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校多“公知”?

作者申鵬


這一段時間,隨著輿論戰的升級,沉寂了許多年的“公知”群體又開始活躍了。


和十年前不同,今天活躍的公知們,居然大部分都是高校的文科教授和學者。


比如湖北大學那位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梁老師,南大那位鼓吹鴉片戰爭合理性的呂院長,比如湖北大學那位怒罵年輕人為“小粉紅”、“小戰狼”的劉院長。


大家都很驚奇,為什麼這群象牙塔中的“高級知識分子”,說話居然是口不擇言、錯漏百出、毫無邏輯性,不但立場有問題,知識水平也有問題,甚至淪落到靠人生攻擊來為維護自己體面的地步了。


我為他們這個狀況,總結了七個原因:


首先,因為大部分高校文科教師長期不事生產,除了上課就是喝茶吹牛,其實上課也是吹牛。一個人脫離社會久了,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他覺得社會有問題。


其次,某些五六十歲的高校文科老師,本身學歷、學識也是有問題的,他們恰好遇到了一個特殊的年代,所以他們的學術道路太輕鬆,以至於今天的大學裡,出現中專生教本科生,大專生教研究生這樣的現象。學術圈子就是這樣,只要進了圈,基本上就不會出來,後來者就很難進去。他們可以維持自己在學術界的權力、地位到死。


第三,文科類知識分子,日子太閒,不用做實驗,寫論文也不用太動腦子,指派學生查資料就夠了。以至於他們精力充沛,精力太充沛的人,容易成為“懂王”,於是本行工作不好好搞,歷史也插一嘴,政治也插一嘴,經濟也插一嘴……一輩子活成了個出租車司機,活成了個“地攤文學家”,因為這些人文社科門檻都不高,本來也有點“玄學”,給了他們不懂裝懂、信口雌黃的空間。他們膽子大起來,連物理化學生物醫藥都敢講……因為有地位嘛,有地位的人放屁都香。


為什麼高校多“公知”?


第四,這群人自視甚高,總覺得自己是人中之龍,都教授了,都“懂王”了,怎麼不是人中之龍?那麼他們就會覺得世道不公平,如果放在封建社會,他們都是宰輔之材啊,起碼也是個人人尊重,平民見了要磕頭的“士大夫”、“相公老爺”;放了在民國,那也是軍閥政客們大洋豪宅供著的“大師”、“高參”啊,當紅的戲子、歌星都得低頭做小,不知道可以談多少場美妙單純的“師生戀”……然而在今天,好像不是太重視他們?好像他們可有可無?國家似乎更加重視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匠人”?荒謬!斯文掃地!


第五,他們一直有個誤解,認為他們是人民的“啟蒙者”,實際上,從1840年到現在,學術界的文科知識分子,從未做過“啟蒙”大眾的工作,他們雖然偶爾講一些“進步”的話,但從來不是對人民講的,而是對軍閥、政客、地主士紳、黑社會杜月笙們講的……甚至是對西方帝國主義講的……總的來說,他們是“媚上”的、“慕強”的,雖然有時候批評當局,但只是怪當局不夠重視他,不夠重用他,類似於小妾對老爺的抱怨。所以,在人民心裡,他們也算不得“啟蒙者”和“老師”,真正的“教員”,真正讓人民覺醒,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而戰的,另有其人。


第六,他們大多出身不錯,生活優越,在每一個時代,基本上都是幸運兒,但他們對本國的人民毫無同情心和同理心,也不認同國家的道路。明明得了最大的便宜,他們卻總覺得自己吃了虧,受了苦,心心念念幻想著從未存在過的“黃金時代”。


第七,他們自以為高貴,自以為和這個國家的民眾們不同,所以不願意同甘苦共命運,總想著“衣冠南渡”,總期待著“王師解民倒懸”。他們在某個歷史時期 ,見證了西方的強大,於是有了“皈依者虔誠”,把西方的一切話術,都腦補成了事實,在輿論戰中,他們立場和西方一致,甚至比西方還積極。他們認為,千錯萬錯,都是中國的錯,跪就完了,跪了人家就能包容你。


為什麼高校多“公知”?


請注意,我不是否定所有文科高校知識分子,也不是否定所有文科學者,他們其中有很多人,在中國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大聲疾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只是少數。如李大釗、如陳獨秀、如瞿秋白、如魯迅、如聞一多.......但你發現了沒有,他們要麼是共產黨,要麼是傾向於革命和進步的文科學者。


陳獨秀曾經和工人們生活在一起,給工人上課,瞿秋白是我黨歷史上的領袖,聞一多曾經和廣大流亡跋涉的民眾們一起走到四川,魯迅更是對廣大人民飽含深情。他們和人民,和革命的政黨一起,擔負起了國家的興亡。他們沒有像胡適、周作人、胡蘭成一樣,躲在書齋裡指點江山,享受人生,空談自由和人文。


今天的高校“公知”們,做到了哪一點?他們只知道有“自由”,卻不知道有“責任”,更不知道實事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改造自己的思想,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他們只知道復讀西方的“普世價值”,復讀“人權”、“博愛”、“包容”,卻不肯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相,看不到國際政治的波詭雲譎、互相博弈,看不到我們國家的進步,人民的進步。


他們一直要求“反思”,卻從來不問一句,為什麼要“反思”?“反思”有沒有用?“反思”到什麼程度才算完?他們更不管如果我們沒有錯,“反思”個什麼?他們就從來不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場在哪裡?目的是什麼?


PS:最後講個故事,我大學時選修了一門“西方文學鑑賞”的課,老師自稱是XX學社成員,書香門第,家族血統高貴。


然而講起課來,就是拿美國電影舉例,如《海上鋼琴師》,一口一個“你國永遠拍不出這樣包容、溫情的電影”,“你國人民自私、功利、沒有信仰”,“你國對人、對文明、對宗教都缺乏尊重”。


有一個女生站起來提問:“老師,你對我國這麼多狹隘的偏見,這也缺乏尊重和包容吧……”


這位教授勃然大怒,手指門外:“滾出去,被洗腦了的XX”。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