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才華與夢想不匹配時,是否考慮先通過個人品牌變現呢?

疫情還遠沒有結束,不適合聚餐、聚會,週末和三兩好友在戶外咖啡館小聚了一下。聚會很隨意,主要聊了一下關於個人的瓶頸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的才華的頂大概是五十萬,換句話說說,在你沒有才華的情況下,也就能做到五十萬上下的收入。一個人能力的頂大概是一千萬,也就是你自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做到年入千萬就會遇到天花板,一定需要要有團隊的支撐才能做的更大。當然,小富即安的心態另當別論。

當你的才華與夢想不匹配時,是否考慮先通過個人品牌變現呢?

如果一個人想要突破自己的瓶頸,大概有三個方向可以突破,僅供各位參考。

1、產品創新,比如做臺式機的做了筆記本電腦,又做了平板電腦;做手機的從傳統手機做了智能手機,都屬於產品創新。有的創新其實性能變低了,但便攜性增強了,屬於破壞性創新;有了這種產品突破,一般可以推動你突破自己的瓶頸。從小生意來講,大概可以認為是找到了一個爆品,特別有效那種。

2、模式創新,這個就比較簡單了,本來你是開線下店的,現在加進了電商;本來是做電商的現在加進了微商;本來是做微商的現在加入抖音、快手帶貨。線上線下相結合,打破原有生意的模式,融入更多新鮮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模式進來,這也屬於創新。

3、跨界創新,屬於深挖本身客戶的邊際需求,即輻射周邊產品,擴大自己的經營範圍。比如做房產中介的,可以做家居裝修;做家居裝修的也可以做裝修材料;做裝修材料的還順帶賣家用電器。通過這種跨界業務,在不增加客戶數量的前提下提高客單價。再比如原來做減肥產品的可以做醫美行業;做醫美行業的又可以加入整形業務。

總體來說,大概就是這三個大方向的突破,如果還有其他方向,也請各位多指教。

當你的才華與夢想不匹配時,是否考慮先通過個人品牌變現呢?

以上都是關於做生意的一些想法,那麼對於單個個人來講,又有哪些可以突破,或者變現的方式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自媒體變現的事情。這個其實也是困擾很多所謂大V的問題,而且很多大V因為變現渠道不慎,也有可能導致人設的崩塌。

1、簡單來說,想要變現的模式和你擁有賬號的屬性是有很大關係的,但是和賬號本身的活躍度、互動什麼的關聯不大。只要你能夠成為你這個行業最厲害的角色就可以了,無需成為全網前幾名。比如有次參加一個活動,某電器大廠的市場同仁說,我可能是這個行業裡唯一做起來的大號了,因為電器領域實在太難做了。當然,這可能是一個誤解,我不算電器行業的KOL,但是他認為是,也是好事。

2、個人認為,變現模式裡流量變現還是效率最低的,簡單的說就是買貨賣貨,帶貨能力強的屈指可數。因為轉化低、利潤薄,且售後繁瑣,同時需要電商相關的系統作為支撐和後期的運營維護,所以這是最後推薦的變現模式。偶爾體驗一下還可以,如果要專業來做,也許賬號很快就疲軟了。以“羅輯思維”這個賬號為例,賣書、賣課就比較辛苦,然後轉型做知識付費,降低了運營成本,但購買力依然還是衰退的。“羅輯思維”這個賬號當前的影響力也已經大不如前,大眾已經很少看到關於“羅輯思維”熱點了。

3、對於變現,個人比較推崇的還是公關和廣告業務,一方面大品牌的投放對個人或者賬號是一個肯定和背書;另一方面,也不需要粉絲的購買和轉化,對粉絲的傷害比較小。這裡又會分層,比如信譽背書的廣告,如果推薦不好的商品很容易會傷害信譽和知名度。再比如,會有人給金融等產品做背書,最後產品出現崩盤,自己也會遭受損失。另外一種就是專業類的背書,例如用你本專業的觀點去分析某類商品,諸如電動牙刷之類的為啥好,然後順便推薦了牙刷,這種結合就比較適合。當然,沒有銷售連接是最好的,這需要用你的專業度和觀點去分析判斷。

4、值得注意的是,能夠創造觀點的人只有10%,這需要鮮明的邏輯,剩下20%是解讀觀點,70%盲從。大部分人沒有能夠做不上去,是因為你有可能就是那20%的解讀觀點,頂級的人都是需要創造觀點的。廠商其實看中的是那10%,當然,同時也會兼顧20%,但重視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對於二線廠商來說,他們會比較重視那20%,因為頂級的10%著實太貴,其實相當於白白的投錢。例如隨便一個評測都不如“XX用戶是屌絲”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而一萬個人說好話的評測,也無法改變這一個觀點的力量。

5、小V賬號是不是不能變現?其實也不盡然。小V賬號也是可以變現,只是方式可以變換為社群的模式。朋友做了盡八年的社群,有近萬名的付費會員,收入對他來說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有的學員,微信不過幾千人好友,搞個讀書會,一年也有可能賺到上百萬,一期招收幾百人,每人幾百塊,一年12期而已。綜上所述,做垂直類小V賬號也未必沒有機會,更無需天天琢磨蹭流量和找客戶。


如果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往期精彩回顧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我是“雲麥大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