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在距今5000-4000年的堯舜禹代,中國人已開始冶鑄青銅器。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龍山時代遺址裡,考古學者就發現了先民們製作的青銅器製品。而在4000多年前,中國人已掌握了用銅錫合制青銅器物,包括炊器、食器、祭器等。

青銅器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中國青銅器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就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造型藝術而言,中國的青銅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在世界上具有獨特地位並引起各國的濃厚興趣的原因。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青銅罍

特別是中國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高超的技藝、端莊的造型和華麗的紋飾,在世界青銅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公認中國先秦的青銅藝術是青銅文明的象徵,是奴隸社會文明的巔峰。

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器,無論是大型的鼎、鬲、甗,還是小型的瓿、簋、爵,形狀基本一致,樣式基本相似,我們很容易區分它們。這說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對青銅器的制式有了一套詳細的規定和標準,才不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青銅器具。這個標準是在什麼時候,怎麼產生的呢?

一、青銅器標準的產生過程

眾所周知,青銅器在我國,最初是實用的器具,後來才逐步深化成為一種具有精神意義的符號。它是祭天的祭器,是國家的象徵,也是統治階級地位的體現。所以中國的青銅器在造型、紋飾、個頭上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製作模具

在青銅器出現之前,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使用的是石制工具,後期也出現了陶製的日用器具。這些器具從最初的簡單的樣式逐漸進化成複雜的器形,並最終定型成為統一的標準。青銅器的發展脈絡和陶器也是一樣的。

人們在製作和使用工具時,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對工具都有一種符合人體使用的要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先民們懂得將器具製成一定大小、形狀和結構,並將這種做法傳給下一代。這些被用來流傳後代的器物,就是一種標準化的概念。這是一個漫長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從偶然到必然的一個過程。

最早的標準出現在計量的過程中。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交換,而在交換過程中,產生了最早的計量標準。先秦時期的"度量衡"其實就是一種標準,而這種標準也在向不同領域發展,並最終形成了不同領域的公認的規範。

在距今47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出現過最早的銅器。到了更晚一些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器開始出現。這時的銅器還是以紅銅為主,對冶煉技術有著更高要求的青銅是一種混合冶煉方法,對鑄造的要求更高,所以還不佔主要地位。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打磨模具

到了夏朝時,出現了分鑄技術,能夠製作大型器物的時候,青銅器的標準也就漸漸產生了。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爵、鼎等較為原始的禮器,也有了專門的治煉作坊,形成了從採礦選礦到熔鍊加工一整套的工藝流程。這時的鑄造工藝包括了整個青銅器的規格、尺寸和成型工藝、和燒鑄工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早期的青銅器多采用渾鑄法,一次成型。就是比較大的鼎也是從底部開始澆鑄,模型由一塊底範和三塊鑄範組成。而一些結構比較複雜的青銅器則使用分鑄法,將主體與附件分開鑄造,之後用鉚接法或者鑄接法進行焊接。這些不同的鑄造方法之後被逐步固定下來,成為整個夏商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方式,不同地域都是同一鑄造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青銅器的鑄造標準。

青銅器中各種金屬的比例配製,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國最早的銅器是紅銅為主,受當時技術的影響,這種紅銅成分比較單一,鑄造出的器物器形偏小,純度低,且重量比較大,無法裝飾紋飾,沒有美感。但在夏商時期,人們掌握了青銅合金技術,開始有意識的利用多種礦物或者金屬進行配合冶煉。在今天我們見到的青銅器中,主要成分除了青銅之外,還有一定的錫或者鉛的含量,這是當時工匠有意加入的。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根據成書於先秦之時的《考工記》的記載,青銅鐘鼎的最佳合金比例為銅錫之比為六比一,斧斤一類工具為五比一,青銅鏡則為一比一。這說明很早之前,中國人就掌握了青銅合金的比例,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去。這些由經驗產生的技術,被更多的運用到青銅的生產製作過程中,也漸漸的成為青銅器的生產標準。

二、青銅器標準的成熟

商朝中期之後,青銅的冶鑄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分鑄法逐漸取代渾鑄法,成為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四百多件青銅器,形態各異,有條狀的、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不規則的。在這些青銅器中,採用渾鑄法的只有二十件,基本上都是簡單的條狀器和板狀器。一些比較複雜的器物無一例外全部採用的是分鑄法。其中小型器物用的是後鑄式分鑄法,大型器物採用的是榫卯式分鑄法。這說明在商朝中後期,青銅器的鑄造方式有了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器型應該採用哪種鑄造方式,有著細緻的劃分。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青銅尊

相對來說,圓形器的鑄造難度是最大的。商代中後期的圓形器,腹部通常由三塊模板合籠澆鑄,如果圓形器上面有耳,還會採用四塊模板。這些模板以榫卯相接,可長可短,有著不同的曲面。在澆鑄過程中,將模板合籠,用倒澆的方式澆鑄。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鑄造三足器或者四足器時,從一個足中澆鑄銅汁,另外兩足可以排出熱氣,避免在青銅器上形成氣泡或者氣孔。

