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樁功

提起八極拳築基功夫――樁功,很多武術界人士可能認為八極門的站樁與其它拳種沒有什麼不同,然而,這種看法是不完全對的,因為八極樁功是一個體系,分定步樁、活步樁,有著其獨特的一面。由於功法練習十分科學,才產生了享譽海內外的張克明、張景星、黃四海、馬鳳圖、李書文、韓化臣、馬英圖、霍殿閣、劉雲樵、馬賢達等八極高手。

八極拳樁功

開門八極拳為河北滄州羅疃八極老架,渾厚沉實、兇狠爆猛,是張景星的弟子、原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韓化臣先生的第三代傳人,韓先生與“神槍”李書文、中央國術館訓練科長馬英圖為親師兄弟。另外,筆者還曾得到過李書文的師弟王中全(在北京掛棍二十年未逢對手)的再傳弟子付廣池先生、霍殿閣嫡孫霍文學先生、張旭初的弟子繳增祥先生和馬鳳圖的愛子馬明達先生的指點,這幾家八極均是老架原貌,只是動作幅度和架子高低略有不同。綜合眾位老前輩所言,筆者擬將八極樁功、八極發聲、小架、大架、對手架、六大開、手型論、三大勁、八極養生、技擊交手等10個方面的內容做一簡略的闡述,保持原傳、原味。現將樁功淺析一下,不求話多,只求意真。

首先,八極拳入門的功夫是築基樁功――兩儀樁,也就是騎馬蹲襠式,八極老前輩們稱為“抱嬰樁”(不同於大成拳的抱嬰樁),全稱“懷抱嬰兒手託山”,據說是八極拳始祖吳忠的女兒吳榮練功體悟出的站樁秘訣,細嚼其味,內行看來其真其奧不言自明。此樁站定,取中平架,不高不低,要領同於原傳形意拳渾元樁,左手握空拳,拳心朝下,意念中抱一嬰兒(還不能走路,此時圓柔如球),大小臂自圓(同於太極拳抱球),右手為掌(虎形掌),掌心朝上,託於腮旁,意念中託一小山,只有這樣內勁才能沉重如灌鉛,並連通全身。同時兩肘屈回撐頂,意念中力排二山(同於大成拳二掙力),頭上頂,頸上拔,胸上提,意念中頂上青天;胯下松,膝下蹲,足下踩,意念中踩在兩川(即兩山間大河),上頂下踩也形成二掙力。八極前輩稱此樁態內勁為“十字勁”,據筆者考證,此“十字勁”的名稱早於民間傳統任何一個拳種,可以說為八極門獨有,後來大成拳也有了“十字”的概念。此樁功架單練,培元養氣,伸筋拔骨,與內家的六面混元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說是十字勁,其實是四面八方都有勁,“渾身到處皆是手”,無論對方從哪個方向進擊,都會被大力彈回或震傷。可見,八極作為名拳,其練功法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天下拳理是一家”,只是不同拳種各自的表述不同罷了。此樁獨特之處是除保留內家拳肩撐肘橫、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肛斂臀、中正安舒的要領外,又將實戰技擊兇狠霸道的特點盡顯出來,武林中素有“八極半年打死人,形意一年打死人”和“太極十年不出門,當年的八極嚇死人”的說法(當然“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說法更廣,這裡只是說明八極拳的銅頭鐵臂、鐵掌鐵足、明肘明膝爆猛發力之效果,古時戰場上稱為殺法,不同於內家拳的彈射法,這也是八極拳歷來被軍方看重的原因。關於效果,舉個例子,用手指彈一隻螞蟻,彈出很遠螞蟻也不會死,而用手指輕輕戳擊或攆動螞蟻,螞蟻則必定粉身碎骨,八極就是後一種打擊方法),整個樁態內意“頭頂頂漏天,腳跺跺碎磚,兩肘頂跑山”,內外相合,其威力可想而知。發勁時,力起於足,並以腰脊為軸,帶動肩胯,猛摧肘膝,勁貫四方梢節,渾圓爆發,如炮炸響。說到此勁,霍文學先生曾向筆者講過一件真事,是其父霍慶雲親眼所見:李書文在做頂肘動作時,勁發出後能將瓜皮帽垂直向上彈起一尺多高,然後復落頭上,同時兩肘象古琴絃一樣劇烈顫動,可見其頂拔勁之大、之脆、之精、之神。後來霍慶雲、張玉衡(張景星之子)和很多八極弟子競相仿效,卻沒有一個人能將帽子頂抖而起,最好的也只是將帽子頂脫離開頭髮梢,一輩子也沒有練成此功。實在可惜的是李書文沒有將這一心法講給後人,以致失傳(但願不是這樣)。筆者另一位師爺趙榮林先生是韓化臣的貼身弟子,也是馬英圖的學生,因為韓先生與馬先生是師兄弟,所以趙師爺稱馬先生為師叔。他把兩儀頂肘叫做“八極母”,因為此式樁態為一蓄勁式,能派生變化出八極小架中任何一種拳式,無論勁發向何方。而小架又派生出大架和“六大開”、“八大招”,倒回去,所有拳式又能返回兩儀頂肘式,師爺管這叫“一生九九,九九歸一”(請八極同門不妨琢磨一試)。

