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當我們面向世界的時候,“中國”就是我們國人最自豪的名字。而且,

世界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集合了地域、政治、文化等多重含義的國家名稱。對於“中國”二字,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這二個字做一個追根溯源的瞭解。

關於“中國”這個詞,你知道有實物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嗎?當時的“中國”又意味著什麼呢?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西周青銅器“何尊”,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

一、關於中國的起源,竟然來自一隻差點成為廢品的青銅器

1963年的秋天,一個雨後的晚上,陝西寶雞的一個名叫陳堆的農民,在上廁所的時候,被後院崖背的一張“鬼臉”嚇著了。第二天白天,陳堆的膽子就大了些,和老婆張桂蘭一起把“鬼臉”挖了出來,原來是尊浮雕為饕餮紋的青銅器。但當時的夫妻倆根本不知道這件器物的價值,只是用來裝東西。後來,夫妻倆要去固原討生活,就把這尊青銅器交給兄弟陳湖保管。

1965年,生活困難的陳湖把這尊頗有些重量的青銅器賣給了廢品站,換了30塊錢。這在當時是一筆大錢,讓陳湖一家過上了有鹽有醋有滋味的日子。也是在這一年,博物館的一個幹部佟太放在寶雞市的幾處廢品站轉悠的時候,發現了這尊青銅器,隨後報告給了單位領導。博物館按當時的廢銅收購價30元給贖了回來,放在保險櫃裡保存,這一放就是10年。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在何尊內腹底發現的122字銘文

1975年,北京舉辦新發現貴重文物展覽,這尊造型獨特、畫案精美的青銅器就被選中送到了國家文物館。當時負責展覽籌備工作的馬承源先生在清除這尊青銅器的蝕鏽時,在青銅器內腹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計122字的銘文。銘文的內容記錄了周成王在“成周”營建西周王朝的都城之事。在銘文中,首次出現了“中國”一詞,也因此被馬承源先生稱為是“鎮國之寶”。因為製作這件器物的貴族姓何,便將這尊青銅器正式命名為“何尊”。

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刻有銘文的青銅器珍貴的原因。在夏、商、周時期,雖然已經有了歷史文獻記載,但是這種文獻能夠保存下來的極少,想要準確地還原當時的歷史很難。這時候,發現的青銅器刻有銘文,那就是研究古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極具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刻的文字越多,記載的史料也越豐富。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何尊銘文拓片,圈出來的4個字是“宅茲中或”

二、“中國”含義的歷史發展

1、最初的中國,就是指今天河南的洛陽地區

何尊裡的銘文,為我們解讀最早“中國”的含義,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在何尊中,有關“中國”的一段銘文是這樣寫的,

“惟王初遷,宅於成周 …… 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

這段銘文的意思大致是,武王滅商以後,告祭於天,將以中國為天下中心,治理四方人民。其後,成王繼承武王意願在成周建造都城。當然,此“中國”非彼“中國”,兩者含義不一樣。

我們來單個看這2個字,“中”,像不像一面飄揚的旗幟 ?從商代開始,就有以旗幟召集士兵,讓他們圍繞聽從命令的傳統。因此“中”就有“中央”的含義,其中包含了尊貴和重要的意思。之後又引申出地理概念的“中”,以及文化概念的“中”。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中”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或”

在銘文中,“國”被寫作“或”,那時“國”的寫法還沒有外框,“或”被用來表示由士兵和護城河守衛的城,是領土、疆域的代稱。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周王朝被分裂成多個諸侯國,各自有了疆域劃分,開始用城牆守衛領土,此時的“或”加了外框,成了“國”。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有關於“或”的記載,

“或,從口從戈以守一。”

在許慎的記載裡,“口”代表了城池,“戈”是武器,而“一”代表了土地。也就是說,“或”的意思是,用城池和武器守護土地。對應到何尊銘文裡的“中或”,就是指位居中央的領土、疆域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國”

那麼何尊銘文裡的“中或”,到底是指哪個地方呢?

其實,銘文中還提到了一個地方,那就是“成周”。你看“惟王初遷,宅於成周 ”和“宅茲中或”,有沒有發現,“成周”和“中或”就像是語文裡一對近義詞,它倆是一個意思。而“成周”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

那洛陽為什麼會成為位居中央的地方呢?

