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市區工農路1號是許昌寶源硅碳棒製造有限公司的廠院。目前,院內大部分建築已經拆除。根據我市老廠院改造計劃,該廠院的土地將由政府收儲,隨後進行開發和建設。

生產硅碳棒,現在聽起來仍有一種“高科技”的感覺。據資料記載,1982年,我國特種碳素行業的同類廠家僅有7家,而中南五省只此1家。


“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由修表社組建,最初廠址在南大街

“許昌寶源硅碳棒製造有限公司是由許昌電熱元件廠重組而成的,位於市區工農路的廠院至今已有50年曆史。”4月18日,今年71歲、自2001年開始擔任許昌寶源硅碳棒製造有限公司領導的朱坤昌說。

一本1983年編纂、寫有“許昌電熱元件廠廠志”的手抄本記錄了許昌電熱元件廠的歷史變遷。

資料顯示,許昌電熱元件廠的前身是從修表社(後更名為鐘錶修配廠)劃分出來的一個班組。1970年11月,該班組(共27人)成立了生產油石和改制砂輪的許昌市油石磨具廠,隸屬許昌市手工業管理局。廠址在南大街“磨具社”,有民房20間。大部分工作靠手工完成。這些工人中,原來從事鐘錶修理的有5人,原來從事眼鏡製作的有4人,原來從事鋼筆修理的有1人,另有學徒工、轉業軍人17人。

1970年12月28日,許昌市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批准將許昌市油石磨具廠的性質由集體改為地方國營,更名為許昌市砂輪廠,隸屬許昌市重工業管理局。1971年3月2日,牛丙離代表修表社向市砂輪廠移交價值10700元的固定資產。同年5月,市砂輪廠由南大街搬遷至工農路一鍊鋼廠院內。鍊鋼廠停產後,這裡雜草叢生,僅有一座高50多米的大煙囪和十幾間又低又矮的簡易平房。同年年底,全廠職工增加到54人,王增華任黨支部書記,年產值達265000元,利潤達66000元。


“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產品升級,造出“爭氣棒”

搬遷至工農路後,為了儘快投入生產,市砂輪廠在1972年9月建設270平方米簡易廠房作為素燒車間。工人們擠在簡易廠房內生產砂輪、油石。

1972年1月,市砂輪廠開始試製新產品——硅碳棒,成立配料、壓型、燒窯、精加工、混配料、電燒測定、修配等7個生產班。1973年3月,第一批硅碳棒試製成功,工人們稱其為“爭氣棒”。從此,市砂輪廠由以生產砂輪、油石為主,逐步轉向以生產硅碳棒為主。

硅碳棒是一種以碳化硅為主要原料的非金屬發熱體,材質硬而脆,高溫下不易變形,在1400攝氏度左右高溫下可連續使用2000小時,節電40%至60%,廣泛應用於各種高溫電爐及電氣隧道窯,可代替並優於鎳鉻電阻絲。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1973年8月28日,市革委會批准市砂輪廠更名為許昌電熱元件廠。1979年年底,該廠成功試製了“碳化硅板狀”、非金屬直熱式管狀遠紅外輻射器;1981年9月,新產品綠碳化硅試製成功並投產,為砂輪、油石、硅碳棒註冊了“許昌”商標。1982年年底,該廠與第一機械部結合引進新技術,試製成功國內首創的遠紅外焊條烘乾爐,技術在全國領先。


“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通過技術革新擺脫手工操作

轉產硅碳棒後,許昌電熱元件廠的生產被納入國家計劃,工人的積極性高漲。大家改進生產工具和操作方法,千方百計提高生產效率。

老工人呂衛生、周清安苦戰一個月製作了一臺“廢品改制切割機”,將工作效率提升5倍。老師傅李國治看到混配料時全靠人工,勞動強度大,就整日琢磨如何研製振動篩。為研製振動篩,他經常忘記吃飯。他研製的振動篩提高工作效率5至10倍。技術員馬廣增吃飯、走路時不忘思考技術革新,在老工人徐金嶺的配合下,製成了垂式粉碎機,改裝了100噸液壓機,改建了素燒窯、球磨機、混料機,改造了龍門吊車等。通過技術革新,全廠基本擺脫了手工操作。

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私營企業增多、在管理上存在不足、固定客戶流失,許昌電熱元件廠的經營開始走下坡路,1996年重組為許昌寶源硅碳棒製造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硅碳棒行業被列為高汙染行業,該公司在2005年完全停產,2008年進入破產程序。

朱坤昌和廠裡的老員工安建國均認為,硅碳棒作為一種發熱元件,依然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


“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高科技”!許昌曾經有個廠生產硅碳棒,年產值達265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