮裡,屠岸賈聞訊要景公殺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殺公主。 當時公主已懷孕生下一男孩,屠岸賈要斬草除根。 趙家的忠誠門客公孫和程嬰商量救孤之計,這時程嬰妻子也生一子,程嬰說服妻子忍痛讓公孫抱走自已的兒子,以後謊報公孫抱走了趙氏孤兒,屠岸賈信以為真,追殺了公孫和嬰兒。屠岸賈以為斬草除根了。 過了15年,孤兒長大成人,在韓厥的幫助下,起兵討賊,殺了奸臣屠岸賈,報了大仇。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文]

一旦發現敵方有細微的漏洞和疏忽,我們都要乘虛而入;哪帕是再微小的利益,我們都要儘量爭取到。要把敵方微小的疏漏變成對我方有利的機會。

[按語]

大部隊在運動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促前進,各部運動速度不同,給養可能造成困難,協調可能不靈,戰線拉得越長,可乘之隙一定很多,看見敵人的空隙,抓住時機一擊,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勝也行。戰爭史上一方經常用小股游擊隊,鑽進敵人的心臟,神出鬼沒打擊敵人,攻敵薄弱處,應手得利。這樣用順手牽羊取勝的例子,不勝枚舉。

[用計例說]

唐朝中期,吳元濟起兵叛亂,唐憲宗派大將李塑去剿滅。李一到就放風麻痺吳元濟。說朝廷派我來,只是為了安撫。吳元濟見好久沒有進攻之意,就放鬆了警惕,李塑趁機擒獲了吳元濟手下大將李佑,對他優禮有加,感動了李佑,李佑告訴李塑,吳元濟的主力都在洄曲一帶防止官兵進攻,而吳元濟在的蔡州實際空虛,可以出奇制勝,活捉吳元濟。李塑在一個雪天的夜晚,率精兵抄小路直抵蔡州,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時,殺了守兵,打開城門,部隊悄悄進了城包圍了吳元濟的宅第。抓住了吳元濟,守在洄曲的的將士見大勢已去,也向李塑投降。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譯文]

發現了疑點,就應該去調查清楚,把情況調查清楚後再行動。反覆去調查那些疑點才能發現一些隱藏著的事物和陰謀。

[按語]

兵法告知,進軍的路旁,如果遇到險要地勢、坑地水窪、蘆葦、密林、野草遍地,一定不能麻痺大意,稍有不慎,就會"打草驚蛇"被埋伏之敵所殲。可是,戰場情況複雜,變化多端,有時己方巧設伏兵,故意"打草驚蛇",讓敵軍中計的戰術也層出不窮。

[用計例說]

公元1642年,李自成起義軍圍困明朝開封城。李自成為了不讓敵人援軍與開封守軍合為一股,在開封和朱仙鎮分別設了兩個包圍圈,把敵人分割開來。又在南方交通線上挖了一條大壕溝,斷敵人的糧道和退路。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突襲朱仙鎮南邊的虎大威的部隊,造成"打草驚蛇"之勢,一路牽制力量最強的左良玉部隊。擊潰虎大威部後,左良玉果然因被圍困得難以脫身,拼命向西南突圍。李自成故意放開一條路,讓敗軍潰逃。左良玉退了幾十裡又遇截擊,面臨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溝,馬過不去,士兵只得棄馬過溝倉惶逃命。這時李自成早巳部署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擊,很快把左良玉的部隊打得全軍覆沒。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譯文]

有些看上去有用的事物,其實往往不容易被利用;有些看上去沒有用的事物,只要主動爭取,還是能發揮作用的,用那些看上去沒有用的事物,不是我去向他們求助,而是他們向我求助。

[按語]

歷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後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用這種"借屍還魂"的方法,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在軍事上,指揮員一定要善於分析戰爭中各種力量的變化,要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時我方即使受挫,處於被動局面,但如果善於利用敵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夠轉被動為主動,改變戰爭形勢,達到取勝的目的。

[用計例說]

