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他一定會好好為你治病,實事求是,不急不躁


4月23日,在醫師報社組織的第一期“2020中國醫界好書讀書會”上,7位專家講者相聚網絡,老中青三代人共話“疫情之下,你的心靈被哪本書擊中”。北京協和醫院的袁鍾教授帶來了擊中他心靈的那本書。下面是他的講話。

醫生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他一定會好好為你治病,實事求是,不急不躁 | 袁鍾讀《協和醫事》

自1991年來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至今近30年。教書期間,有幸結識原衛生部長陳敏章、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原內科學系主任方圻,吳階平院士、吳英愷教授……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協和”的深意。


今天,我講述《協和醫事》這本書,因它的作者就是我的學生,常青。當時,常青剛從美國留學歸國,找我商量策劃這本書。她說,袁老師,我走過了這麼多地方,還是覺得協和非常值得書寫。


1949年10月1日,當開國大典的禮炮響徹北京城時,林巧稚大夫卻婉拒了到天安門觀禮的邀請,因為當天她需要去產房為新生兒接生。在《打開協和窗戶看祖國》一文中,林巧稚用最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協和的窗戶打開了,豎起了五星紅旗……”


此次抗疫,北京協和醫院ICU主任杜斌大夫,最早奔赴武漢,堅守到最後才離開。1月22日,國家衛健委召集高級別專家組會議。他說:“我能不能不參加會議了?我想去武漢看看患者……”當天,他就奔赴了武漢。


相隔70年,兩位醫生都以誠摯之心、身體力行地做到了“一切為了患者,一切為了解決患者的問題”“醫生不能離開臨床”的純粹的從醫信念。就像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老主任劉大為所說,沒有病情的突然變化,只有病情變化被突然發現。有困難時,要問自己:“你離患者的距離夠近嗎?如果真夠近,也許那個方法就在你身邊。”


醫生不是神,但好醫生肯定是科學至上。他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他一定會好好為你治病,實事求是,不急不躁。醫者的心,總是仁愛。與患者、與同行、與上級、與下級,想別人比自己多一點點。借用協和一名年青醫生所寫的話——我們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都痴迷臨床,我們都以解決患者的問題為樂趣,我們都不計較個人得失……


這就是我手中的《協和醫事》,細讀之,你就看到了我們中國的純粹醫生。


#健康科普排位賽#

#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