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女權主義者控訴男性社會對婦女的嚴重摧殘,這種摧殘使女性一直處於淪為附庸與奴隸的地位。

然而,對於一些優秀的女作家來說,她們卻可以策略地避開情場帶來的災難,憑藉藝術的力量來超越這種命運上的沉淪,生命通過藝術而自救。

李清照便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女性。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李清照

她也曾喜結良緣;也曾長相廝守;也曾相思甚濃;也曾孤苦飄零。這些構成了她生活的主體,藉此,她獲得了生存的力量,也獲得了藝術創作的靈感與材料。

01 尋尋覓覓夢中的“他”

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個學者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與廖正一等並稱為"後四學士"。加上母親也通文墨,從小便受到薰陶的李清照便愛上了文學藝術,很快取得了令人稱奇的文名。

在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心目中,父親李格非不僅僅是父親和老師,還投映著影影綽綽的未來夫婿的身影。

"他"應該象父親那樣,既富學識,又能詩詞為官清廉,為文真誠。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趙明誠

也許就在朦朦朧朧的期待中,"他"果然出現了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小兒子趙明誠被物色為她的夫君。

是她在偶然的機遇裡聽到了,望到了他?還是父親為她架起鵲橋?

或許是她文名早顯,趙明誠早已知曉,以宰相之家謀大臣之女,倒也"門當戶對",順理成章,不管怎樣,心上的"他"在李清照豆蔻年華的時候出現了,並很快進入了她的生活。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李清照的這首《浣溪沙·繡面芙蓉》就寫出了青春女子動情時的的美妙心態,也許並不全是實際發生的事情,但卻是一種毋庸懷疑的真實心理。

02 點點滴滴相守的情

通常有人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這是對於那些缺乏真正愛情基礎而只具有些許浪漫熱情的人而言,確實會發生這樣的不幸或悲劇,但對於那些能夠在很廣闊的領域裡有共同語言、有共同興趣、有相近的愛情和互相體貼之情的人來說,即使婚前缺乏情感交流的機會,在婚後也會增進情誼而成為情投意合的伉儷。

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是這樣的典範。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李清照與趙明誠

十八歲的李清照懷著祈盼和神秘的心情,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很快便琴瑟和鳴。

李清照曾在《金石錄後序》中記述他們夫妻生活點點滴滴的樂事:

"……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這樣的生活樂事一再地被李清照提起,大概是她滿足和夫君的"相從曾賦賞花詩"。

當戀情與詩情融合,也許就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從《籀史》"明誠字德夫,大丞相挺之季子。讀書贍博藏書萬卷……"來看,趙明誠文學藝術、金石研究等都極有修養。

趙明誠自知在詞作上難及愛妻,但也"務欲勝之",而李清照雖"不讓鬚眉",卻又深愛著夫君。

正是由於這樣的以"文"傳心,雖一直沒有子女,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充實美滿。即使趙明誠因父親之死被追所贈官職,攜妻返鄉,也沒有因打擊而失去和樂的生活,反倒沒有了官場的紛擾而愈加自由如意,以至於李清照稱"甘心老是鄉矣!"

《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便是他們這段相守的寫照。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03 冷冷清清相思的苦

生活總會有不如意,李清照夫婦的不如意,則是來自於趙明誠的遊學所造成的別離之苦。

宋代是文人的天堂,但以遊學、入仕為出路的文人,別家離舍,對孤身幽閉在家中的妻子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男人謀取功名是社會賦予的特權,會自然地有一種滿足。而幽閉在家的女性何以消愁?

李清照作為不同於普通女人的女人而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她把這離愁別恨都融入筆端,寫下了一首又一首抒發胸意的離別詞。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初秋時節獨泛蘭舟、懷念遠人的《一剪梅》,就是李清照對幸福的期盼,對心上人的想象性表情,多少別離之情的體味都化作了婉麗多姿的動人。

也許愛神跨過渺遠的時空給李清照帶來了的幸運,使她終有愛情與詩詞陪伴,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所以,曾驅逐過亞當和夏娃的"上帝",在冥冥之中也要來破壞他們的幸福。

04 悽悽慘慘生活的愁

1129年,趙明誠死了,李清照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從此悲哀悽苦的生活伴隨著她,悲哀悽苦的詩詞也就成了她衷情的唯一寄託。

當個人的悲苦與國家的破亡連成一篇愁雲慘霧,她的詩詞的哀婉之音就顯得格外淒厲。

儘管依然情如芭蕉"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可是又有誰能領略。

"沒個人堪寄"的人生至哀使她成了孤苦無依的嫠婦,天上人間再也沒有了共賞詩書的樂趣,沒有了較量才學的歡悅,甚至沒有了短暫別離的期許,有的只是深閨之婦的幽怨。

一個女人,放在現代,可以很快地擺脫失去的孤苦,重建幸福的生活,然而放在封建的宋代,一個女人在喪夫無家之後的命運是無法自持的。

李清照曾經自賣家中銅器以求生存,被無端指控為她的先夫將金器送給了金人,而追究其"通敵"罪;曾經迫於生計嫁給了張汝舟,本來合乎宋代禮法的一次人生選擇,卻以迅速離異告終。

告終的原因是婚後不久發現張汝舟營私舞弊的罪行,斷然舉訟告發以求離異。

可自視為真正道學先生的人云:"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又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笑之。"

這樣的遭遇正是李清照晚年名作《聲聲慢·尋尋覓覓》所描寫的那樣的鏡象。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至哀乃至絕望正是她孤獨無助的"許多愁",也正是這"載不動"的愁壓垮了李清照,她在諮嗟悲嘆中度過了最後的時光,追隨先夫魂靈而去。

05 結語

從李清照少女時代對愛情的憧憬與追求,到婚後的幸福與別情,再到晚年的回顧與悲吟,構成了她的人生三部曲,顯然也是她的藝術三部曲,儘管有著不同的色彩與音韻,但都圍繞著她的"生命之愛":對"他"的依戀而歌。

可以說,這是李清照生命的主旋律,也是她藝術的主旋律。

有人說,這是李清照詩詞境界的狹窄之處,總是個人的悲與苦,總是女性的愁與淚。

其實,這是封建時代"男性化"對一個女人的的責難,是封建社會男權意識支配下的偏見

誰說女作家沒有在作品中表現她們感受的權利?

透過李清照的詞,看古代女性追求愛情艱難的“尋尋覓覓”之路

李清照命運的悲劇以及她眾多作品的散佚和遭貶,是中國女性悲劇命運的一種"寓言"和一個縮影

然而,李清照對"愛"的尋尋覓覓,具有永恆的意義,那生根於心靈深處的戀情之花,雖歷經千年風雨而仍為人們所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