公元215年,曹操進攻漢中,益州告急。守將劉璋怕曹操進攻四川,請來了劉備共同抵禦曹操。劉備率兵萬人進入益州。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侵犯孫權。劉備便請劉璋派三萬精兵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自己的實力,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劉備非常生氣,大罵劉璋:"我為你傾力抵禦曹操,你卻如此小氣!" 於是向劉璋宣戰,乘勝直搗成都,完成了佔領四川的計劃。劉備就是借劉璋這個"屍",佔據了四川,為建國四川打下了基礎。

第十五 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譯文]

等待自然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們再去圍困他。利用一些人為的假象去誘騙敵人,使敵人來去都很艱難,行路困難重重。

[按語]

不顧條件地去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會失敗的。敵人既然已佔據了有利地勢,又作好了應戰的準備,就不能去與他爭地。應該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誘敵人,把敵人誘離堅固的防地,引誘到對我軍有利的戰區,我方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條件擊敗敵人。

[用計例說]

公元199年,孫策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想吞併據守江淮的劉勳。但苦於劉勳兵力強壯,所以他一直不敢貿然舉兵。後來孫策發現劉勳貪財喜功,就派使者求見劉勳說:"上繚是孫策的仇敵,但孫將軍無力與他爭風。孫將軍知道你兵精糧足,是上繚的剋星。如果您攻佔了上繚,不僅擴大疆域,也為孫將軍出了口惡氣,將軍必會以重金酬謝您。" 劉勳聽到有重金可得,兩眼放光,不聽左右謀士的勸阻,進攻上繚,結果中了孫策的"調虎離山"之計,被孫策消滅。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文]

如果逼迫敵人太緊,敵人有可能會拼死反抗;如果讓敵人逃跑,敵人的氣勢就會削減。追擊逃敵要尾隨它,但又不要逼近,讓他們不停地跑下去,消耗他們的力氣,瓦解他們的鬥志。等敵人鬥志、力氣都耗盡後,再去抓他,我們就能很輕易地捉住敵人,連兵器上都不用沾血。要善於等待,要有耐心和誠心,就會一舉成功。

[按語]

打仗,只有消滅敵人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志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用計例說]

唐朝,太平公主的府庫丟失了許多珍玩寶物,女皇武則天大怒,要洛州長史儘快破案。捕快蘇無名要了兩個縣的吏卒,保證不久就能破案。吏卒們個個嚴陣以待,等候調遣。但蘇無名卻笑著告訴他們不要著急,等到下個月再說,弄得吏卒們摸不著頭腦。到了三月寒食節那天,蘇無名各派15名吏卒到東門、北門仔細守候著,吩咐他們看到穿孝服的胡人往氓山走去,就悄悄跟蹤上去,探明情況速來報告。果然,不久吏卒們就發現一夥胡人出了城,來到一座新墳前祭奠,但不象死了人傷心的樣子。吏卒把情況報告給蘇無名,蘇無名高興地說,立刻派兵抓住他們,這就是盜賊,珠寶就藏在那個墳墓裡。武則天見珍寶失而復得,十分高興,問蘇無名是怎樣破案的,蘇無名說:"珍寶失竊那天我看到一夥胡人出殯,行為異常,接到查案的聖旨後,我沒有立刻查案,這樣讓盜賊們放鬆警惕,沒把珍寶轉移走,我估計,寒食節掃墓時他們會趁機從墳墓裡把珍寶取走。我用的是欲擒故縱的戰術。"武則天聽了,連聲稱妙,給蘇無名官升兩級。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譯文]

用某種類似的東西來誘惑敵人,便可以打擊這種受到誘惑的愚昧無知的敵人。

[按語]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屬"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病殘的士兵或者遺棄糧草之法誘敵,屬"類同"法,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

[用計例說]

東漢末年,袁紹與曹操決定勝負的一戰----官渡之戰,曹操就是用了"拋磚引玉"的計策而取勝的。曹操在官渡附近把馬放了,輜重丟棄得滿地都是,呈現出一副曹軍倉惶逃走的樣子,實際上精兵都埋伏在附近。袁紹的兵士追到這兒,見到遍地財寶,紛紛衝上去搶奪,有的士兵甚至大打出手,頓時亂作一團。曹軍見時機成熟,擊鼓出兵,袁軍潰不成軍。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譯文]

