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我列舉出三點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中英軍事力量對比及其結果,從中大家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清軍會輸的這麼慘了!


1. 軍隊數量對比: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在80萬左右(包括八旗 、綠營兵), 在鴉片戰爭中調集並先後投入戰爭的大約在10萬左右, 而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7000多人, 後來增至最高達2萬人, 簡單由數字上看, 中方佔絕對優勢, 但在具體的戰役中, 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為未能顯現。英方船堅炮利的優勢使其牢牢的掌握著制海權, 也使其掌握著進攻的主動權,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 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七個省, 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 分到每個重鎮上駐守的部隊也就在4000-10000不等, 如此分兵, 自然在每一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 中英間的多次戰役, 中方能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還處於劣勢。交通不便, 調兵速度的緩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天朝的崩潰》舉了兩個例子說明雙方在這一方面的巨大差距。第一個例子,1841年10月26日, 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中精兵兩千名, 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 該部援軍風塵僕僕, 歷經四千餘里趕至前線。3月10日參加進攻寧波的戰鬥。而英軍於1841年10月10日攻佔寧波後, 此時已休整近半年。比較中英雙方, 誰勞誰逸? 二、1841年4月16日, 浙東反攻失敗後, 道光帝根據前方主帥奕經的請求, 調廣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 該部頭起、二起550人到達, 後兩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軍此時已放棄寧波, 攻陷乍浦、吳淞, 正浩浩蕩蕩駛進長江! 奕經連忙將該部再派往江蘇, 一直到戰爭結束, 該部未參加任何戰鬥”。(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59-60頁)


2. 軍隊質量對比:中英方都實行招募制度, 但英國陸軍以小而精見稱, 薪給優厚, 訓練良好, 而皇家海軍作為世界海上霸主, 更吸引了許多有為之士。英軍軍官出生貴族者甚眾(這也是長期奉行重文輕武的中國官員很難理解的), 而且大抵經過軍官學校培訓, 士兵的招募、軍官(包括士官)的選拔、退役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這些恰恰是中國軍隊十分缺乏的, 清軍士兵缺乏良好的裁補淘汰制度, 許多人年事已高還留在軍中, 還往往父子相繼, 大大降低了軍隊素質, 清軍的訓練也很成問題, 承平日久,訓練廢弛, 而且由於軍餉二百年不變, 物價上漲, 當兵所得不足以養活一家老小, 於是大家紛紛從事第二職業,

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提到浙江定海的綠營兵從事修腳業務, 湖南撫標兵開茶室等等。清承明制, 官員俸祿標準很低,《欽定大清事典》規定的一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不過600餘兩銀子。七品武官的年俸和諸種雜費僅70多兩, 雍正年間耗羨歸公, 除年俸雜費之外, 文武官員還得到一筆養廉銀, 不過文官和武官的差異甚大, 正一品的直隸總督的養廉銀有15000兩, 而一品的提督只有2000兩。而且武官較之文官, 可供搜刮的渠道也少得多, 但這不僅不能抑制, 反而更令他們貪婪, 除了傳統的吃空額, 剋扣軍餉之外, 各路軍爺們各顯神通, 貪贓枉法, 廣東綠營開賭場, 福建水師出租船隻給私人, 甚至兵匪一家, 走私販私。在鴉片貿易中, 各海口水師參與這種活動的大有人在。這種活動的猖獗, 連剛強如林則徐都感棘手, 據載,當時任福建汀漳龍道員的張集馨向他詢問如何改變福建水師 “兵匪一家” 的局面時, 林表示:“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後來的曾國藩更稱:“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清軍內部的腐敗, 以致於茅海建先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我為了研究結論的公允, 曾千百度的尋找光明, 但光明始終遠我而去, 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 本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71-72頁)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3. 武器裝備對比:明清之際, 受戰爭的刺激, 加上西學東漸, 耶穌會士帶來西方火炮的理論與知識, 黃一農先生認為:“明末傳入中國的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同步……直到十七世紀末, 中國與西方在實用炮學上的差距其實並不特別顯著.”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而天下既定, 對槍炮技術的改良便不再重視, “康熙五十四年, 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二十二位,分送各營操練, 上諭大學士等曰:“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改造,斷乎不可! 前師懿德、馬見伯曾經奏請, 朕俱不許”, 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以充實武備。

雍正間, 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進行解部。康熙末年以後的禁教, 更令原先在引進西方火炮新知上扮演重要媒介的耶穌會士,較少機會和興趣繼續這方面的工作。”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而西方的火炮技術卻是與日俱進。至鴉片戰爭前夕, 雙方的差距已相當巨大。與兵丁所用槍支相較,英軍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 射程分別為200和300米, 射速為2/3發/分鐘和3/4發/分鐘, 清軍所使用為兵丁鳥槍, 射程100米, 射速為1/2發/分鐘, 雙方差距可見一斑, 而且自18世紀以來, 西方軍隊所用步槍均使用刺刀, 而兵丁鳥槍由於槍身太長(2米左右)而無法裝配刺刀, 在製造工藝上, 西方日益精密且規格化, 而中國的製造技術在閉關鎖國中不僅未見長進而且還有後退,

“嘉慶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門前朝的“神機炮”, 並改名為“得勝炮”, 未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竟然還不如舊炮.”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火炮的差距也與槍支相仿, 中國的火炮鑄造技術全面落後, 不僅製造工藝差, 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鐵在質量上也遠遜於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 由於鐵質太差, 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 威力也小, 往往數千斤大炮不如英軍的小炮。雙方當時使用的炮彈都裝填黑色火藥, 但歐洲的化學家已找到了黑色火藥的最佳配方, 而清軍使用的黑色火藥的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過高, 大大影響了火藥的爆炸威力。炮架和瞄準器具方面, 中英也存在著很大差距。

清軍許多火炮連起碼的瞄準器具都沒有, 其簡陋程甚至超過剛剛引入西方火炮的明軍。而且清軍還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兵丁鳥槍並不普及, 使用冷兵器的部隊至少佔到一半, 而鳥槍的質量也不容樂觀, 有的一用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 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遺物。海軍的差距更大, 天朝的水師較之皇家海軍, 其差別可謂天上地下, 甚至到中法戰爭中,還有不少封疆大吏獻火攻破法艦之法, 大概他們還生活在“火燒赤壁” 的三國時代。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如此巨大的差距決定了戰爭中清軍的慘敗,這裡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大角, 沙角之戰, 清軍奮勇抵抗(考慮到這場戰爭中清軍更多的是一觸即潰, 望風而逃, 此戰清軍的表現可謂難能可貴), 戰死277人, 傷重而死5人, 受傷462人, 而英軍受傷38人, 無人死亡。虎門之戰, 清軍250人陣亡(包括關天培), 受傷和被俘達千餘人, 英軍僅有5人受輕傷。不用多說了, “戰爭的現實就是這麼冷酷,絲毫也不照顧正義的一方.”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第227頁)

這些只是一些客觀的條件,但是我認為人的能動性和全民戰爭是不可戰勝的!要是清政府能夠像我黨一樣發動群眾全名戰爭,我想不會敗的!唉............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當時的條件和清政府的利益不可能使他們可以發展全面戰爭,但是我們可以借鑑歷史,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