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烏鴉之戰

蜜蜂與烏鴉之戰

據《邳縣誌》記載,邳州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蜜蜂與烏鴉的“戰爭”。1923年秋季的一天,邳縣官湖小學學生正坐在教室裡上課,碧藍的天空中突然變得陰暗起來,但太陽高懸,不像下雨的樣子。其實,那不是一塊黑雲。學生們走出教室,看到了恐懼的一幕。學校院內栽植了上百棵槐樹,生長得枝繁葉茂,是一處不錯的風景。槐樹林的上空呈現出一片黑壓壓的東西,面積有上千平方,密密麻麻,嚴絲合縫,嗡嗡喳喳的聲響讓人不寒而慄。這是一群訓練有素的蜜蜂,它們在蜂王的帶領下,與一群烏鴉展開了一場亙古難見的血腥戰鬥。

蜜蜂與烏鴉之戰

烏鴉數量龐大,足有上萬只,十分罕見,讓人嘖嘖稱奇。這群烏鴉究竟是從哪裡飛過來的呢?據查找資料,它們是本地烏鴉,常聚集在艾山一帶,只有覓食的時候才出動到平原野地。其中一群烏鴉恰巧遇到了這群蜜蜂。據知情人透露,槐樹行裡有幾隻碩大的蜂巢,養育著數萬只蜜蜂。烏鴉飛到這裡,在樹行內休憩,卻被蜜蜂認為侵犯了自己的領地。於是,千萬只蜜蜂同仇敵愾,與烏鴉展開了瘋狂的鬥爭。

烏鴉自知寡不敵眾,又引來一批烏鴉,數量達到上萬只。它們在空中狂飛亂舞,用尖嘴和爪子當作武器,嘎嘎的叫聲讓人不寒而慄。蜜蜂毫不示弱,緊緊叮咬烏鴉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最終勇敢地將身上的針刺扎進烏鴉的體內。這場鏖戰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但誰也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不決出雌雄誓不罷休。死亡終究不可避免,也是這群好戰分子的最好的歸宿。樹上掛滿了烏鴉的屍體,掉在地上的蜜蜂也都悄悄死去,戰鬥十分慘烈,傷亡十分慘重,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第三天的傍晚,戰事終於宣告結束,烏鴉落荒逃進深山,不知蹤影,蜜蜂也遷徙而去。

蜜蜂與烏鴉之戰

之所以出現這種動物間的殘殺,主要是季節的因素,時值青黃不接,烏鴉覓食困難。此外,秋季來臨,天氣悶熱,蜜蜂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先看一下蜜蜂的生活習性。蜜蜂本不具有特別的攻擊性,一旦空氣不流通,群蜂易顯不安狀態,特別悶熱的場合就更加危險。當它們遇到烏鴉這群不速之客時,就自然而然地發起了群攻。在這場戰鬥中,蜜蜂依靠自己特殊的功能,很容易形成了攻擊合力。

資料記載,蜜蜂長期生活在黑暗的蜂巢中,除依靠接觸、聲音、舞蹈進行通訊聯絡外,很多信息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的。信息素是昆蟲的外分泌腺分泌到體外的化學物質,通過個體間的接觸或空氣傳播,作用於同種的其他個體,引起特定的行為或生理反應,所以又稱為外激素。同種個體間傳遞的信息素,對它們說來是一種特殊“語言”,接受的個體能瞭解其中含有的信息密碼,從而產生有利於群體的行為或生理反應。

蜜蜂與烏鴉之戰

特別是生長在非洲的殺人蜂,它是一種兇猛的蜜蜂,曾經在上個世紀50年代侵入巴西,然後一直擴散到美國,給美國當地的蜜蜂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還導致了幾千人的死亡。這種蜜蜂的大腦裡有兩種蛋白質,它們能夠在大腦中迅速地分解成神經肽,從而是蜜蜂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蜜蜂不喜歡黑色的東西和酒、蔥、蒜等特殊氣味,當它們遇到通體黑燦的烏鴉時,就奮起自衛,向敵人發起了進攻。

烏鴉為什麼會失敗?先了解一下烏鴉的特性。烏鴉是雀形目鴉科數種黑色鳥類的俗稱,為雀形目鳥類中個體最大的,體長400~490毫米;羽毛大多是黑色或黑白兩色,黑羽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翅遠長於尾;嘴、腿及腳純黑色。烏鴉共36種,分佈幾乎遍及全球。中國有7種,大多為留鳥。在邳州一帶最常見的是小嘴烏鴉,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漆黑,無論是喙、虹膜還是雙足,均是飽滿的黑色。

蜜蜂與烏鴉之戰

小嘴烏鴉廣泛分佈於亞歐大陸,從歐洲西部到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之間的廣大地區有本物種分佈,向南一直到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南亞次大陸、日本列島均可見到本物種;在中國的北部地區、四川、福建、廣東、南至海南南部和雲南南部也都有本物種的分佈記錄。烏鴉喜結大群棲息,取食於矮草地及農耕地,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但喜吃屍體,常在道路上吃被車輛壓死的動物。

從以上內容可以推測,烏鴉是外來之敵,自然不受歡迎,又撞到了蜜蜂的領地,群起而攻之,就不難理解了。蜜蜂不僅有強大的特別功能,組織力、號召力、參與力都很強,又具有獻身精神,不達目的絕不收手,並堅持持久作戰,勝利最終屬於了他們。

無獨有偶,1934年初夏的一天,在邳縣貓兒窩街頭的椿樹林上空,烏鴉和蜜蜂再次發生了一場激戰,持續時間長達17天,而不分勝負。再以後,像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多見了,特別是這樣規模的蜂鴉之戰,更是絕無僅有了。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環境改變的緣故,二是生活條件好了。特別是這些年裡,烏鴉已經很少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