我們打擊敵人,要摧毀敵人的中堅力量,要捉拿敵軍首領,才能真正瓦解敵人的勢力。猶如強龍在田野大地上爭鬥,不免要陷入困境。

[按語]

戰爭中,打敗敵人,利益是取之不盡的。如果滿足於小的勝利而失去了獲得大勝的時機,那是士兵的勝利,將軍的累贅,主帥的禍害,戰功的損失。打了個小的勝仗,而不去摧毀敵軍主力,不去摧毀敵軍指揮部,捉拿敵軍首領,那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用計例說]

明英宗寵信太監王振,而王振是個奸邪之徒。當時北方瓦刺逐漸強大起來,有侵犯中原的野心。公元1449年,瓦刺進犯明朝,明英宗御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瓦刺等明朝大軍抵達時,命部隊向後撤,王振以為瓦刺軍害怕明朝大軍,下令追擊中了瓦刺的埋伏,先鋒全軍覆沒。明英宗只好班師回京。瓦刺軍窮追不止,明英宗在亂軍中被瓦刺生擒,王振也被一錘打死。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文]

打不過敵人最強的主力,那就避開它的鋒芒,去削弱它的氣勢,出現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現象。

[按語]

強大的敵人雖然一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他的氣勢。士氣旺盛,就投入戰鬥;士氣不旺,就應該避開敵人。削弱敵人氣勢的最好方法是採取攻心戰。還有人說,敵人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我方突然擊敗敵人的薄弱之處,再去擊敗敵人主力,這也是釜底抽薪的具體運用。戰爭中也經常使用襲擊敵人的後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術,同樣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計例說]

公元前265年,秦國攻打趙國,迅速佔領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當時,趙國由於皇帝年幼由趙太后主政,她決定向齊國求救。齊王要求拿兒子長安君做人質,只要長安君到了齊國,援軍立刻出發。否則不發兵援助。將兒子做人質趙太后捨不得, 左師觸龍拜見太后曉以大義,最後說:"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地又賜寶,卻不讓他趁著趙國危難的時候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自己憑什麼在趙國生存呢?" 趙太后終於同意了兒子長安君做人質。釜底抽薪趙國擺脫危機。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

[譯文]

趁著敵人內部發生混亂,一些弱小的力量左右搖擺不定,沒有主導的情況下,設法使這些弱小勢力歸順我方,被我方利用,就像天黑了就要準備睡覺休息一樣自然。

[按語]

古代兵書<>中列舉了敵軍的衰弱之象:全軍多次受驚,兵士軍心不穩,互相恐嚇說敵方強大,相互傳言說己方不利,交頭接耳,妖言不斷,謠言惑眾,不怕法令,不尊重將領.......這時,可以說水已經混了,就應該乘機撈魚,取得勝利。運用此計的關鍵,是指揮官一定要正確分析形勢,發揮主觀能動性,千方百計把水攪渾,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用計例說]

赤壁大戰曹操敗了之後,孫權和劉備都想乘勝攻打南郡。劉備到東吳說:聽說都督周瑜要攻打南郡,特來相助。但都督不可輕敵,守將曹仁勇不可擋。周瑜一向驕傲自大,聽劉備這話很不高興,脫口而說:我若攻不下南郡,就聽任豫州(即劉備)去取。劉備盼的就是這句話。周瑜發兵卻中了曹仁誘敵之計,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見周瑜中箭非常高興,天天派兵來叫陣,周瑜出陣應戰,戰不多時,周瑜口吐鮮血墜於馬下。其實這是周瑜用的一計。曹仁不知,想乘勝劫營,當天夜裡,曹仁只留少數士兵守城,大軍趁黑衝進周瑜大營,營中空無一人,曹仁知道中計急忙退兵,遇到周瑜的埋伏,只得往北逃竄。這時周瑜立即率兵直奔南郡城,只見南郡城頭佈滿旌旗,劉備乘周瑜和曹仁鬥計、混戰之時,命趙雲輕易攻取了南郡。周瑜自知上了諸葛亮的大當,氣得昏過去了。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

保存原來的形態,進一步完善各種態勢,要讓自己的友軍不懷疑,也要讓敵人毫不察覺,不會採取什麼行動。我方暗中謹慎地轉移主要力量,避開強敵,免受損傷。

[按語]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做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跑,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人不敢動,友軍不懷疑。