那些大型圓形青銅器,僅靠一個澆口無法成型的,可以在腹部設置兩個澆口,將排氣口設在器底,這樣澆鑄出來的圓形器平滑光順,連接緊密,一氣呵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商代前期的青銅器,往往在器具的中部有鑄痕,而中後期的則在外觀上非常完整平滑,這也是工藝的進步和生產標準的提高的結果。

正是因為有了鑄造標準和合金比例的標準,商人才能鑄造出許多造型奇特、技術含量極高的青銅器。比如觚、簋等不規則器物,基本上都是採用相同的模板和澆鑄手法,使得鑄造出來的器物外型完全一致,花紋也基本相同,可以實現批量生產。

三、青銅器標準的統一

周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禮制非常發達的一個時期,禮儀是貴族集團生活的一部分,而青銅禮器作為禮制的載體,在製作和使用中的規定越來越嚴格。哪怕在貴族之間,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貴族可以使用的青銅器也是不一樣的,這就促使青銅器在鑄造上趨於標準化和樣式化,整個社會上青銅器也越來越統一和規範。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青銅爵

我們今天看到的周代青銅器,基本可以很容易區別它的類別,能叫出它們的名稱。這些產自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青銅器,雖然在紋飾上略有不同,但整體樣式是統一的,規格也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天子的鼎就是天子專用,諸侯的盤、壺、簋的大小和形制也有著嚴格的規定。

雖然周朝青銅器樣式很多,但鑄造方法基本是一樣的。這說明在周朝,青銅器的生產標準是統一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上,很多都刻有銘文,這些銘文都是在專用的泥模上先行書寫並進行陰刻,然後用泥芯翻印成陽文,再將印模在範面上進行按壓而成。這種陽文印模與後世的活字印刷有些相近,都是在青銅器坯上捺壓上陽文印,在鑄造過程中形成凹文陰字。

四、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內容

先秦時期的工匠們為了鑄造時的方便,將青銅器的內部構造進行劃分,每個不同的部件都有專用的名稱,形成了鑄造過程中的專業術語。他們在鑄造一些繁雜的青銅樂器時,會將樂器的特定部位以欒、鉦、景、旋、隧等不同專業術語來代替,並對這些部位的尺寸及在器物上所佔的比例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成書於週末的《考工記》就對不同青銅器的每個分解部位在該器物上所佔的比例進行了劃分,規定了詳細的參數,工匠們按圖索驥,便可以很輕鬆的鑄造出統一的器型。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青銅鼎

青銅器鑄成後,也有自己的產品標準和檢驗標準。特別是青銅禮器,意義重大,馬虎不得。產品的尺寸、結構、性能如何,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比如青銅戟的規定是"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這裡的內、胡、援指的是戟身各個部位的比例,如果製成的成品符合這個比例,就是符合標準的合格品;反之就是次品。

青銅器中有一種用來當作量具的酺,它的合格樣式是"深尺,內方遲而圓其外,其實一酺"。因為量具是用來測量物品多少的,所以準度最為重要,對它的標準要求也很高。合格的酺是一個一尺深,裡面直徑也是一尺的量筒,是周代民間常用的量具。而其他量具如銅釜、銅鉻、方升的規格和標準,在周朝也有詳細的規定。

五、青銅器鑄造標準的意義

正因為制定了詳細的標準,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器,才具有統一的磅礴氣勢和敦厚端莊的風格特徵。青銅器給我們帶來的是適中的比例、直線與曲線巧妙的結合和簡練相樸素的風格,是一種沉穩的美感。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天子和貴族使用的青銅器

先秦時期的統治者把青銅器視為國之重器,他們憑藉著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權利,將自己的意志、威嚴和信仰物化到青銅工藝之中,使得青銅器成為奴隸主的權力工具和階級表徵。在很多青銅器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每個時期紋飾的統一和時代的特點。比如饕餮紋具有協上下、承天地的象徵意義,是一種寄託了人類思想的修飾設計,它被廣泛運用於商代的青銅器之中,代表的是商代尚武的精神。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器上,這種紋飾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當時青銅器的一個設計標準。

青銅器的統一標準,為青銅文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有具備了統一的標準,才能消除混亂,實現社會的統一有序。融合了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標準,可以使得青銅器的新技術得到推廣和運用,文化屬性得以傳播,使得中國的青銅器趨於統一。

溯源“大一統”背景下“青銅器”鑄造標準的“和而不同”

司母戊大方鼎

當然,在這種標準化的大形勢下,也不是完全千篇一律的。在統一的青銅文化標準之下,一些地區性特色還是得到了保留。總體上來說,來自中原地區的代表正統的青銅文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中原地區的文化也受到了周邊地區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相互的。

正是有了統一的標準,統一的青銅器制式和統一的青銅文化,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也是朝著"大一統"的方向發展的。經過上千年這種統一文化的薰陶,統一性成為中華民族的特徵,而這正是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不衰的一個基石。

參考資料: 翟光珠《中國古代統一化》、王振《中國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