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聊子贡


读《论语》,聊子贡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子贡是一个口才极佳的学生,其实作为老师,应该引以自豪,可是孔子对这个学生并不是十分欣赏,那原因何在呢?

《史记》记载:“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说得 通俗一点,就是孔子驳斥他的言论,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喜欢和弟子辩论一番,而恰恰是想打压一下学生的锐气。《论语》记载,“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一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啊,有仁德,而不能言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能说会道的人同人家顶嘴,嘴快话多,常常引起别人的厌恶不满。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仁德,但哪里用的上能言善辩呢?”)还有一次,子贡仗着自己的口才指责别人,孔子就说:“端木赐你这样做就凸显你的贤能吗?我可没这闲工夫说落别人”,由此可见,孔子很反对“巧言乱德”的人。

读《论语》,聊子贡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临分别时,他对老子说,你有没有什么要送给我的?老子说,我不是富贵之人,当送不了金银财宝,人都说我是智者,那我就送给你几句话吧!其中就有“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的为人箴言,这一点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本人并不喜欢与人辩论,他自己曾要求学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孔子更看重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

孔子曾两次当面对子贡作出评价:一次是孔老师直接挑起话头。你(子贡)和颜回比那个更强一点?子贡很有自知之明,忙说,我哪里敢和颜回比呢?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确实比不上他,我赞同你的观点,你确实不如他。另一次是子贡自己想知道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地位。他对孔子说,你觉得我的才能怎么样?孔老师没有直说,而是打了个比方,你就是个器物。子贡穷追不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器物?孔子说,胡琏。这次谈话就有些含蓄了,《论语》也没有记载之后的内容,可能是老师在启发学生思考吧,不想把话说破。

那我们只有循着话由猜测老师的意思了。“胡琏”是个啥?古代祭祀时装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圆之形。我觉得孔子是很肯定子贡的政治才能,他能言善辩,口才极佳,做人处事多能变通,但也只是个“器物”,说得通俗点,子贡才能单一,没有更多的才能。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可见子贡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这就等于委婉地指出子贡的不足。其实孔老师还是很了解学生的,在他的心目中自有优秀的标准,他也许是希望子贡能更沉稳一点,更踏实一点,才能更多一点,你子贡就更优秀了。

我们如果站在现在的立场上看,子贡也是很优秀的。首先,他口才好,口才也是才,古代的纵横家更是用三寸不烂之舌胜却百万之师。当时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孔子为什么让子贡去呢?就是因为子贡的辩才出众,做事稳妥,他此次出马,一定能解决问题。《史记》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如此形势,全由子贡,厉害!厉害!但是这五国之间的征战杀伐,流血牺牲又是孔子想看到的吗?显然不是,但凡有更好的办法,孔子还是不会愿意子贡出手的。

子贡的才能绝不是只表现在外交和辩才上,它在经商方面,也是如鱼得水,表现突出。孔子曾说,颜回好学,笃行师命,甘于平淡和贫穷,生活一度困顿;而子贡不甘于命运,做生意,贱买贵卖,很懂行情,和陶朱公范蠡一样齐名。那孔子说这些是在表扬子贡吗?我觉得不一定,因为孔子的很多学生都很聪明,在做官从政上很有一套,如果换做经商应该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个时代做生意是一件光荣的事吗?士、农、工、商四等级别就说明了一切问题,做士人,读书做官才是正道和光明坦途,商人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可以,要做为一生的行业,想必孔老师并不一定喜欢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子贡的才能,只是按事实说话。

孔子死后,被埋葬在鲁国城北的泗上,弟子按要求都守了三年的丧。三年后,大家道别离去时,都相对而哭,又各尽哀,有的弟子再次留下。唯独子贡在坟墓旁建了一个茅草庵,为老师总共守了六年的丧期,然后才离开。

尽管子贡不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在子贡眼里老师却是最好的老师。他知道老师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但他只是子贡,变不成颜回,那就做最好的自己吧!在为老师守丧期间,他想了很多,颜回英年早逝,让老师捶胸顿足,痛断肝肠;子路和老师年龄差距不大,他们亦师亦友,可子路却卷入政治动乱,死于非命,也让老师悲伤不已。老师这一生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过得很不如意,思量再三,他终于理解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原来老师是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子贡为什么给老师守了六年的丧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