[用計例說]

宗朝開禧年間,金兵多次來犯,宋將畢再遇與金軍鏖戰多次,金兵調來了部隊,這時宋軍疲憊不堪,如硬拼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這時帳外傳來馬蹄聲,他眼睛一亮計上心來。半夜時分,畢再遇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以為宋軍劫營,準備迎戰,但好長時間不見人,金軍以為宋兵使用疲兵之計,故意吵得他們不能休息,於是下令全軍回營繼續休息。第二天進攻宋營時才發現宋軍已經人去營空。原來畢再遇使用了"金蟬脫殼"之計,用羊倒綁在樹上,羊蹄子下放了幾十面鼓,倒懸的羊拼命掙扎,踢在鼓上咚咚響象擂戰鼓。這就是"懸羊擊鼓金兵被惑 金蟬脫殼主力轉移"。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

那些勢力小、力量弱的敵人,我們應該採取圍困的方法去殲滅他。如果等走遠了再去追擊,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

[按語]

關門捉賊,不僅僅是害怕敵人逃走,而且怕他逃走之後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關門不緊,讓敵人逃脫,千萬不可輕易追趕,防止中了敵人的誘兵之計。

[用計例說]

唐末黃巢起義,攻佔了長安,但唐軍力量很大,調集兵馬,直逼長安,黃巢見形勢危急,不宜硬拼。黃巢決定退出長安。唐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長安,眾將欣喜若狂,縱容士兵搶劫百姓財物。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軍將領也被勝利衝昏頭腦,成天飲酒作樂。黃巢派人打聽到城中情況,當天半夜時分,急令部隊迅速回師長安。打得唐軍措手不及。黃巢用"關門捉賊"之計,重新佔據長安。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文]

受到地形、地勢的限制和阻隔,先攻取離我們近的敵人是有利可得的,而隔著近的敵人去攻打遠處的敵人是有害的。採取不同的做法,使敵人相互猜疑、背離。

[按語]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上的謀略,它實際上更多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高領導者採取的政治戰略。對鄰國和遠方的國家,大棒和橄攬技相互配合運用,千方百計與遠方的國家結盟,對鄰國則揮舞大棒,把他消滅。如果和鄰國結交恐怕變亂會在近處發生。

[用計例說]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獻"遠交近攻"的計策,他說即使伐齊勝了,也無法佔有他的土地。還不如與齊國交好,攻打近鄰韓、魏兩國。然後逐步擴張勢力。秦昭王採納了他的建議,先攻下韓、魏,又攻破趙、燕,統一了北方;攻破楚國,平定了南方;最後用雄厚的兵力,把齊國也打敗了,最終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願望。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

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敵方要是威脅小國順從於他時,我方應當藉機去救援,以便滲透擴展自己的勢力。對於處在敵人脅迫下的國家,只作口頭的救援承諾,卻沒有舉兵踐行諾言的行動,就不會得到它的信任。

[按語]

處在夾縫中的小國,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他的利益來誘騙他,乘他心存僥倖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他的局勢,使其不能戰鬥,所以,不需要打什麼大仗就可以將他消滅。此計的關鍵在於"假道"。善於尋找"假道"的藉口,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輕而易舉地取勝。

[用計例說]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大臣荀息獻計,離間兩國使他們互不支持。晉獻公依計而行。後來,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伐虢的藉口。晉軍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取得勝利。回國時,晉國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給虞公。虞公大喜。晉將裡克裝病,要求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答應了。幾天後,晉獻公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不一會兒,只見城中起火,虞國京城已被晉軍強佔。晉國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這就是歷史上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譯文]

頻繁地變更友軍的陣容,暗中把他的精銳部隊抽換掉,等到他內部沒有了中堅力量,自然就會崩潰,我們就可以乘機兼併他的所有兵力了。這就如同拖住了輪子,車子就不能動了。

[按語]

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衡",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主力的位置。如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其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樑柱,這樣就會使他的陣地無法由他自己控制,這時我方可以立即吞併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併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略。以上這段按語,反映了封建社會里軍閥割據、相互吞併的情況。所謂友軍,不過是暫時的聯合對象。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看,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其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後伺機攻其弱點。這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用計例說]

