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女权主义者控诉男性社会对妇女的严重摧残,这种摧残使女性一直处于沦为附庸与奴隶的地位。

然而,对于一些优秀的女作家来说,她们却可以策略地避开情场带来的灾难,凭借艺术的力量来超越这种命运上的沉沦,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

李清照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李清照

她也曾喜结良缘;也曾长相厮守;也曾相思甚浓;也曾孤苦飘零。这些构成了她生活的主体,借此,她获得了生存的力量,也获得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材料。

01 寻寻觅觅梦中的“他”

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士"。加上母亲也通文墨,从小便受到熏陶的李清照便爱上了文学艺术,很快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文名。

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目中,父亲李格非不仅仅是父亲和老师,还投映着影影绰绰的未来夫婿的身影。

"他"应该象父亲那样,既富学识,又能诗词为官清廉,为文真诚。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赵明诚

也许就在朦朦胧胧的期待中,"他"果然出现了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小儿子赵明诚被物色为她的夫君。

是她在偶然的机遇里听到了,望到了他?还是父亲为她架起鹊桥?

或许是她文名早显,赵明诚早已知晓,以宰相之家谋大臣之女,倒也"门当户对",顺理成章,不管怎样,心上的"他"在李清照豆蔻年华的时候出现了,并很快进入了她的生活。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的这首《浣溪沙·绣面芙蓉》就写出了青春女子动情时的的美妙心态,也许并不全是实际发生的事情,但却是一种毋庸怀疑的真实心理。

02 点点滴滴相守的情

通常有人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是对于那些缺乏真正爱情基础而只具有些许浪漫热情的人而言,确实会发生这样的不幸或悲剧,但对于那些能够在很广阔的领域里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兴趣、有相近的爱情和互相体贴之情的人来说,即使婚前缺乏情感交流的机会,在婚后也会增进情谊而成为情投意合的伉俪。

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这样的典范。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李清照与赵明诚

十八岁的李清照怀着祈盼和神秘的心情,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很快便琴瑟和鸣。

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他们夫妻生活点点滴滴的乐事: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样的生活乐事一再地被李清照提起,大概是她满足和夫君的"相从曾赋赏花诗"。

当恋情与诗情融合,也许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从《籀史》"明诚字德夫,大丞相挺之季子。读书赡博藏书万卷……"来看,赵明诚文学艺术、金石研究等都极有修养。

赵明诚自知在词作上难及爱妻,但也"务欲胜之",而李清照虽"不让须眉",却又深爱着夫君。

正是由于这样的以"文"传心,虽一直没有子女,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充实美满。即使赵明诚因父亲之死被追所赠官职,携妻返乡,也没有因打击而失去和乐的生活,反倒没有了官场的纷扰而愈加自由如意,以至于李清照称"甘心老是乡矣!"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便是他们这段相守的写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03 冷冷清清相思的苦

生活总会有不如意,李清照夫妇的不如意,则是来自于赵明诚的游学所造成的别离之苦。

宋代是文人的天堂,但以游学、入仕为出路的文人,别家离舍,对孤身幽闭在家中的妻子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男人谋取功名是社会赋予的特权,会自然地有一种满足。而幽闭在家的女性何以消愁?

李清照作为不同于普通女人的女人而言,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把这离愁别恨都融入笔端,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抒发胸意的离别词。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初秋时节独泛兰舟、怀念远人的《一剪梅》,就是李清照对幸福的期盼,对心上人的想象性表情,多少别离之情的体味都化作了婉丽多姿的动人。

也许爱神跨过渺远的时空给李清照带来了的幸运,使她终有爱情与诗词陪伴,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所以,曾驱逐过亚当和夏娃的"上帝",在冥冥之中也要来破坏他们的幸福。

04 凄凄惨惨生活的愁

1129年,赵明诚死了,李清照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从此悲哀凄苦的生活伴随着她,悲哀凄苦的诗词也就成了她衷情的唯一寄托。

当个人的悲苦与国家的破亡连成一篇愁云惨雾,她的诗词的哀婉之音就显得格外凄厉。

尽管依然情如芭蕉"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可是又有谁能领略。

"没个人堪寄"的人生至哀使她成了孤苦无依的嫠妇,天上人间再也没有了共赏诗书的乐趣,没有了较量才学的欢悦,甚至没有了短暂别离的期许,有的只是深闺之妇的幽怨。

一个女人,放在现代,可以很快地摆脱失去的孤苦,重建幸福的生活,然而放在封建的宋代,一个女人在丧夫无家之后的命运是无法自持的。

李清照曾经自卖家中铜器以求生存,被无端指控为她的先夫将金器送给了金人,而追究其"通敌"罪;曾经迫于生计嫁给了张汝舟,本来合乎宋代礼法的一次人生选择,却以迅速离异告终。

告终的原因是婚后不久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的罪行,断然举讼告发以求离异。

可自视为真正道学先生的人云:"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又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笑之。"

这样的遭遇正是李清照晚年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所描写的那样的镜象。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至哀乃至绝望正是她孤独无助的"许多愁",也正是这"载不动"的愁压垮了李清照,她在咨嗟悲叹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追随先夫魂灵而去。

05 结语

从李清照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到婚后的幸福与别情,再到晚年的回顾与悲吟,构成了她的人生三部曲,显然也是她的艺术三部曲,尽管有着不同的色彩与音韵,但都围绕着她的"生命之爱":对"他"的依恋而歌。

可以说,这是李清照生命的主旋律,也是她艺术的主旋律。

有人说,这是李清照诗词境界的狭窄之处,总是个人的悲与苦,总是女性的愁与泪。

其实,这是封建时代"男性化"对一个女人的的责难,是封建社会男权意识支配下的偏见

谁说女作家没有在作品中表现她们感受的权利?

透过李清照的词,看古代女性追求爱情艰难的“寻寻觅觅”之路

李清照命运的悲剧以及她众多作品的散佚和遭贬,是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一种"寓言"和一个缩影

然而,李清照对"爱"的寻寻觅觅,具有永恒的意义,那生根于心灵深处的恋情之花,虽历经千年风雨而仍为人们所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