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前段時間,女兒幼兒園大班準備開家長會,老師為了更好的和家長溝通,徵集家長關心的問題。結果收到最多想要了解的問題是:孩子已經大班了,我應不應該提前讓他學習一些小學知識,比如認字、寫字、拼音、算術等等。

家長會上老師請一些家長對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應該提前學習一些小學知識,要不然到時候孩子學習跟不上,會對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巨大的打擊。

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其中一位家長是小學老師提到了可怕的三年級現象,需要家長在關注提前教育的時候更要做好三年級現象的預防工作。

那到底什麼是三年級現象呢?

就是剛入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些小孩表現的非常突出,成績非常好,語文數學等方方面面都比別人懂得超前。可是等到三年級以後,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成績慢慢的開始下滑,甚至會跟不上進度。而且除了成績上的變化,在孩子的脾氣、紀律、作業等等問題上也出現一些變化,比如愛頂嘴了、喜歡自己做決定、做作業磨磨蹭蹭等等。

三年級現象產生的原因

針對三年級現象,很多教育專家給出了很多解釋,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1、不少孩子在讀小學之前就已經把一二年級的內容都學完了。可是真正到小學一、二年級後,上課時覺得自己這些都會了,沒有必要再學習,可能會養成不認真聽講、開小差等壞習慣,同時,因為之前已學習過,重複學習會極大降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失去渴望,甚至產生厭煩心理。而等到三年級以後,上課習慣不好,如果在家不單獨培訓、學習,可能就會造成成績下降、學習跟不上的現象。

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2、孩子小的時候,自主性較差,大部分時候都是父母引導甚至強迫提前學習,可能會造成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本沒有被開發出來,依賴性也高,並且隨著過量的提前教育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過度的提前學習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專注力,扼殺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有的孩子會認為之前強壓的學習讓自己不開心,因此到三年級產生逆反心理;

3、三年級的小孩自主意識開始逐漸從一名兒童成長為一名少年,逐漸有主見。開始喜歡自己獨立,逐漸不在依賴服務,不再單純的

好的提前教育應該這樣做

1、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曾經對記者分享他認為學到的最重要的事都是在幼兒園。他認為他的成功是源自幼兒園時培養出的好習慣,樂於分享,學會思考,善於觀察等等。所以好的學習習慣生活態度就要從小時候培養起來,這會對他今後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培養他良好的作息習慣、生活習慣;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教會孩子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困難。這些習慣是決定孩子一生的,而學校學習只是他漫長一生中的一段旅程。

2、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良好的閱讀習慣會幫助孩子擴展其他領域的發展。比如一道應用題,如果孩子不能準確地讀懂這道題,那他就不能準確的做出來。所以,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我們必須要打好閱讀這個基礎。

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每天,給孩子講故事並針對進行討論、提問,而不僅僅是講給孩子聽。可以和孩子一起將故事內容表演出來。閱讀需要每天堅持直至形成習慣。如果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可以觀察他喜歡什麼類型,從他喜歡的類型開始接觸並慢慢過渡到多類型的書籍,擴充他的知識量。

3、適量提前教育但不要照搬學校教材

適量的“提前教育”可以讓孩子在開始九年制教育前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基礎,這些積累都會成為他們日後學習的推動力,也讓他們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更加從容自信,在學習上也會更有效率。

但是,切記不能完全按照小學教材去教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都學過了,在課堂上不會去認真聽講、學習,養成不好的課堂習慣。

幼兒園應不應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聽聽小學老師如何看

我的一個朋友看到兒子幼兒班上的有的小孩可以自主閱讀、可以100以內加減後非常焦慮,於是也買了一套認字和算術的書。但是,孩子心性偶爾有時候總是會不想學,想要玩。一開始,朋友非常生氣,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於是,朋友將認字、算術這些全部規定為每日任務,不完成不可以玩、不可以看動畫片。漸漸地發現每天孩子學習熱情不高、很拖延、邊學邊玩。後來,朋友反思覺得自己對孩子要求太高、壓的太緊。朋友改變l心態和教育方法,孩子反而自己開始慢慢認字,一學期一套書也全部學完了。

所以,提前教育並非不可以,關鍵還得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自身素質來決定,畢竟世界沒有一樣的兩片葉子,要因材施教。不能強迫孩子學習,應該以引導方式為主,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