劉邦稱帝后,害怕手下諸侯王兵權過大,對他形成威脅。諸侯王韓信的勢力最大,就把他調進京城軟禁起來,韓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輔佐劉邦打天下,而今落得如此下場,非常寒心。公元前200年,劉邦封陳稀為相,去攻打匈奴。韓信私下會見陳稀,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他,讓他起兵反漢,自立為王。陳稀自立為王后,劉邦帶兵平叛。韓信與陳稀約定起事後,他將在京城詐稱奉劉邦密詔,襲擊呂后及太子,兩邊夾擊劉邦。可是韓信的計謀被呂后看破。呂后和丞相陳平設下一計,派人在京城散佈陳稀已死、皇上得勝、即將凱旋。韓信聽到這個消息,不知真假,大為恐慌。一日,丞相陳平到韓信家中,謊稱皇上已回朝,要召見韓信,韓信只得與陳平同車進宮,結果被呂后殺掉。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譯文]

強大的勢力想要控制弱小的勢力,應該以警告的方式去誘導他。剛強而不偏激可能得到人們的信服。冒險行事,果斷而又勇敢,也能使人順從。

[按語]

統率不服從自己的部隊去打仗,如果你調動不了他們,這時你想用金錢去利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正確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製造些錯誤,然後責備別人的過失,藉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從自己指揮的人。這種警誡,是從反面去誘導他們,這就是用強硬而險詐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從。或者說,這就是調動部將的方法。

[用計例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派田穗苴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軍。田穗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田穗苴早早到了營中,可直到黃昏,莊賈才醉熏熏地來到營門。田穗苴很氣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如何處理?" 軍法官答道:"該斬!" 田穗苴立即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連齊景公的寵臣也敢殺,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誰也不敢不遵守命令了。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譯文]

寧願假裝什麼都不知道不採取行動,也不要假裝什麼都知道而輕舉妄動。就像是雲壓住了雷一樣,靜待時機,不露機巧。

[按語]

自己非常清楚,卻偽裝不知道;現在假裝不行動,是因為現在還不可能行動,必須等待時機再行動。真正善於打仗的,決不會炫耀自己的智謀和武力。時機不到,鎮定得像個呆子。如果假作癲狂,肯定會洩露機密,讓敵方懷疑。所以,裝痴的肯定取勝;裝癲狂的必然失敗。

[用計例說]

北宋名將狄青討伐一小國時,為了鼓舞士氣,他拿出一百枚銅錢祈禱說:"要是我軍這次能打勝仗的話,您就讓銅錢全部正面朝上!" 狄青當著士兵的面把銅錢一撒,一百枚銅錢竟然全部正面朝上。士兵們齊聲歡呼,以為神仙顯靈了,頓時士氣高昂。這次戰爭,宋軍大獲全勝。事後,狄青告訴他的幕僚說,這些銅錢是他特製的,兩面都是一樣的,幕僚拍案叫絕。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譯文]

借給敵人一些方便,露出一些破綻,誘導敵人進入我們的圈套,然後再切斷敵人的前應和後援,使敵人陷入絕境。敵人遇到了災難性的打擊,也只能怪自己太貪婪,才這樣陷入絕境的。

[按語]

什麼是唆?唆就是用利去引誘敵人。你引誘敵人而不先給敵人開方便之門,那還是不行的。開方便之門,就是事先給敵人安排一個梯子。既不能使他懷疑,還要讓敵人能清楚地看到梯子。只要敵人爬上梯子,就不怕他不進己方事先設置的圈套。

[用計例說]

南宋時期,金兀朮進犯順昌城。順昌知府陳規向劉綺請教抗金方略。劉綺說只要城裡糧食充足就不要怕。初夏,金兀朮領兵至順昌,利用金兀朮驕傲心理,劉綺派人到金兵營下戰書。金兀朮一見罵道:給我下戰書,我見他們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叫他嚐嚐我金兀朮的利害。 下戰書的人說:劉將軍讓我傳話說,要為你搭建五座浮橋,請你到河西岸決戰,不知你敢不敢渡河作戰? 金兀朮火冒三丈說:本帥有請必到,絕不怕他。 夏天的太陽燒烤著大地,金兵因趕路又累又渴,等他們渡浮橋時,都到河邊喝水,連戰馬都喝起水來。哪知劉綺在水裡下了毒,金兀朮的兵個個都癱倒在地,這時劉綺命令幾百精兵出城迎戰,這一仗,宋軍幾乎沒費一兵一卒,便把金兀朮的兵殲滅了。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借局佈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譯文]

