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想起孔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如今想来,真有体会。

时隔多年后,再翻《三国演义》,竟然感触这么深刻。

《三国演义》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最早接触这本书,应该是初二,那是估摸着十五六岁的样子,第一遍看完,已是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中毒”愈深,接连看了好几遍。

但那时,心境颇不成熟,简单来说,就是心态很受剧情影响,钟情于书中的大场面、名人物,导致对书中的很多细节了解不深,甚至一无所知,诚为可惜。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魏蜀吴三国

但这一次,我是从头到尾,将全文非常仔细地阅读了一遍,收获颇丰。也滋生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先说说刘备:

众所周知,刘备在很多人印象中,评价不高。的确如此,他谋略才华不及曹操,慧眼卓见不如孙权。

但如果你认真看《三国演义》,你会发现,刘备确实用他的“仁义”贯穿了其一生。诸葛亮说他“信义著于四海”,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其实并非虚言。通篇看来,“信义”也是他一辈子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刘玄德

刘备出身贫贱,常被嘲讽“织席贩履”,不似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孙权承父兄基业。他没有资本,无法像曹操那样对人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轻则赏赐,重则封官。他对下属唯有以心相交,以“信义”待人。

心细的人可能就会发现,在刘备身边的人才,很少会有背叛,即便是不得已投降,也绝不会回过头来伤害刘备集团。

且不说关羽“千里走单骑”,赵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庶“身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即便是后来吴蜀大战,黄权在绝境的情况下,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原因竟然是不忍心投东吴以伤刘备之心。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汉昭烈帝刘备

据说还有个叫刘平的人买通了刺客去杀刘备,刘备不明所以,待刺客如上宾,酒食相送,最后搞得刺客不忍下手,道出实情。

你可以说他虚伪,说他无能,但在烽火连横的三国时代,依旧以微弱的实力成就霸业,成三足鼎立之势,绝非偶然。硝烟过后,白帝城托孤,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一生的坚持,我会回答:对志向执着追求,对下属诚心相待。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刘关张

2、次说人才的重要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无道理。三国之所以精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一个属于人才的舞台。无论你是有非凡的才学,还是有无双的武艺,都可以在这个时代找到平台,并贡献自己的才华。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蜀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臣以遇明主为理想,而君主亦以人才为根本。曹操赤脚迎许攸,刘备三顾请诸葛。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魏五子良将(名字如图)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曹魏五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魏有五良将、五谋臣;蜀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吴国几任都督皆是将才。谋臣为集团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将士为集团征战四方,马革裹尸。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心力,在三国这样一个尔虞我诈的舞台,焕发光芒,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士为知己者死”的佳话。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三国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那就是一统;两个国家,那便是交战;三个国家,那关系就有点微妙了。在《三国演义》里可以看到,魏蜀吴三方势力集团交叉纵横的微妙关系。

刘备孙权联合,破曹操于赤壁;(苦肉计、诈降书、连环计、华容道逢关羽)

魏吴配合,奇袭荆州杀关羽;(骄兵之计,吕蒙白衣渡江)

蜀倾全国之兵伐吴,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孔明布八阵图,刘备白帝城托孤)

魏吴五次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夜闻张辽之名止啼)

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六出祁山,鞠躬尽瘁

精彩!何其精彩啊!每一次战争,每一场战役,都是势力的碰撞,都是人才的对决。双方你争我夺,智谋之士较量于庙堂,武功将士争锋于战场,何其壮哉!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运筹帷幄

额,写着写着,越写越多,停不下来,本来还想说说曹操、孙权和诸葛亮的。算了,就暂且说这些吧。

最后,在这次阅读中,也了解到了不少以前没注意到的故事。如“陆羊之交”,颇有些春秋时期“管鲍之交”的味道,让三国这样一个烽火的时代,增添一丝温情的色彩。

时隔多年,再翻《三国演义》,重温那个良将谋臣的时代

总结:

三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而罗贯中通过“演义”的方式,让这个时代的人物更加鲜活起来。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关羽等,他们都个性鲜明,形象丰满,人们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当然,需要提一下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分虚,七分实”的小说色彩难免与正史有出入,本篇文字,也是针对《三国演义》为主体而写。闲暇之余,不妨读一读三国吧,会有收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