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后期,这里是一个自发但违规的古玩交易市场。随着相关部门的查处,市场里的摊主到处随时游击。直到92年时由相关部门协调才固定下来。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一说起潘家园,那最先在脑海里想到的两个词就是“捡漏”和“打眼”。

“捡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话,形象的体现在‘捡’上,就是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为古玩界普遍认为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所以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独有词汇,意思是没看好或是因为占小便宜而买了赝品。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早期在潘家园交易中出现过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园可以说是国宝遍地。但也因为潘家园里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门。有文物古玩,也有做旧品和仿古品。所以发生了很多捡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价买下后价值暴涨百倍的,也有高价买下的古玩却是赝品的。坊间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有人花15元买了把宝剑,结果卖了15万;有人花300元钱买了个碟子,经鉴定竟然是元青花,结果卖了37万;有人花300元买了1副麻将,结果卖了6万……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但随着文物古玩交易的规范化,现在潘家园市场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经少很多了。因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类的收藏,世间存量就那么些,无非是从你手里到我手里。现在已经过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时代,真正的老东西很少见了,所以现在潘家园里90%都是现代仿古或做旧的工艺品,还想捡漏的机会是很少了。想捡漏或是买到合适的文物进行交易是很考验眼力和考古知识的。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这里就盘点一下潘家园比较有名的的传说。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老爷子,就是潘家园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个时代,中国国内文玩市场刚刚兴起,市场套路没有那么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时人们对文物都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马老爷子就在这个时期以很低廉的价格在潘家园淘到了许许多多的宝贝。在当时淘到的很多的宝贝,成为了后来发家致富的基础资金。举个例子来说,当时马老爷子以2000元人民币买来的一个唐代瓷器,在前几年以30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出。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在潘家园捡漏界,被誉为瓷神的有两位,一位是上面说的观复馆长马老爷子,还有一位是被称为“那王爷”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经在潘家园一家古玩店,发现一个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纹,还没盖。而这个罐子在这个古玩店摆了七八年,无人问津。李先生以两千的价格买去并送到拍卖行。几天后,拍卖会上,以标价45万,实际成交价格138万被人拍下。店老板看拍卖行信息,发现就是从他那儿卖出的青花罐子,导致信心崩溃,关门转行了。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上世纪90年代初,潘家园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们的形态从未现世,因此引来众多关注。时值洛阳一北魏时期墓穴被盗,所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专家发现后认为是北魏时期珍贵的文物,立刻上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断代手段C14进行检测,发现这批陶俑在年代上与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为确保万无一失,馆里又邀请苏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树青……北京几乎所有顶级考古学家、鉴定专家“过眼”。结果他们一致认可,确为真品。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国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拨专款、专项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的“北魏珍贵陶俑”。但令专家们没想到的是,这批陶俑越收越多。为此,中国历史博物馆共买了3次,花了80万元。故宫博物院买了两次,花了10万元。国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场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怀疑是有人盗挖了北魏的古墓。于是他们立刻向公安机关报了警。国家文物局专门为此事也成立专案组,调查证明:国家博物馆收进的那批文物确实为赝品,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高仿”工艺品,而且生产和流通都在合法的范围。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 1999年1月,收藏爱好者刘建业在潘家园旧书摊上,花1900元买到了19册65卷明万历年间刻本《十三经注疏》。按他的说法:“在潘家园我只肯定了此书是清宫所藏万历官版。回来后仔细翻阅,才发现它还是清宫学者用来校对明末汲古阁版《十三经注疏》的范本。”《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历史上史学、经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始刻于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经湮没,明嘉靖年间依宋版重刻,史称‘闽版’。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历时七年始成,史称万历本。此书在清嘉庆年间就已明确无存,居然重现于世,其价值不言而喻。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2000年,巴金、周作人、郭沫若等诸多大家的手稿,以及胡适、周作人、李大钊、康有为、梁启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惊现在潘家园。原来,这一年恰好赶上原军事艺术出版社(今华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随着老编辑退休,年轻编辑对这些故纸价值了解有限,许多就按废纸处理掉了。而当年的传奇人物赵庆伟,被人称为“赵大秤”,因为他是用大秤从出版社中,按斤买来的这些珍贵手稿。黑龙江大学的臧伟强副教授是这次财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后收藏了多份名人书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经价值上百万元。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2005年,藏友纪先生在潘家园淘书,居然淘到一张北平《解放》报。这份由毛主席手写刊头的报纸,是1946年2月22日创刊,5月29日与新华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闭,前后共只出了37期,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多年来苦苦寻找未果的历史文物,居然出现在了潘家园书市。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至于其它的传说和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有喜有悲。像从山西收到两捆价值上亿的宋版古书,却一捆赌气扔掉,一捆350元卖掉的旧书摊主老乔;做为赠品搭配卖,却进入拍卖行的残书《三国演义图》;还有2007年从国家博物馆散出的大量文物图片、资料和部分人事料惊现潘家园等等。总之潘家园是一个传奇之地,吸引着无数的人趋之若鹜!但也是一个需要有慧眼的地方!

北京让无数人向往的“捡漏”胜地,充满传奇的“潘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