藉助某種手段或某種局面,製造一種氣勢,兵力雖然弱小但氣勢宏大。如同高空飛翔的鴻雁,它的羽毛就可以裝飾顯耀的儀表。

[按語]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亂真的效果,因為戰場上情況複雜,指揮官很容易被假像所迷惑,所以善於佈置假情況,巧布迷魂陣,虛張聲勢,可以懾服甚至擊敗敵人。

[用計例說]

三國時期,劉備起兵之初,與曹操交戰,多次失利。這時,曹操率兵南下,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後,阻攔追兵。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大隊人馬?張飛臨危不懼,臨陣不慌,心生一計,他命令士兵都到樹林裡去,砍下樹技綁在馬後,然後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坂坡的橋上。曹軍好生奇怪,又看見對河樹林裡塵土飛揚,料定有埋伏,不敢繼續追趕,張飛靠這一計掩護大隊人馬順利撤退。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譯文]

敵方細小的疏漏我們也要乘機插足進去,進而控制它的最關鍵的地方,漸漸地向前走,循序漸進。

[按語]

客有多種,暫客、久客、賤客,這些都還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漸漸掌握了主人的機要之處,就已經反客為主了。按語中將這個過程分為五步:爭客位、乘隙、插足、握機、成功。概括講,就是變被動為主動,把主動權慢慢地掌握到自已的手中來。分成五步,強調循序漸進,不可急躁莽撞;洩露機密,只會把事情搞壞。用在軍事上,就要把別人的軍隊拿過來,控制指揮權。

[用計例說]

袁紹和韓馥,以前是一對盟友,當年曾經共同討伐過董卓。現在袁紹決定奪取糧倉冀州,而冀州的守將正是老友韓馥。袁紹首先給公孫贊寫了一封信,約他一起攻打冀州,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說:公孫贊攻打冀州,冀州難以自保,你何不聯合袁紹對付公孫贊。韓馥就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這位請來的客人,逐漸把他的部下一個一個安插到要害部門。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已被"客"取而代之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隻身逃走。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譯文]

對付強大的敵人,就要制服它的將領。將領是足智多謀的,就要打擊他的鬥志。將領軟弱,士兵頹廢,那他們的氣勢自然就會萎靡不振。利用敵人自身的缺點來抵禦敵人,從而保全自己的實力。

[按語]

勢力強大,將帥明智,這樣的敵人不能與他正面交鋒,在一個時期內,只能暫時向他屈服。這則按語,把侍奉或討好強敵的方法分成三等。最下策是用獻土地的方法,這勢必增強了敵人的力量,像六國爭相以地事秦,並沒有什麼好結果。用金錢去討好敵人,這必然增加了敵人的財力,象宋朝侍奉遼國那樣,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獨有用美人計才見成效,這樣可以消磨敵軍將帥的意志,削弱他的體質,並可以增加他的部隊的怨恨情緒。

[用計例說]

夏朝的時候,有個叫有施的小國,遭到夏的侵略,情況十分危急。有施國的國王探聽到夏桀是個好色之徒,便把國內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妹喜進貢給夏桀,這才保住了有施國的城池。這時,強大起來的商想滅掉夏,便派伊尹來夏做臥底。妹喜暗中幫助伊尹,提供機密情報。最後終於打敗了夏。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譯文]

空虛的事物故意顯示出虛弱的樣子,讓敵人懷疑其中有詐;使剛和柔相互結合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神奇而又奇妙的效果。

[按語]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莫測。在敵強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捲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得憑真正的實力。

[用計例說]