在周朝之前,洛陽就已經是夏朝的中心地區。商滅夏後,疆域版圖擴展到東部的黃河下游。而周滅商後,疆域版圖又加入了西部的涇、渭流域。而在這樣的疆域範圍裡,洛陽還是處於居中的區域。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2、民國以前的“中國”,多指地理與政治上的中國範圍

不同於西周的說法,“中國”不僅限於是都城,而是帝王統治的全部疆域範圍。比如,秦朝的疆域範圍大約有350萬平方公里,包括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而漢朝的疆域範圍則擴展至西域地區,大約有 610 萬平方公里。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在1759年平定天山南北路,並將其歸入版圖,其疆域範圍已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了,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庫頁島。

從秦始皇滅六國以來,經過2000多年的開疆拓土,此時的清朝,已經是一個空前統一的國家。 可以說,在民國之前的“中國”含義,除了包含地理概念,也包含了政治概念,帝王真正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當然,除了地理與政治上的“中國”,今天,已經逐漸發展為更廣義上的“中國”。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公元前87年的漢朝疆域圖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18世紀乾隆時期的清朝疆域圖

三、今天廣義的“中國”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背後包含了更為深刻的含義,14億的中國人口,56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遼闊的國土面積,以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美好未來的展望。

1、使用中國漢字

漢字對“中國”的形成和統一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說,中華民族可以成為大一統的國家,有賴於文字的使用。從古至今,歷經無數個朝代,漢字都是主要的官方文字。這就保證有了一個穩定的交流載體,使得人們的思想政見能得到統一。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秦李斯篆書《會稽刻石》

而且,經歷了分裂的時期後,有統一的文字,可以使國家的統一變得很容易。就拿秦始皇來說,秦統一六國後,下令簡化和統一文字,讓全國各地的人都使用小篆。這樣做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帶來了便捷,最終對大一統的秦朝,甚至是後世都產生深遠影響。

另外,漢字還有著獨特的文化功能,可以教化處於矇昧時期的少數民族。南北朝時魏王朝,孝文帝元宏頒佈了一系列強制鮮卑拓跋卑姓為漢姓,鼓勵與漢人通婚,提倡說漢語。元宏精通漢族典籍,詔冊皆帝文形成,漢字在這裡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圖|孝文帝元宏

2、尊奉儒家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的來看,國家統一利於各個方面的發展,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比較南北朝和隋唐,一個局勢混亂,一個大一統發展,差別極大。

儒家提出的思想文化,反對混亂,主張大一統。這種大一統思想在漢武帝時期,受到董仲舒的大力提倡。董仲舒針對漢朝初年思想界“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的現狀,建議漢武帝以儒家學說統一思想。但這一主張更符合漢武帝抵抗匈奴入侵、加強國內統一的心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推行,不僅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而且還成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儒家思想中的大一統主張,是鞏固中央集權國家的理論基礎。直到今天,這種大一統的思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3、多民族的融合,中華大家庭

我國曆史是一個有統一、有分裂,再回歸統一,如此不斷循環發展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歷史軌跡中,最終形成有56個民族大家庭的大融合國家。

早在西周,其境內就有羌、蜀、累、微、紡、彭、濮、庸等族。秦統一六國後,其版圖中包含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等民族,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集權國家。到漢代,我國疆域有了很大發展,僅以西、北邊疆而言,漢宣帝時,天山以北的烏孫,天山以南的西域三十六國,大漠南北的匈奴等相繼歸屬漢朝,這就使西北等古代各少數民族及其地區,進一步與中原地區結成一體。

在分裂時期,我國局部地區的統一也從未間斷,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開發邊疆,創造祖國新的大統一也作出了貢獻。比如在宋、遼、金對峙時期,由於契丹人和遼王朝的作用,把長城以北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同華北聯成一體。這些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局部政權,都加強了祖國各族人民的聯繫。

“何以中國”,從一隻“廢品”青銅器,探源中國的廣義疆域

總結:

現在有了青銅器“何尊”,使得“中國”二字有了文字記載的鐵證。雖然,現在的中國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了一個固定國名,不再是簡單的“宅茲中或”,但其所包含的象徵意義仍然是深遠的。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謝1963年秋天的那場雨,讓陳堆發現了何尊,使得何尊能夠重現於世。感謝佟太放在廢品站中慧眼識何尊,使何尊免遭被熔的危機。感謝馬承源的細心發現,使得何尊展現它真正的價值,成為“鎮國之寶”,讓我們有機會能認識這件尊貴的文物。

這就是中國。


參考文獻:

《國寶何尊與“中國”》

《中國古代的“國號”與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中華”“華夏”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