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劉伯溫強10倍,一生9次拒絕朱元璋,沒有被殺反而加官進爵

眾所周知,南京的鐘山因山頂常有紫雲縈繞,又叫紫金山。諸葛亮曾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因此,明太祖朱元璋選定南京作為大明的首都,並把自己的陵墓選址在紫金山。

在有明一代,南京的紫金山,也就是鐘山,昭示著大明皇帝的權威與榮耀,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將自己的陵寢明孝陵選址於此,還將他自己認為對大明開國的有功之臣死後賜葬於鐘山,以顯示皇帝對有功之臣和知識分子的尊重。

作為朱元璋的智囊團之一,劉伯溫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但他死後並沒有獲得賜葬鐘山的殊榮,而有一個人,能力遠在劉伯溫之上,朱元璋對其信任有加、尊崇無比,洪武十七年此人去世,朱元璋令其葬於鐘山,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陳遇。

他比劉伯溫強10倍,一生9次拒絕朱元璋,沒有被殺反而加官進爵


實際上,朱元璋的智囊有很多,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但在《明史》記載中,陳遇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的地位和待遇,均在劉伯溫之上。陳遇之所以能夠獲得朱元璋如此厚愛,與他的博學多識、超然物外有極大關係。

也就是說,陳遇已經參透了天地之道,深知治國理政之要,並對帝王之術有深刻洞見,且對朱元璋也瞭如指掌,不願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因此,他一生8次拒絕朱元璋邀約與賜爵,也不贊成朱元璋提拔自己的兒子。

《明史》記載,“遇天資沉粹,篤學博覽,精象數之學”,元朝末年在溫州當過官的陳遇,後來棄官歸隱。隨著朱元璋勢力的不斷壯大,亟需更大範圍的知識分子支持,於是“發書聘之,引伊、呂、諸葛為喻”,也就是說,朱元璋把陳遇比作歷史上的伊尹、姜太公和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