張守珏接替戰死的王君煥鎮守瓜洲,正在修築城牆,敵人又突然來襲。城裡沒有任何守禦的設備,大家驚慌失措。張守珏說:"敵眾我寡,我們又處在成池剛被破壞之後,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能相持的,應該用計謀對付他。"他讓將士們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飲酒作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譯文]

在疑陣中再佈疑陣,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使敵內部產生矛盾,這樣自已就不會受損失。

[按語]

採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做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

[用計例說]

公元1134年,南宋朝廷節節敗退,朝廷派投降派魏良忠、王繪去金營議和。去金營要經過揚州,愛國將領韓世忠鎮守揚州。他想:何不利用兩個投降派向敵人傳達假軍情,狠狠打擊一下敵人。魏良臣、王繪來到揚州,韓世忠熱情地宴請他們,席間故意透露朝廷催促他馬上移營守江的消息。果然,為了討好金軍大將聶呼貝勒,他們洩露了韓世忠正率部移營守江的軍機。聶呼貝勒信以為真,認為揚州城內空虛,正好奪取。於是,聶呼貝勒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向揚州挺進。哪知韓世忠早己在揚州城內設下埋伏,把金兵打得一敗塗地,金兀朮大怒,立刻把魏良臣、王繪囚禁起來。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譯文]

人是不會故意傷害自已的,若他受害,那他說的必然是真情。利用這種普通人的認識,就可以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這樣離間計就可以施行了。採取這樣的方法去欺騙愚昧無知的人,能取得成功,順從敵人的心意來行使計謀以達到目的。

[按語]

間諜工作,是十分複雜而變化多端的。用間諜使敵人互相猜疑;做反間諜,是利用敵人內部原來的矛盾,增加他們相互之間的猜疑;用苦肉計,是假裝自己去做敵人的間諜,而實際上是到敵方從事間諜活動。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惑敵人,不管是作內應也好,或是協同作戰也好,都屬於苦肉計。

[用計例說]

鄭國武公伐胡,竟先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胡國的君主,並殺掉了主張伐胡的關其思,使胡國對鄭國不設防,最後鄭國舉兵攻胡,一舉殲滅了胡國。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譯文]

敵軍的將領眾多,兵力強大,不能夠與他硬拼,應當想方設法使他們自相牽制,從而削弱他們的力量。將帥如能正確運用計謀,戰勝敵人,就如同得到上天相助一樣。

[按語]

兩個以上的計策連用稱連環計,而有時並不見得看重用計的數量,而要重視用計的質量。使敵人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戰略上讓敵人背上包袱,使敵人自已牽制自已,讓敵人戰線拉長兵力分散,為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創造有利條件。這也是連環計在謀略思想上的反映。

[用計例說]

宋代將領畢再遇曾經運用連環計,打過很漂亮的仗。他分析金兵強悍,騎兵尤其勇猛,如果對面交戰往往造成重大傷亡。所以他用兵主張抓住敵人的弱點,設法鉗制敵人,尋找良好的戰機。一次又與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隊不得與敵正面交鋒,採用游擊戰術,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樣退退進進,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憊不堪。到夜晚,畢再遇準備了許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撒在陣地上。然後,又突然襲擊金軍。金兵應戰時,他又命全部敗退,金兵追擊,但金兵的馬聞到香噴噴的味道,不肯前進了。金兵趕不動馬,在黑夜中一時沒了主意,顯得十分混亂。畢再遇這時調集全部部隊,從四面包圍過來,殺得金兵人仰馬翻,屍橫遍野。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用退卻的辦法避開危險沒有過錯,並且這也不違背用兵的常規。

[按語]

敵人已佔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軍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了進。何時走,怎樣走,這就要隨機應變,此中的學問大得很。

[用計例說]

春秋初期,晉文公重耳為逃避禍害曾去楚國,楚王對他十分好。於是,他和楚王約定,如果以後晉楚兩國打仗,他一定先退避三舍(一舍為30裡,三舍為90裡),以報答楚王。後來,晉楚交戰,晉文公就說:全軍先退避三舍。其實,晉文公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晉文公早就探聽到楚軍右軍是陳、蔡士兵,他們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他假意退兵,就是為了麻痺敵人。楚將看見晉軍撤軍,決定全力進攻。晉軍把楚軍引入包圍圈。結果,晉文公大獲全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