其次,八極拳的活步樁也就是小架,此架練法絕對天下獨一無二,動作簡潔明快、樸實無華,是由二十幾個勢子組成的一個短小精悍的套路。與此練法相同的是北京“醉鬼”張三門的“小拳”,然觀“小拳”架式與八極小架一模一樣,只是結尾改了兩個動作,內行一眼就能看出“張氏功夫”源於八極。說其練法獨特,一是指練功時動靜分明、方圓兼備、剛柔相濟、內外相合,要在兩儀定步樁換勁的基礎上苦練,功力才會更上一個層次,動勢如山崩,靜勢如沉鍾。老前輩們稱練習小架為“一步一樁”,或乾脆稱“蹲小架”、“耗架子”。可能有的朋友要問,既然此小架是個套路,怎麼這樣練呢?這就是八極拳獨特的地方啊!大家都知道,練習套路不是脆快如少林,就是柔緩似太極,但此二者皆講究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八極小架練功單單講究動靜分明,而且集功、藝、養、用於一體,其練習共有四種方法:一是動靜分明法,動時如崩弓炸雷,靜時如同站定步樁。定樁仍然是按兩儀樁的要領,但此時心中更靜,雜念更少,僅存一念(即氣功以一念之說)。具體方法是“數息”,我們規定一呼一吸為一息,呼吸要做到深、細、緩、勻,吸時把氣貫入丹田,呼時起自丹田。一般初練時暗數三息為一樁,如起式並步樁(悟空問路)為三息後,發勁變成兩儀樁站定又三息,再發勁後變弓步樁(拉弓式)又三息,直到練成最後一式並步樁,要求收勢仍要回到起勢的位置。隨著功力的增長,可以“六息一樁”、“九息一樁”,直到極限“九九八十一息一樁”,此時可達忘我境界,天人合一矣。久之丹田氣滿,內勁厚積自出(另外,站樁內功還有大小周天練習法,因是內功練習,非得明師指點才能練,故筆者不能公開),追求的是一個“耗”、“養”、“積”字。二是柔練,不再按“一步一樁”的練法,而採取太極拳的練法,動作柔緩連貫、虛實分明,運勁如抽絲。此時更要深切體會動作的要領,用意不用力,細細品味丹田內氣達於四梢的感覺,追求的是一個“熟”、“順”、“暢”字。三是剛練,氣滿力足勁厚後,在適當的季節、適當的環境和適當的體況下發真勁、剛勁、明勁,足踏有聲,步落生根,鼻中擤起丹田之氣,摧動全身整體之勁彈抖而出,“眼前無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無人”,一擊必殺,打出效果(此種練法必須經名師指點,否則易引起頭暈、眼花、鼻流血和耳鳴現象,甚至造成臟器內傷),追求的是一個“效”、“慎”、“戒”字。四是剛柔相濟練,動作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剛、時而柔,變幻莫測。馬鳳圖前輩曾有“七剛三柔”之說,韓化臣老前輩有“一掛鞭”之說,霍慶雲老前輩有“明勁牽暗勁,暗勁逗明勁”之說,這種練法追求的是一個“活”、“神”、“化”字。這樣,練習小架四種方法輪換不停地練。

第三,八極拳樁功有著十分豐富的活動,也就是精神訓練,即古人說的“內實精神,外適安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前面所提的一些意念,同於大成拳的意念假借,可見傳統武術界各有自己的意念假借,絕不只是大成拳的專利。八極門的先輩們在意念的練法上並不比大成拳遜色,筆者只是認為由於種種原因,八極門歷史上就保守,起初八極拳只是在回民中流傳,是不傳漢人的,所以身懷絕技的高手都是回族老前輩,他們攜藝自珍、攜珍自秘、攜秘自守,幾乎是代代單傳,才影響了八極拳的發展。可喜的是在1928年,馮玉祥、張之江、李景林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才使八極拳走出滄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筆者就意念問題曾請教過很多八極老前輩,由於受傳統的影響,筆者在此不想多寫(今後將另文撰寫,以飧讀者,以揭開八極拳之神秘面紗)。本文僅列出定步樁和小架的兩首行功秘訣:

(1)兩儀頂樁歌訣

頭頂青天,腳踏兩灣(或兩川)。

懷抱嬰兒,兩肘頂山。

(意念闡釋如前)

注:灣,指小溪流。川,指大江河。但這裡兩字代表兩層功夫層次。

(2)八極小架動靜結合練法歌訣(其他三種練法歌訣暫不寫出,大架、六大開、八大招皆有歌訣,也將另外寫出)

頭頂青天,腳踏兩灣。

背貼直樹,肘寄遠山。

懷抱嬰兒,內實渾元。

周身運勁,力撐八面。

旋擬螺絲入口,發似火藥爆燃。

敬請天下武友和八極同門分析其中奧妙,不言而喻,筆者也不再贅述,因為大家都是行家,我說些大家都知道的理論也沒有什麼意義。它跟太極、形意、八卦有區別嗎?天下拳理是不是一家?當代著名武術家王培生先生曾說“天下沒有名拳,只有名家”,言外之意,拳再好,沒有功夫,你也上不了擂臺,再說句實話,歷代八極高手都是得老師真傳方法正確後苦練出來的,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假,功夫也沒有捷徑可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傳統八極拳練法是一個完備的科學體系,臺灣八極宗師劉雲樵先生“小架築基,大架展技,六大開肆藝”之論也說明了這一點。筆者作為一名傳統八極拳愛好者,知道八極拳“大道至簡”的深刻內涵,但所知又極其有限,只能道出隻言片語,寫成一篇小短文,藉以“拋磚引玉”,敬請各界同門方家批評指正為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