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

前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热播的时候,到处都是写关于家长教育的文章。

虽然没有追过这部电视剧,但是,其实,可以想象,关于家长的教育问题,真的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已经是人到中年的我,虽然还没有成家,但是,有些时候也免不了会问问自己。

我,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

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对我成长究竟影响有多大?

01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感到很震惊。

她说她的母亲对她保护欲很强,她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妈妈的不喜欢,只能一改再改。

她有时候也会反抗,跟母亲吵吵架,但是,吵过之后也没办法,她心里深知,妈妈是爱她的。

况且,朋友很懂事。知道父母逐渐年老,知道自己不能太任性。

所以,她很矛盾很矛盾,很不开心。在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为这位朋友感到心疼。

多少家长,多少子女都是这样,在爱的名义下,藏着着各种矛盾?

我们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

“我都是为了你好!”

多么耳熟能详,简简单单一句话,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所以要听你的话,是因为你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好。

身边另外一个朋友为了这句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他说,他的父母是道德绑架,他郁闷,只想躲得远远的,不想回家。

是逃避,也是无奈。至少,避免了正面冲突。

谈到道德绑架,确实有时候是这样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被人用刀子捅,要么伤身要么死,被人道德绑架,让人感觉生不如死。”

不仅仅是小时候,即使我们长大之后,父母还是会干涉到我们的许多选择。

填报大学志愿时,许多家长会告诉子女,你什么专业不能报,或者你只能报什么学校;

大学象牙塔学习时,许多家长会嘱咐子女,不要轻易谈恋爱,要认真学习;

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许多家长会唠叨子女,要回家找份稳定的工作,不要找加班的工作,不要跑太远;

等到谈对象的时候,许多家长又回来干涉一下,你这个对象不行,工作不稳定,不够有钱,人不够踏实。

我们试过反抗,但是真的反抗有效吗?

看着头上渐渐长白发的他们,看着小心翼翼讨好自己的他们,看着对于反抗之后的一地鸡毛,我们在坚持什么?

心里会咯噔一下,其实,走他们的路或许看得到结果;

走自己选择的路,意味着风险与挑战,而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把握?

于是内心开始动摇,渐渐学会沉默,不再爆发,直至学会妥协。

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人生轨道,慢慢活成了他们期待我们的样子。

可悲的是,那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啊。

02

朋友小晶便是一个很真实的例子。

从小,小晶便是乖乖女,有着父母的宠爱,家境殷实,成绩不好不坏。

填志愿的时候,听从父母的话,填了跟她表姐同一个学校,读的是师范专业。

为什么是师范专业?

父母说,女孩子做老师好啊,有寒暑假,不用加班,工作稳定。

于是小晶便按部就班,考了师范专业。

毕业之后,虽然看着同学们天南地北地乱闯,但是她也只有羡慕的份,最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回了老家。

父母通过关系,把她弄进了街道办还是什么事业单位。

偶尔发发朋友圈,吐槽一下生活,吐槽一下小城镇,也偶然晒晒美食。

跟她聊天,似乎她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就这样走父母安排的道路。

当然,唯一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她的感情婚姻状况一直不太好。

也是父母安排的相亲,糊里糊涂就这么嫁了人。

结婚之后才发现枕边人并不是可以凑合过的。

我们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

或许真如那句话说的:

“婚姻可能是合作,但爱情和付出,也许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一种强势的逼迫和道德的绑架能维持一份长久的心甘情愿。”

日常生活在一起,总是可以三言两语就点燃怒火,要不就是各种冷到窒息的僵持;

小孩出生之后,生活更是一地鸡毛。

她说,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亲密无间,嬉嬉闹闹的小情侣会很羡慕,感觉自己都还没感受过爱情的甜蜜就结婚了。

可是羡慕又如何,不甘又怎样?现在迟来的醒悟,还来得及吗?

小晶是可怜的,因为她活成了父母的样子,而完完全全丢失了自己。

03

我倡导的是,在现实压力面前,如果真的不能反抗,那么,看看能否取一个平衡点?

这是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但是,也让自己不要太委屈。

我记得我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我爸就不允许我填外省的学校。

理由很简单,我的哥哥已经跑到外省去了,他觉得太远,不愿意我也跑那么远。

可是对于一个高中只去过县城的我来讲,是多么希望借助大学这个阶梯,可以跑远一点啊。

彼时的我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的鸟儿,迫不及待地想要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

我还记得填志愿的那天,坐在机房填志愿,而另一边,老爸一直打我电话。

心里的烦躁可想而知。

好吧,不让我出省,那我就去本省就远的地方吧。

于是,我心一横,填了一个离家远海边城市的学校。

这个学校真的很远很远,从家里到学校,坐大巴需要8个小时。

此后,让我在大学里一度后悔不已,路途的遥远已经赶上去隔壁省了!

不过这事也算在我和家长的斗争中取了一个平衡点吧,既满足了我可以跑得远的愿望,又满足了老爸不让我出省的计划。

也算是皆大欢喜吧,在听从父母的话同时,我没有太委屈自己。

如果,我没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我去了外省,我可能会跟父母大吵一架,可能大学几年都会因为这事不愉快吧。

如果我读了家门口的大学,我会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走不出那一口井,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我们究竟活成了谁的样子?身边总有一些爱我们的人,想方设法地让我们走他们安排的,或者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

这时候的我们,应该要明白,不管怎样,请认真思考,是不是真的要坚持自己,不妥协?

不管结局怎样,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活成最真实的自己,最开心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